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5不放,人順家興旺”,客廳不要放這5樣東西,日子會過不順
198 2025-08-24
今年清明節放三天假,一周之前就決定買火車票回家。幾乎每年清明節我都回家,因為這不僅是對故人的懷念,更是對自己的一次肅清。
4月5日清明節當天,掃完墓后在家無所事事,我便在村里溜達溜達。由于我學的是建筑學專業,因此我對農村蓋房特別感興趣,正好村里有四五處正在蓋(農村用“蓋”不用“施工”)的房,也有剛蓋完的。我參觀的第一棟是離我家不遠處一個“拔地而起”的二層小樓,它周圍都是一些破舊的平房,它已然成為了這個片區的焦點。
厚實的磚墻,整齊的窗洞,遠看還有點新鮮感。不由的我便走到跟前,這時房主正在里面收拾壞磚。跟房主打完招呼后,他便帶我進樓轉轉,固定梁板的支架有的還沒拆除,乍看,還顯的比較凌亂。房子是六開間,兩進深,中間走廊,兩邊房間。一層的空間感覺還是挺豁亮的,因為農村房子的門、窗及層高都比城市里住宅的大好多。上到二層,我發現,靠走廊北面一側房間竟然都沒有窗戶,全是暗房間,專業上的第一反映“將來這些房間要怎樣用,用做什么功能…….”
于是我就問房主,“為什么你北側的房間沒留窗子?”
他回答得特別快速直接:“后面有主家兒(所謂的后鄰),后墻山開窗人家肯定不樂意?!?/p>
我略有疑惑地追問道:“不是房后面還有一條街道嗎?”
他說:“那也不行,農村講究這個,也沒辦法,你看我前面的窗戶開這么大,將來門都打開著,光還是能進來的?!甭詭湴恋恼Z調,顯示著他的“明智”。
我接著問:“那你打算把北面這幾間當臥室用呢,還是什么…….”
他停頓了一下,意識到一些問題,好像開始思考什么了,但轉瞬,他笑著對我說:“這兩間當廁所及淋浴室,其他的……,到時候實在不行弄個天窗?!?/p>
我去……!(我只能這樣表達了)農村人就是“闊氣”,一個大次臥面積的房間當廁所……,這要是擱城里,那這家也是絕對的土豪呀!其實我感覺,他們當時可能沒考慮到這個問題,或已發現問題與矛盾,卻被敷衍了事,到最后這個問題就會變成先天不足的現實。這么多年來,農民早學會了怎樣去適應現實,而不是去改變現實。就好比人們都在打農藥除草,你還傻乎乎的拿鋤頭除草,會招致周圍人嘲笑的。
下樓的時候,發現樓梯貼墻一處的圈梁與上面的磚錯開了一個不規則的臺(就是墻體里的圈梁探出來一些),看形狀不像是結構上故意處理的,應該是澆筑的時候,模板松動了,或是模板本來就沒支齊。目測,多出來的不規則梁邊寬的地方可以放一個水杯了。
我當時驚訝的指著那問了句“這兒怎么回事?”
房主說:“可能支模板沒支好,到時候,我得跟蓋房班的說。”
此時他三十來歲的兒子來到了樓下,房主大聲喊道“xx,你去跟蓋房班的說,你看看,這兒梁打的有問題,到時候結賬的話少給他們錢?!?/p>
他兒子不情愿的回:“就那樣唄,也沒大礙?!?/p>
我反駁道:“不行呀,該責問的就得責問,這是他們施工的問題……。”
他卻回我:“哎,農村沒那么講究……!”
頓時我無語,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北京工作了一年,拿城市里的標準來要求農村人是不是不太合理??墒沁@也不算城市標準呀,哎!我只能回一個“是”。
出來后,我回看正立面,意味深長,超整齊的大窗洞與門洞,顯示著農民“樸素”與“簡單”的生活觀念。即使發現了一些問題,離開時我還是向房主盛贊了一下他家的房子(雖說是違心吧,但我也不想讓老人家對花了半輩子積蓄蓋的房子失望)。然后,我就回家吃中午飯了,在回去的路上想,這次算是又長見識了,農村的風水觀念回去得好好查查。
吃完午飯,休息了一會兒,我還是按捺不住對農村蓋房多一些了解的心情,于是我就去看一個正蓋著的農房。
到那正好看到有三個蓋房師傅坐在拖拉機上聊天,于是我就湊過去與他們攀談。由于都是一個村兒的,他們幾乎都認識我,但又不是太熟悉,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面求學。
他們首先問我,“畢業了嗎?”
我說:“畢業了,現在在北京工作呢?!?/p>
他們又問:“干什么的?”
我笑著說:“和你們一樣,‘搬磚’干建筑的。”
他們半嘲半諷的大聲說:“拉倒吧,我們怎么能和你比呢!”
然后略帶幽默的說:“你手里拿的是筆,我們手里拿的是磚,它倆的重量就不一樣呢;一個坐辦公室畫圖的,一個在太陽底下搬磚的,能比嗎?”哄笑…….。
我又笑著說:“其實都一樣,大家都是在出賣勞動力……”頓了一下,心想“也許我比你們好不到那去,甚至更慘,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闭f這些他們也許不懂,我只有“呵呵!”了。
在村里聊天也是侃大山,我想還是來點正題,畢竟人家是干了十幾年的“建筑”,而我才初出茅廬。我問了個我最關心的“為什么現在農村蓋房很少(幾乎沒有)用清水磚墻了呢?”
“我感覺原先的清水磚墻挺好的呀!”
他們回我:“現在人們都喜歡抹灰,貼瓷磚了?!?/p>
“過去人們確實都用清水磚墻,那時蓋房不像現在,那時蓋房不要錢的!都是親戚朋友幫著蓋,即使是請來的師傅也只管頓飯?!?/p>
我插了句“那時可能水泥和瓷磚也比較少。”
他們異口同聲回“對!”
我接著說:“你說那時的手藝還真是好,磚縫對的特別齊,……”
“可不”他們打斷我說,“那時蓋房特別較勁,勾縫也特講究,還有屋檐的拼花?!?/p>
“對”我說,“那時還真手巧,各種拼花,到現在都沒了?!蔽矣謫柕溃澳銈儸F在還能做清水磚墻嗎?”
他們略有嘆息的說道:“現在人們沒那么講究了(在蓋房方面),那個太費事,蓋的時候還得挑著好的磚用,但現在的磚大都不行。蓋房師傅手里還得拿著個抹布,及時擦掉蹭在磚面上的灰等等,可麻煩了!”
我“奧!”了一聲,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但好像又更為迷惑了……。
我補充道:“那現在蓋房就比較‘自由’一點了,縫兒也不用對的太準,到時候一抹灰,一貼瓷磚,就什么都看不到了?!?/p>
他們表示肯定的回答:“恩,對!”
我心想“是不是當蓋房班的師傅門檻也不是太高,因為技術要求低了?!彼麄円驗橐_工了,所以也沒繼續聊下去,我也就到別處去看看了。
回家后,我向父親咨詢,他們蓋房班的一天能掙多少錢(多的話,沒準我就回鄉支援農村了,嘿嘿!)。父親告訴我,按村里現在一間房子施工費兩三千,一套普通的農房按五間正房算的話,總共一萬多的施工費。一個十人左右的蓋房班,差不多干十天完成。算下來一個人,一天薪酬一百多點(沒有刨除蓋房過程中他們消耗的成本)。相對于之前不給錢只管飯那會兒,已不算少了,可我總感覺哪兒不對!在我看來,蓋房班的人在農民眼里真不算技術工,不講究的過程已經把自己平民化了。
懷舊的父親談到這個,也回想起自己當年,扣坯蓋房的經歷。他嘴角略帶驕傲的談道,自己當年一天能扣二三百個土坯,比別人多好多。他說當年蓋房根本不用紅磚,而是用青磚,青磚才是正統。青磚的壽命大概是六十年,紅磚四十年(這是他下的結論)。
“對,青磚!”我興奮的說道,“我也很喜歡,但是現在都沒了……”然后他就開始給我講了一些青磚的歷史。
從他那我大致了解到青磚的制作工藝,以及后來為什么被紅磚替代。從新中國成立至八十年代初期,農村主要是以青磚蓋房。那個時候的磚窯沒有現在的規模大,都是農民自己搭的小窯。制作青磚的土其實挺講究的,要用粘土和制,而且和制過程也不能馬虎,必須把泥巴和熟。磚坯都是人工用模子一個個扣出來的,大小一致,棱角挺拔。然后晾干,碼在窯里燒制。那時煤少,大多用秸稈燒,最好的燃料是小麥稈,大火煅燒8—15個小時(基本上是一天),必須把磚坯燒透。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是在長時間煅燒后,在窯上向窯內慢慢注水,使通紅的磚迅速冷卻,磚由紅色變為青色,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在此次不做贅述。
燒好的青磚呈青黑色,表面光滑,四角筆直,每一塊都很精美,有種寧靜素雅,沉穩古樸的感覺。
聽了這些更加深了我對青磚的喜愛,于是我踱步而去,趁太陽落山之前,看看村子里為數不多的舊青磚房。
破敗的青磚房,有的屋頂已沒,有的只剩兩堵墻,已然露出了青磚包裹著的土坯。咋看不覺得突兀,走近細看,青磚與土坯的交接也是讓我醉了,不同的材質、不同的規格,竟也處理的這么和諧,并且兩者能相得益彰。轉到側面,看到硬朗的青磚,整齊的磚縫,內心油然起敬。那由上而下的裂縫好像在吶喊著什么,但也只能安安靜靜地承受著,被時代吞噬著,無力反抗,也無人聲援,就這樣被紅磚慢慢消滅。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看望這些老房子、老朋友亦或是“長輩”,聽他們訴說前世今生,干凈漂亮的勾縫,富有智慧的拼磚,花樣繁多的磚雕,這些輝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此時悲涼涌上心頭,可能是對他們終將逝去而感慨吧!若房子如人,他也終將壽命用盡,或被毀掉遺忘,或被收藏緬懷。只有那些注入工匠心血與技藝的才會被人們長記于心,時而拿來談資,而那些粗制濫造的房子會被人很快忘掉。(跑題跑遠了)
其實說這么多也就一句話:基本上純手工藝的老房子比現在農村的新蓋房子講究的多。那句“態度決定怎樣去做”說的很對。現在蓋房班的不講究態度,導致了他們不講究的施工做法,所以得到一棟“不講究”的建筑。
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關于農村人進城后的描述,大體是這樣的:吃飯帶聲調,睡覺打呼嚕;早晨不刷牙,半年不洗澡……。反正與城里人的反差對比是:農村人太不講究了。這些電視劇還經常受到農村人的喜愛,他們喜歡看到一個不講究的農村人是怎樣適應環境,取得成就,然后變成城里人,讓那些曾經蔑視他的人自慚形愧。我真不知道拍這種電視劇的人想要表達什么,而看這種電視劇的人又能從中得到什么。
當“不講究”成為一種文化,你會發現農村人找到了“靠山”。房蓋的不好,可以有借口說,村兒里沒那么講究,有的甚至是技術問題也不會追究。不講究以至于不追究,一切“殘缺”都可以歸咎于農村的不講究。
此時,我又矛盾了,那么講究的青磚房不是在那嗎?為啥講究的傳統沒有傳承下來?我們應該靜下來好好反思。青磚建筑完全被紅磚取代大概是八十年代,恰逢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之際,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廣大農民漸漸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但是在很多農民眼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認為是以“錢”為中心。“錢”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因此那些不適應快速發展節奏的物品、手法、技藝及觀念等被無情的淘汰。在這個逐“錢”的過程中,,農民變得更為浮躁,簡單的清水磚墻工藝就是農村逝去的一部分。粗放的經濟下,蓋房能湊合的就湊合,我們追求的是“效率”、“產量”與“金錢”。2000年來農村傳承的淳樸、勤勞與友愛等文化,在這個經濟騰飛的三十年間幾乎被銷蝕殆盡,什么淳樸的價值觀、世界觀都被眼前的“商品”所消費化。追名逐利,相互攀比已不再是權貴們的專利,農民終于有了危機感與競爭意識,因為在現實中“錢”能解決99%的問題(那1%只能聽天了)。沒錢,你贏不得尊重;沒錢,你得不到健康保障;可以說,沒錢,你娶不到媳婦。在農村“錢”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而且是唯一標準。但是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農村還是臟亂差,農民收入與市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城鄉矛盾也越來越大。
05年中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如今,十年已過,那些重點關注的“新農村”確實煥然一新,大多是整個村莊被新建,舊的被拋棄或拆掉。其實作為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我是很反感這種建設的,不存在什么有機更新,也沒有什么傳統文化被延續,不僅造成了大量的浪費,推倒了重建的模式也沒有推廣開來,所以廣大農村還不是標準的“新農村”。我也慶幸,還好國家沒那么多錢。
我常常在想,同樣是建設,為什么70年代初韓國的“新村運動”能促使韓國經濟在七八十年代保持健康平穩的增長,且大大縮小城鄉差距,能不斷提高農民的道德文化修養,并對韓國成功舉辦漢城奧運會及平穩渡過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做出重大貢獻,且至今對韓國影響深遠。介紹“新村運動”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
韓國在長期開展“新村運動”的過程中,農民形成了“勤勉”“自助”“協作”的基本精神?!靶麓暹\動”不是要改變社會結構,而是通過挖掘民眾中潛在的“美”與“善”,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彌補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會發展的盲區,疏解民眾的不良情緒,以促進社會和諧。
相比而言人家的“建設”多了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
回北京后沒幾天,在樂視超級手機發布會上打出一句這樣的標語:“……時代在變,角色已變,精神不變”。
一個講究的民族可以超越過去,也可以超越他人,從農村建房施工不講究、態度不講究我們不難看到無論農村建設還是整個社會的建設,都需要有一種講究的態度去指引,從不講究到講究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一直在路上。
微信公眾賬號:樂建鄉土服務平臺,獲取免費圖紙,免費咨詢!
蓋房子找設計,就找樂建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