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相助時來運轉!這6大星座下月事業騰飛,財運爆棚!
129 2025-08-24
金秋時節,濱海新區“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隊迎來一次不同往日的任務——乘船,出??睖y。
“之前‘四普’實地勘測的都是建筑、墓葬、遺址這些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到海上普查還是頭一回?!碑斕煸缟希陉犖榧系?,濱海新區文物保護與旅游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鄭秋悅一邊招呼著同事,一邊和記者聊起來,“這次咱要去的是濱海新區‘四普’唯一的海上普查點位——大沽燈塔?!?/span>
一座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現代化燈塔,為何稱之為文物?
“要說大沽燈塔,那得從一百多年前的‘大沽燈船’說起。”普查工作隊里年齡稍長的李剛說。1860年,天津開埠,塘沽成了華北地區的重要通商口岸,航行員們提出應在大沽口設立航行標識以保證船只進出港口的安全。1878年,天津海關將一艘躉船改為燈船,泊于大沽攔江沙外,始稱大沽燈船。
時光荏苒,大沽燈船幾經改造,受技術局限,仍存在抗風浪能力差、燈光射程短等弊端。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天津港的不斷發展與技術的日益提升,建造一座助航功能更全、設施條件更好的外海燈塔成為航行必需。在大沽燈船啟用100年之后,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海上燈塔“大沽燈塔”,于1978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大沽燈塔位于渤海灣天津港大沽口錨地、距新港船閘13.3海里(24.6千米),塔高38.3米。幾十年光陰流轉,它昂然屹立海上,指引八方航船。
“從普通的六等定光燈,到燈高35.6米、射程17海里(31.4千米)的現代燈器,大沽燈塔見證了天津海洋文化百年發展歷程。它標志著中國助航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填補了中國在開敞式海域建設孤立建筑物的空白,也為在外海興筑水工構筑物積累了經驗,是中國助航技術發展的典型代表。”大沽燈塔的故事,鄭秋悅和李剛一直講到大家登船。
上午9時許,船只緩緩駛離碼頭。
船艙一層有沙發,鄭秋悅剛坐定就拿出他們的“四普”專用設備——高精度北斗定位儀,和同事郭宇一起調試。這次海上勘測,李剛、鄭秋悅、郭宇三人是“70后、80后、90后”組合,分工合作,安排有序?!坝眠@個設備拍照,照片下邊會自動顯示坐標。我們要圍著燈塔在不同位置打下坐標點,在地圖上勾勒出文物輪廓范圍?!彼麄冞叢僮餮菔?,邊說起工作計劃。
船艙二層是駕駛艙,掌舵的趙家振已經開了40多年船,大家都喊他“老趙”。六旬漢子指著操作臺上好幾個屏幕給記者介紹:“現在開船跟開車一樣也有導航,但是以前不行啊!那時候用海圖和羅經只能找到大概位置,所以從外邊回來,遠遠地就找這個燈塔,朝著燈塔方向開,一準兒能找著‘家’?!?/span>
一路風平浪靜。記者正在慶幸沒有暈船,誰知臨近11時,船體突然晃得厲害。老趙說,船已駛出主航道,正式進入錨地。大家想去甲板上透透氣,剛站起來就被晃得又坐了下去。
顛簸了好一陣,忽聽船艙外有人喊“快到了”,大家頓時來了精神。拿好定位儀,帶上照相機,普查員們興奮地走出船艙。甲板上,海風并不溫柔,放眼望,海水無邊無際。而就在波浪起伏間,一座紅白相間的燈塔已越來越近。
不一會兒,高聳的大沽燈塔已近在咫尺。普查員們走到船頭,開始拍照、測量坐標信息、繪制文物邊界。駕船經驗豐富的老趙則當起普查員們的“技術底座”,讓船只盡量緩慢平穩地近距離圍燈塔繞行。
“‘四普’的文物信息登記表與‘三普’時期相比,‘GPS坐標’變成了‘本體邊界坐標’?!惫钕蛴浾咧v解,“這種‘從點到面’的擴展,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確認文物的位置,還要更準確地記錄、描繪文物的構成和范圍。這個變化也充分說明了‘四普’對文物本體認定的精確度和全面性都在提升。”
眼前巍峨聳立的大沽燈塔,主體顏色紅白相間,塔頂有6面紅色壁板,相間有金黃色的花格窗,莊重樸實。
望著這座燈塔,鄭秋悅感慨道:“大沽燈塔的現狀與‘三普’時相比,沒有發生變化,根據前期走訪我們也得知,文物使用人盡職盡力做好了燈塔的日常維護和保養?!?/span>
近午時分,鄭秋悅在船頭朝駕駛艙揮揮手,豎了個大拇指,“都好了”,大沽燈塔“四普”勘測順利完成。
當船頭調轉,所有人情不自禁地回過身,再次望向燈塔——塔頂,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