揭秘家居懸掛捕夢網位置忌諱 看你中招了嗎
124 2025-08-24
題記:泱泱華夏,百姓共撐。閩西永定撫市五湖上寨荷坳頭一戶張姓人家,因當年毛委員的入住,而幾代人守護一桿紅旗,四烈士成就滿門榮光,于中國革命成功貢獻特別,其人其事,英勇悲壯,是客家人的風骨,老區人的典型,張家人的驕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縮影。為了緬懷彰顯弘揚先賢的豐功偉績和奉獻精神,2025年第2期《福建黨月刊》和2月26日《閩西日報》隆重刊發——
永定“澤東樓”前那桿旗
澤東樓景觀
□ 張盛文
一座山,一棟樓,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為一個人的來到,豎起了一桿旗,因而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進而名滿天下經久不息。
這座山坐落于永定上寨自然村一隅,因有成片挺拔的荷樹林而名荷坳頭(也叫何凹頭)。這棟土樓建于 1896 年,呈長方形,總共三層,住著從東面山腳五湖村塘尾頭遷徙過來的張姓人家。
1929 年的毛澤東,這位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命運卻似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悲喜交織。
是年開春,為打破國民黨軍的“會剿”,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挺進贛南閩西,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5 月底和 6月下旬,紅四軍分別在永定湖雷召開前委擴大會議和龍巖縣(今龍巖市新羅區)公民小學召開黨的七大會議。兩次會議,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均未被接受,并且在紅四軍黨的七大上落選了前委書記職務,無奈地離開了軍隊。
對于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有著獨特見解并富于個性的毛澤東,在建黨建軍初期,未能被中共領導層重視??墒?,這回落選前委書記是發生在自己一手創建的紅四軍內,不能不使他深思。
然而,毛澤東終究是與閩西有緣的。
毛澤東和賀子珍
三個月前,鄧子恢報告,龍巖的國民黨旅長陳國輝率領主力赴粵參與粵桂軍閥紛爭,后防空虛,紅四軍因此抓準時機,從贛南快速轉入閩西,并且很快打開局面。
三個月后,造化弄人,毛澤東何去何從卻成了問題。不期而至的瘧疾,猶如雪上加霜。
毛澤東急需尋找一處適宜的地方停歇安頓下來,修復疲病的身子,反思落選的原因,思索革命的前途。他選擇去閩西指導地方工作。
盡管不再擔任紅四軍前委書記,但毛澤東仍是一個在我黨我軍甚至敵對的國民黨陣營都有巨大影響的人物。
毛澤東在上杭蛟洋指導完中共閩西一大召開后,參會的張鼎丞和阮山力邀他行走永定。
1929 年 8 月初,毛澤東化名楊子任(人稱“楊先生”),輕車簡從,撐著虛弱的身子骨,攜妻子賀子珍(化名“賀紫英”)離開上杭來到永定。
“楊先生”一行幾經輾轉,于 8 月上旬來到上寨荷坳頭,入住石嶺鄉蘇維埃主席張茂煌家里。
1928 年 6 月底策應永定暴動的謝憲球,把革命火種帶回家鄉陳東,同鄉荷坳頭人張茂煌率先響應,并帶動同胞弟弟張茂春、張茂榮一起參加革命。
張家這棟土樓坐東南朝西北,據在石嶺鄉蘇維埃政府做交通員的阮化鵬(阮山的兒子)回憶,“楊先生”和“賀紫英”當年下榻在主樓三樓左側前向房間。
背倚青山,松竹掩映,面向大坳,視野宏遠,風景這邊獨好!
總算有了一段安定的時光,一處宜人的環境。
從秋收起義到上井岡山,從朱毛紅軍會合到出擊贛南閩西,毛澤東對近兩年來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軍隊建設進行了一次全面復盤和推演思考。
張茂煌家中有位從湖雷上南抱養過來的童養媳,叫阮唐嫲,是阮山的堂侄女。年幼的她樓上樓下、灶前灶后、家里家外,積極協助照顧“楊先生”的生活起居。
在個人政治失意和病魔纏身的逆境下,毛澤東依然樂觀豁達,對中國革命前途充滿信心,啟發群眾循循善誘,這種氣魄和情懷,無疑是一根標桿、一面旗幟,深深地影響著張茂煌家人包括幼小的阮唐嫲。
8 月下旬,因突發敵情,“楊先生”一行被緊急轉移到岐嶺牛牯撲去了,之后驚險連連,劫后余生。這一年的年底,紅四軍在上杭古田勝利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
此后,毛澤東轉戰四方引領中國革命走向更大勝利,他在荷坳頭留下的革命精神似一桿紅旗已經深入永定人民的心頭,被喚醒的張茂煌一家人堅信,革命一定會成功,理想一定會實現。
因堅定理想信念而爆發出來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
阮唐嫲 16 歲時與張茂春完婚,這一家子成了真正的“革命之家”。
老大張茂煌,當年接納掩護并轉移“赤匪頭目”毛澤東的關鍵人物,1932 年在陳東被國民黨民團殺害。敵人割下他的頭顱掛街,并寫上“這就是共黨分子的下場”示眾,但這并沒有嚇退張家人。
老大走了,荷坳頭依然是革命斗爭的堅強堡壘。
1934 年 10 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以后,閩西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其間,永東游擊隊司令員劉永生,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參謀長兼永埔縣軍政委員會主席鄭樹昌,副主席陳茂輝、馬發賢等人經常率領紅軍游擊隊在荷坳頭安營扎寨,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抗擊國民黨軍和地方反動武裝。
1936 年,正是三年游擊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國民黨軍為消滅紅軍游擊隊,對革命基點村實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荷坳頭曾六次被敵人強迫移民并村,毛澤東當年入住的張家土樓就是在此時被燒毀的。
1937 年,阮唐嫲的第一個女兒出生。這一年的年末,雖然國共再度合作,但國民黨內部的頑固派實施“北和南剿”策略,仍對南方游擊隊進行迫害。
1941 年 1 月,頑固派在巖永杭地區全面發動軍事進攻,制造了反共的“閩西事變”,我黨的組織和隊伍遭受嚴重破壞。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閩粵贛邊游擊隊不得不再次全面轉入地下,分散在各個山頭。
由于敵人殘酷的封鎖,分散的游擊隊員給養十分困難,指戰員們經常忍饑受凍。
老二張茂春,阮唐嫲的丈夫,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和全村群眾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舍生忘死,為游擊隊員送糧、送菜、送鹽、送文件情報、代購生活用品、站崗放哨、救護傷員。他們想方設法,穿過敵人嚴密的封鎖線,把游擊隊員急需的物品送到山上駐地。
國民黨反動派妄想乘勝追擊一網打盡,可游擊隊員的行蹤飄忽不定,“圍剿”屢屢撲空。惱羞成怒的敵人,為了逼迫阮唐嫲說出游擊隊員的去向,數次抓她去嚴刑拷打,但她始終不向敵人吐露絲毫情報,因而保證了當地黨組織和革命隊伍的安全。而她的 6 歲女兒,卻在現場被活活嚇死。
1943 年,生命力頑強的阮唐嫲生下第一個兒子張萬新。次年,她的丈夫張茂春因積勞成疾犧牲在交通線上。
此時,已經練就鋼鐵一般意志的阮唐嫲,愈挫愈勇,她將偉人在此居住時留下的音容笑貌化為強大的精神支柱。面對親人接二連三的逝去和家園被夷為一片廢墟的殘酷現實,她強忍悲痛,強撐革命家庭不散,堅信共產黨一定還會再回來!她的信念,是如此堅定。
堅強的母親昂起頭來,果敢再組家庭,重建家園,土樓夷平了架竹棚,竹棚燒毀了搭茅寮。
她要在這塊血與火洗禮過的土地上堅守,她要讓張家的革命血脈往后綿延,她要在這里繼續戰斗迎來先烈遺志的實現。
老三張茂榮,跟隨葉飛部隊轉戰,1950 年在東山島戰役中光榮犧牲。
全國解放了,根據新的行政區劃,上寨荷坳頭從原陳東石嶺析出,劃入撫市五湖,烈士堂弟張茂華擔任五湖公社第一任書記,烈士遺孤張萬新作為特邀代表出席福建省第一次代表會議
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荷坳頭歷經幾番刀光劍影、多場血雨腥風,人口銳減,男丁只剩張茂華、張萬新、張萬水三個。但無論歲月如何崢嶸,道路怎樣艱辛,荷坳頭人只有一個共同信念:永遠跟著共產黨,永遠跟著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頭 !
為緬懷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弘揚張家三兄弟英勇悲壯的革命精神,1951 年,永定縣政府全額撥款按照原貌重建當年“楊先生”進住的土樓,永定縣委經請示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張鼎丞的同意,決定對該樓取名為“澤東樓”,并制作嵌字楹聯:“澤水長流革命宅 東風爭放和平花”。
全國少有的以開國領袖名字命名的民居“澤東樓”從此橫空出世。
阮唐嫲
老黨員阮唐嫲,懷著對毛澤東主席的無限崇敬,對共產黨的真誠感激和對親人烈士的深切懷念,用一根竹桿在新樓面前撐起了潛存心頭 20多年之久的五星紅旗。從那天開始,鮮艷的國旗就一直在澤東樓前迎風招展,高高飄揚。
紅旗下,阮唐嫲豪邁地開始新生活,她長期擔任五湖公社的婦女代表和荷坳頭生產隊隊長。她工作積極、熱愛集體、對黨忠誠、聽黨的話。上級說要解放臺灣,她就像當年“送郎當紅軍”一樣,把二兒子張萬水送去參軍。1978 年 3 月,她又將四兒子張萬和送往部隊。張萬和在部隊刻苦訓練殺敵本領,立功受獎,1979 年 3 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他寫下血書,堅決要求上戰場。上了火線,張萬和聽從命令,沖鋒陷陣、英勇作戰,為保家衛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長眠在廣西龍州烈士陵園,成為澤東樓的第四位革命烈士!
張萬和犧牲的消息傳回,澤東樓和整個荷坳頭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鄉親們紛紛來到樓內,含淚安慰陪伴這位先后失去丈夫和兄弟、現在又失去兒子的女英雄阮唐嫲。這位革命的老媽媽,又一次倔強地挺直了那飽經風霜的腰板,她用一塊紅布緩緩地把兒子的烈士證包裹起來,深深藏進箱底,再把部隊首長發給她的 400 元烈士撫恤金原封不動地捐給了生產隊修路。之后,她把小兒子張萬汀叫來,交給了部隊首長,讓他踏著父兄的足跡繼續前行。
這就是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這就是紅土地上客家兒女的英雄氣概!
把小兒子送去部隊后,阮唐嫲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隊的工作中,繼續帶領社員群眾努力生產、興修水利、修橋鋪路、建設家園,繼續堅持在澤東樓前升掛國旗,年復一年,直到她 77 歲去世。
阮唐嫲離世后,她在縣城工作的二兒子張萬水退休,把家搬回荷坳頭,傳承了母親升掛國旗的使命。
1991 年,張茂華的兒子張萬生從部隊回家探親,這個澤東樓培育成長起來的年輕軍官,請人在澤東樓前做了一個旗臺,把毛竹旗桿換成了一支高高的、帶滑輪的、銀光閃閃的不銹鋼旗桿。從此,藍天白云間的這面五星紅旗顯得更為莊嚴、神圣、美麗!
一座偏遠山村的土樓,因為偉人的入住,幾代樓主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升掛國旗,昭示著要讓紅旗永遠高高飄揚,要使紅色江山代代相傳。
省級文保單位上寨澤東樓
聽聞故事,撫今追昔,筆者心潮澎湃,為表感奮之情,爰作古詩一首《閩西山里土樓人家》
盤古開天荷坳頭,
滄桑幾度此山溝。
傳真馬列方靈動,
延駐偉人始聚眸。
蹈火赴湯緣主義,
出生入死為金甌。
紅旗獵獵揚青史,
千載煌煌一棟樓。
(責任編輯 / 陳 芬)
作者/張盛文
本文作者簡介:
張盛文,1957年出生,閩西永定人氏,大學學歷,資深媒體人,文學愛好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