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家居懸掛捕夢網位置忌諱 看你中招了嗎
124 2025-08-24
10年前,爸媽外出打工回家了,我畢業卻出國工作了。
單憑種地實難供給我和妹妹的學業,更不用談養活一家五口人了。迫不得已,爸媽離開了祖祖輩輩的生活的地方,來到了離家近的地方打工。因為有海,上學的那些年,我和妹妹總會寒暑假在那里,他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我們最愿意去的地方。
那10年,每一次去的地方總是和上一次去的地方不一樣,有時候是兩間大瓦房,有時候卻是一間棚房,有時候在大路旁,有時候在大海邊,雖然看起來不像是家的樣子,但節約開支才是對于出門打工農村人的頭等大事。盡管地方一直在換,可從沒離開過海邊,每次又不得不重新認識家門,可家中始終留有我和妹妹的床,就這樣我們同大多數打工人家一樣,10年就這么過去了。
父母搬過多少次家恐怕他們只有自己知道了,不過無論搬過多少次家,門前總是用竹竿懸掛一面國旗。我曾經不解地問:
“爸,門口為什么要掛一面國旗?”
“你來的時候,沒有看見當地人家都掛嗎?”
“你又不是當地人!”
父親沒有接話。盡管每次住處不一樣,但都在周圍,一次又一次地短住,便有了接觸當地漁民的機會。一年中秋節,上船買過節的帶魚和螃蟹的時候,特意問起了當地船老大的這個問題,他說:“海邊是祖國的邊界,立面旗子就是要告訴對面的人,這里是我們的地盤!”
說話間他一手撫摸著船頭的旗桿,一手指向了海洋的深處,父親答案就是這樣吧。
大學畢業的那年,村里組織老年人體檢意外發現奶奶得了輕微的冠心病,原本父母想接奶奶一起去住海邊,堅持一年等妹妹畢業后再返回家中,可奶奶年事已高,故土難離。父母便立即決定從海邊搬回到他們土生土長的家,海風吹到了內陸,長期在曬在太陽下的國旗也隨著回來了。
掛在哪里呢?其實父親心中早已有了打算,可還是跟我饒有興趣地討論起來了。放在家里的平屋頂上吧,這是我的第一答案,顯然那里只需要綁根竹竿就能輕松解決問題,這也是當年海邊人家的普遍做法,可這分明不是出身結構工程專業的兒子應該給出的答案。
父親不置可否,看了看正在母親手中清洗的國旗,自顧自地提出了院落中設置旗臺和旗桿的想法。順著他的思路,我補充且修正:“在院里的水泥地上埋入鋼筋權當基礎,用內徑大一圈的鋼管套在鋼筋外側做旗桿就行?!?/p>
可父親不同意,說那時候沒有條件三天兩頭地搬家,可現在不用搬家就不那么隨便了,好歹砌筑一個二層高的紅磚臺子吧。
我想也對,就順著這父親的意思,等最后砌筑出來了才發現臺子相對于滿是水泥灰的院落略顯突兀了,就連當時負責施工的本村老泥瓦匠也認同了我的觀點,更別說來家里做客的親戚朋友了。但父親還是堅持這樣,因為這樣與國旗的紅色更為相配。
院里掛國旗的那一天,恰是我出國前回家探親。
父親打算把海邊的那面國旗掛上,雖然母親清洗過了,可被風吹、被日曬的斑駁依然留在上面了。換一面新的吧,我跟父親提議。父親同意了,可是在一個3萬多人的鄉上找了一圈卻是沒有找到。文具店老板是同村的一位長輩,自我記事起他們家就在鄉里開店,他跟我說:“這么長時間了,只見過學校、村委會、鄉黨委掛國旗的,還沒聽過平頭百姓家里掛國旗的,更別說見過了。”
果然,家里是頭一份,無奈,只好網上購買。國旗幾天后到了,父親問我你怎么買了兩面???我說萬一風吹壞了呢?父親沒有說話,默默地展開國旗套在一節竹竿上,熟練地綁了一個魚繩扣,這也是海邊工作養成的習慣。沒有播放奏樂,我靜靜地站在磚紅色的旗臺上,昂著頭,一下又一下拉拽旗繩,正在剁餃子餡的母親也停了下來了,肅穆注視國旗升至桿頂,那一刻我家的那面國旗成了村里的第三面。
剛掛起來那一天,4個發小中最小的來家里玩耍,問我父親家里為什么要掛國旗呢?父親的答案跟對我說的那句大同小異:“你沒有看見我打工的那里都掛嗎?”
父親與他父親頭幾年在一起打工,兩家自然比較熟悉,他轉頭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開玩笑說:“好讓你找到我一塊玩??!”
說完的第二天,我就離開了家,開啟了10年的海外工作生涯,沒想到多年后真的成了找到我和我們家的一個標志。記得3年前的春節,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回國過春節,那也是我第五個海外的春節。發小三人帶著孩子、老婆在雪后登上村東的山嶺。他們想起了遠在萬里之遙的我,視頻電話打了好久,發小的孩子跑到手機前問:“叔叔,你家在哪里?”
他爸爸拿起手機對著山下的村莊,轉動鏡頭,對準了我家,跟他說:“兒子,你看到那面國旗了嗎?那就是叔叔家!”手機前的我,突然感覺自己早已離開了那個生我養我的村莊,但那面國旗和我背包里的那面國旗印證了爸媽還在那里。
10年前一頓母親做的餃子讓我和父母在高興中分別,可3年前就沒有那么輕松了。當接到繼續出國工作的任務時,第一反應我是推辭的,相信領導也能理解。如同20年前的父母離開家外出打工,出國工作也成了我的迫不得已??紤]這次要去恐怖襲擊頻發的國家做援外工作時,不能再同以往打個電話或者發個語音就了事,那次我特意選擇周五晚上跨越600多公里回了趟家,直到周日下午離開前才敢跟父母細說我今后的打算。
起初爸媽在猶豫,我還以為是因為安全問題,直到母親開口:“什么時候成家?你們4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比你小的都有二胎了?!闭f的就是視頻中的那個發小。我一時間竟無話可說,畢竟這是事實。父親打斷了沉默的時刻,一邊轉身開沙發旁邊的柜子,一邊對母親,也是對我說:“孩子都大了,只要他自己考慮清楚就行,不要管那么多。當年我們出去,他們兄妹倆也沒說什么吧!再說了……再說了,他妹妹不是還在國內嘛!”
說完就把國旗遞給了我,我還以為讓我去重新換上院里的國旗。
“這面國旗你放包里?!笨粗B得整齊的新的國旗,我說:“干嗎?那都是假的,藝術加工罷了!”我知道父親想要表達什么,畢竟《戰狼》《萬里歸途》等關于海外撤僑等相關的電影隔三差五播放,還有蘇丹內戰、俄烏戰爭關于中國人手持國旗逃難、歸國的事件在自媒體中常見報道。
“拿著吧,這個跟旗桿上的那面是你上次一同請回來的?!?/p>
看到父親一臉嚴肅,我默默接過他手中的那面國旗,看看院里的那面換上去不久的國旗,再看看院里的當初砌筑的那紅磚旗臺,誰說與院子不相稱呢?
那一次,周五我是吃著面條進了家門,周日依然吃著餃子離開了家,上車餃子,下車面,這是刻在北方人家骨子里的傳統,同樣的還有家里懸掛國旗和背包里保藏國旗。10年里,無論如何父母每年都會更換嶄新的國旗,3年海外,不管怎樣我的背包里依然存著那面國旗。
駐守援外項目的3年多里,五星紅旗一直飄揚在那一望無際的灰色的荒蕪戈壁里,鮮艷國旗一直藏在那日夜不定的反恐應急演練的黑色背包里,每次都能讓我想起離開家的那般色彩和景象,家帶來的溫馨和國給與的安全都印在了心里,慢慢的,滿滿的。這個傳統將不止發揚10年,這段記憶將不止持續3年,因為那是從家里、從國內延續出來的儀式,是我、我的父母以及其他和我一樣在外人的傳統。
責任編輯:宋寶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