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9.西平李氏先祖欽晟憲游丕遵華唐諸公生歿年考辨

    147小編 121 2025-08-25

    西平李氏先祖欽晟憲游丕遵華唐諸公生歿年考辨

    ◎ 湖南臨武 李輔國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距今已1400多年,即使從西平郡王李晟誕辰的唐開元十五年(727)起算,距今亦近1300年矣。

    “唐代官修譜牒規模巨大,異常興盛,私修家譜亦發展迅猛,毫不遜色?!保疤拼鷰状喂傩拮V牒活動,正是在博采民間家譜的基礎上完成的?!薄八未傩薰V廢絕,私修家譜興盛?!薄八叫藜易V盡管因五代戰亂受到很大破壞,但宋代自仁宗以后卻逐漸恢復發展,到南宋更是私譜盛行?!?span style="color: green;">(1)

    由于古代戰爭頻發,距今時代久遠,舊譜湮滅、人口繁衍、族人遷徙、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各支族對先祖生歿年記載不盡相同,甚至父子的代差出現不合生育常理現象。這可能是未及時記載或年號記錯等原因,族人會感覺是一件尷尬的憾事!

    隴西李氏西平堂文化研究會,是以弘揚中華民族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加強挖掘整理、傳承弘揚西平堂李氏文化為宗旨,由唐西平郡王李晟后裔族人中的文化研究愛好者,自愿自發組織并經登記注冊成立的群眾性文化社團組織。自2012年成立以來,作了大量工作。今以李錦成宗親收集整理、發表在會刊《家風》第二期(2014年5月)文獻輯存的《西平堂憲公房世系圖及史料選編(1-5世)》和第三期(2015年12月)考辨探討欄目的《西平派系宜春侯房六至十世世系》,與李錦成、李文達宗親收集整理、收錄于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會《星溪之源》(2020年1月)的《隴西郡西平堂宜春侯游公房六至十世世系資料選編》的先祖生歿年,以及正史資料為依據,從整體上、系統地,根據代差常識和邏輯分析,斷定先祖生歿年,以達到符合生育代差常識,作為譜籍參考依據!

    一、李欽(晟之父)生歿年及葬地考

    李欽,隴右狄道人,其事跡正史中記載不多,特別是生歿年正史中沒有記載。因而只能據史料加以推斷。李欽的官職據張彧《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廟碑記》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歿后贈太子太保。據裴度奉敕撰《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并序)》任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節度經略副使,贈太子太保。據昔耘撰《大唐故隴西郡李府君墓志銘(并序)》授金紫光祿大夫,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歿后贈太子太保。因此,李欽的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文散官),任職官左金吾衛大將軍(正三品),隴右節度經略副使(正三品),歿后贈太子太保(從一品)。特別強調的是晟父李欽沒有涉太平公主案,涉太平公主案李欽僅是同姓同名而已,與晟父李欽沒有關系。(2)

    《舊唐書》曰:“李晟字良器,隴右臨洮人。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為裨將。晟生數歲而孤,事母孝謹,性雄烈,有才,善騎射?!薄柏懺拍臧嗽罗埃瑫r年六十七。”(3)《新唐書》曰:“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過裨將。晟幼孤,奉母孝?!薄熬拍?,薨,年六十七?!?span style="color: green;">(4)貞元九年癸酉為公元793年,據史推定,李晟生于唐開元十五年丁卯(727)。

    又據“晟幼孤”,幼一般指5歲及以下,可以推定李欽歿年當在公元732年左右。按李欽開元二年(714)任隴右節度經略副使佐郭知運鄯州都督、隴右諸軍節度大使。之前任左金吾衛大將軍。若李欽從18歲從軍,到任左金吾衛大將軍至少15年(據《舊唐書》李晟傳,廣德初(763)前,晟累遷左羽林大將軍同正(正三品),歷18年),不過,李欽授金紫光祿大夫,應該文才不錯,加之與唐皇近宗,18歲參軍用15年時間升任左金吾衛大將軍亦有可能。按714年減15年再減18年,若任隴右節度經略副使前的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時間忽略不計,李欽出生約在公元681年,享壽(732-681)即51歲左右,也即46歲生李晟。

    李晟有一個姊(5),外甥王佖,舊新唐書李晟傳有附傳。李欽46歲生晟,之前欽生“晟之姊”,也就是說李欽大約在43歲或更早生“晟之姊”,在46歲生晟。又有文曰晟有二弟,其弟曰旻、昇(待查考),或有兄(待查考),李欽在上述生歿年間,這些都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李欽,隴右狄道人,生于約唐永隆二年辛巳或開耀元年辛巳(681),金紫光祿大夫、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節度經略副使,卒于約唐開元二十年壬申(732),享壽52歲左右,贈太子太保。葬隴右狄道今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鎮車劉家村西欽王灣(臨洮《聯誼與研究》)。妣王氏,贈代國夫人亦葬不遠處,當地稱上下王墳,據說車劉家村石碑灘曾豎有“李欽神道碑”(文革被毀)。生一女適王氏(外孫:王佖),生三子晟、旻、昇。

    二、西平堂始祖李晟生歿年及葬地考

    西平郡王李晟,其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十七史百將傳》《史傳三編》《欽定續通志》均有傳載。晟生十八子,后裔為了相認、交往、交流,采用“西平堂”分堂號。

    李晟,字良器,隴右臨洮人。鎮守西陲,屢立戰功,累遷右金吾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冊封合川郡王。大歷八年(773),入為右神策軍都將,宿衛長安。建中四年(783)拜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諸道兵馬副元帥。興元元年(784)拜司徒兼中書令,領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冊封西平郡王。興元三年(787),冊封太尉兼中書令,管理尚書省事務。“貞元九年(793)八月庚戌(四日),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李晟薨,贈太師,廢朝五日。(6)時年六十七,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唐德宗廟廷,圖形凌煙閣。

    晟十五子:侗、、偕,無祿早世;次愿、聰、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聰、總官卑而卒,而愿、憲、愬、聽最知名。(7)《元和姓纂》曰:“怤、應。今合晟碑、姓纂、舊史計之,知名者已知十七。”(8)又有曰:“十七子應加一子:思,共十八子?!?span style="color: green;">(9)

    《陜西通志》曰:“唐忠武王李晟墓在高陵縣西南十里,有柳公權楷書碑【馬志】,公以貞元九年薨,葬于高陵縣奉正原,鄭國夫人杜氏祔焉【裴度撰神道碑】。唐西平忠武王葬渭橋北高阜上地隸陽陵,其前故廟存焉,明萬歷間陜西巡撫李日宣輦千緡為王葺塋及廟,今提學許孫荃臨部池陽捐俸修墓及廟【李因篤撰重修西平王塋廟記】?!?span style="color: green;">(10)《甘肅通志》曰:“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墓在狄道縣西二十里,地名西平莊蘭家灣(按西安府髙陵縣亦有李晟墓)?!?span style="color: green;">(11)

    綜上,李晟,隴右臨洮人,欽公之子,生于唐開元十五年丁卯(727)正月一日(舊譜載),司徒兼中書令、封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薨于貞元九年癸丑(793)八月庚戌(四日),贈太師,享壽67歲,葬陜西京兆府高陵縣奉正原(位于西安城東北高陵縣白象村渭水橋北端),鳳形。元配張氏,先卒,封蕭國夫人;繼杜氏,封鄭國夫人,附葬西平王塋右;三王夫人,封晉國夫人;四劉氏,葬高陵;五蕭氏,葬臨潭縣虎形;六“單氏,贈鄭國夫人。(12)

    生十八子:侗、、偕;次愿、聰、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怤、應;思。生女二:長適工部侍郎張彧,次適吏部侍郎崔樞。

    三、隴西郡公(入贛始祖)李憲生歿年及葬地考

    唐嶺南節度使李憲,其事跡《舊唐書》《新唐書》《欽定續通志》李晟傳均有附傳。

    李憲,字章武,其先隴右臨洮人,太原府參軍,醴泉縣慰,授衛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祿卿、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寶歷二年(826)江南西道觀察使、大和二年(828)嶺南節度使,大和三年(829)七月十七日嶺南節度使李憲卒,追封隴西郡公,葬于宜春化全鄉紅花仰野猿攀果形。

    ㈠關于李憲李愬公出生年的查考與推定

    1.按正史查考推定李憲公出生年

    《舊唐書》曰:“ 大和三年(829) 秋七月乙未(十七日),嶺南節度使李憲卒?!?span style="color: green;">(13)該書又曰:憲“大和三年(829)八月卒,時年五十六。”(14)嶺南節度使李憲卒后,繼任(829-831)者是崔護。舊唐書李憲卒之兩處月份不一,但歿年是一致,疑“八月卒”為概數。故此推算,李憲當生于774年。

    2. 按正史查考推定李愬公出生年

    《舊唐書》曰:“長慶元年辛丑(821)十月戊子(二十五日)太子少保李愬卒?!?span style="color: green;">(15)該書又曰:愬“長慶元年辛丑(821),是年十月,卒于洛陽,時年四十九?!?span style="color: green;">(16)即李愬當生于773年。

    3.聯合查考推定李憲李愬公出生年

    因舊新《唐書》與《先廟碑記》《神道碑銘》均序憲兄愬弟。所以李憲當生于唐大歷八年癸丑(773),若生于774年,就會出現憲愬兄弟錯位!綜上,李憲和李愬均當生于唐大歷八年癸丑(773)同年(憲愬為異母生),李憲早生是為兄,李愬為同年晚于李憲出生即為弟。

    但若按李憲公生于773年,又出現一個與虛歲計算方法(亦即與李愬虛歲年齡的計算方法)不一致了,那又是為什么呢?詳見㈡關于年齡虛歲的計算問題。

    4.用愬弟聽公“出生年”佐證李愬出生年

    《舊唐書》曰:“開成四年(839)冬十月…丁丑(二十九日),太子太保李聽卒?!?span style="color: green;">(17)又曰:聽,開成“四年(839),以疾求代,除太子太保。是歲十月卒,時年六十一,贈司徒?!?span style="color: green;">(18)據史推,李聽當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己未(779),就是說,李愬比其弟李聽(兩人之間還有李懿)大6歲。雖不能僅憑此歲差為據,但具參考性!

    5.按上《家風》載譜籍資料對比憲愬公出生年

    按譜載憲生于唐寶應元年壬寅(762)二月初一日寅時,享壽六十八。即憲公生(762)比愬公生(773)足足大11歲。其父晟先后有張、杜、王、劉、蕭、單六位夫人,而排行中李憲是李愬前鄰兄長,且李愬后還有懿、聽、惎、慇、怤、應、思七弟。這種相鄰兄大弟11歲,說得通嗎?有宗親曰:疑是舊譜把“甲寅”寫成“壬寅”一字之誤!我認為此說有道理。因唐寶應元年壬寅(762),而唐大歷九年甲寅(774)。當然,余上面兄憲弟愬聯合考證當是大歷八年癸丑(773)同年生。

    ㈡關于年齡虛歲的計算問題

    虛歲是與周歲相對的一種年齡計算方法,是中國傳統的計齡方式。所謂年齡虛歲,就是從出生時起,以1歲起算,一般以農歷新年春節(或除夕日)為分界點,逢農歷新年長1歲(而周歲以公歷生日為分界點,以零歲起算,逢公歷生日長1歲),虛歲出生年與末尾年的時間長度不作要求。其計算方法:虛歲=現農歷年份-出生農歷年份+1,即:出生農歷年份=現農歷年份-虛歲+1。所以,應該是李憲公的虛歲年齡=829-773+1=57歲。因此,《舊唐書》曰:“大和三年(829)八月卒,時年五十六?!?span style="color: green;">(19)中的“時年五十六”疑有誤!再看,憲生大歷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歿大和三年(829) 秋七月十七日,歿時已過生日,即逾56周歲,則為57虛歲矣!《舊唐書》虛歲之誤當于此!

    綜上所述,譜載李憲公生于唐寶應元年壬寅(762)當為有誤!正史《舊唐書》載“時年五十六”亦當有誤!按正史為主,譜載為輔原則,李憲當生于唐大歷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時,而李愬當生于同年唐大歷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時之后。

    江西通志》曰:“唐朝李憲(御史中丞)”(20)《廣東通志》曰:“李憲,洮州人,父晟事徳宗有大功于社稷,憲于諸子中號最仁孝,以禮法自持,厯太府卿遷嶺南節度使,憲性明恕,詳正大獄活無罪者數百人,所至以吏能顯政績暴著,崔護繼(829-831)憲節度,雖負重名而徳威不及,廣人益思憲云?!?span style="color: green;">(21)

    綜上,李憲,隴右臨洮人,晟公第十子,生于唐大歷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時,太原府參軍,醴泉縣慰,授衛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祿卿、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嶺南節度使,卒于大和三年己酉(829) 秋七月乙未(十七日),追封隴西郡公,享壽57歲,葬于宜春化全鄉紅花仰野猿攀果形。元配張氏,德宗李適駙馬張茂宗之女,生子二:游、煥,卒葬宜春城月形;繼配韓氏,生子四:鍇、楷、埴、欲,卒葬失考;三配符氏,郡司馬符少卿之女,生子一:繩。卒葬栗山。生女一(母氏未詳):適宜陽(宜春)貢士宋之芳。

    四、游、丕、遵、華、唐諸公生卒年摘錄

    李游、李丕、李遵、李華、李唐諸公是正史很少或沒有記載生卒年月或其他更多信息的先祖?!督魍ㄖ尽吩唬?span style="color: green;">“唐朝李游,字觀業,中和間(881-885)黃巢攻掠江西有功于袁。”(22)

    ㈠以下摘錄《家風》第二期(2014年5月)文獻輯存欄目李錦成的《西平堂憲公房世系圖及史料選編(1-5世)》和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會《星溪之源》(2020年1月)第一章隴西淵源,西平世澤之《隴西郡西平堂憲公房世系史料選編》:

    三世:李游公,字觀業,憲公長子,生于唐貞元十二年丙子(796)五月四日戌時,長慶四年(824)甲辰進士,江西袁州刺史,遂安家宜春東門沙子巷,中和年間(881-885)黃巢擾袁郡時,處置有功,唐僖宗敕封宜春侯;歿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九月十一日亥時,葬宜春集云鄉加田里袁騰蜈蚣形,壬水流乾。

    元配柏氏,生于唐貞元十五年己卯(799)二月八日亥時,歿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七月十五日子時,葬未詳;繼配萬載宋氏,生于唐會昌元年辛酉(841)二月十九日午時,歿于唐光化二年己未(899)七月十一日戌時,附葬于夫;生四子:長服(由宜春徙廬陵朋川)、次朗(乏傳)、三丕(由宜春徙廬陵福田)、四蟾(由宜春徙廬陵河源)。

    四世:李丕公,字伯泰,號三農,游公三子,生于唐大和三年己酉(829),主簿,由袁州徙居廬陵福塘(今吉安市吉安路口),德化縣令,南京資政大夫、后為昭義大將軍,后隱居號三農,歿于唐天復四年甲子(904),葬廬陵官莊湴塘下鵝鼻石尾,甲山庚向。

    妣周氏,葬屋東花園場內,壬山丙向,生二子:長邁、次遵;繼配羅氏,葬湴塘下上村,壬山丙向。又譜曰:“丕生三子:長邁、次遵、三暹”。(南岡譜載)

    五世:李遵公,字季循,丕公次子,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主簿,居廬陵福塘徙吉水高村禪寂院前,歿年失考,贈刑部司務;葬廬陵朱家坊金竹峰下,一名梅岡荒塘。

    妣楊氏,葬高村鰲口魚翁撒網形,甲山庚向;繼配郭氏葬小足坑禪寂院前朱家坊。

    生二子:奇、華。另一譜載生二子:寵、華;《豐家嘴李氏四修支譜》載唐同光四年丙戌(926)遵公移居吳西吉州吉水縣泰和壩上,載生五子:華、祚、祿、祈、禧,三四五子仍居吉州壩上。

    ㈡以下摘錄《家風》第三期(2015年12月)考辨探討欄目李錦成的《西平派系宜春侯房六至十世世系》和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會《星溪之源》(2020年1月)第一章隴西淵源,西平世澤的李錦成、李文達《隴西郡西平堂宜春侯游公房六至十世世系資料選編》:

    六世:李華公,字集美,遵公次子,生于唐咸通元年庚辰(860);歿年失考,葬于吉水五十九都鄧嶺皆雙堆腦羅宅倉前園內,辛山乙向。妣邢氏,附葬高村鰲口祖姑瑩側橋下園內坑上,甲山庚向。生子三:長庚、次唐、三慶。(仰承集1-37;郭氏書林派譜;西平李氏家乘):一譜記生五子:長次失考,公生于唐廣明元年庚子(880);《李氏五修譜》:公生于唐龍德元年辛巳(921年),配歐陽氏。

    七世:李唐公,字祖堯,號承事,華公次子,生于唐乾寧四年丁巳(897);一譜:后梁開平元年丁卯(907)三月生,贈宣講侍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三月自吉水高村徙谷村開基,歿年失考,葬谷村心杉山老大祠后,丙山壬向兼己亥。

    妣周氏宜人,泥田人,葬萬家山庚山甲向,生子三:長光璿、次光璨、三光澈(王邊旁)。

    配韓氏,生子三:千護、千秋、千林。千護攜弟徙遷平陽星溪(今嘉禾廣發鎮境內)居焉,千秋徙居慶一鄉,千林徙居臨武上鄉蝦塘。三千后裔后散居湘南郴永與粵等地。

    又一譜曰:“李唐公,字祖堯,號承事,華公次子,生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自皋村徙谷村舊宅里入居,歿后周顯德戊午(958),七十有九,葬谷村村心新杉山,巳山亥向為塋?!保ü却遄V,非《家風》載,有宗親曰乾符系乾寧一字之誤耳?。?。

    八世:(本世選列光璿公、千護公生歿葬傳資料,用于核實李唐公的生歿年,其余略)。

    一譜曰:李光璿公,字孟璣,唐公長子,妣黃氏,生子二:龍、寵。

    又一譜曰:李光璿公,字從隱,(923—?),唐公長子,居臨汝,后徙豐城湖茫,九十小隱,遷余干三塘,生子:謙、承。

    再一譜曰:李光璿公,字孟璣,唐公長子,生于后唐長興四年癸巳(933)八月廿五戌時,歿于宋雍熙二年乙酉(985)三月十七日申時,葬本里谷村羅家山辛山乙向。妣羅氏,生于后晉天福三年戊戌(938),歿于宋建隆二年辛酉(961),與夫合葬。生子二:寵、謙。(來源于樂安縣增田鎮《石陂村草元李氏族譜》)。其余無生歿年譜不錄。

    還一譜曰:“李光璿公,字孟璣,生后梁貞明四年戊寅(918),隱居臨安復徙豐城湖茫于家焉,歿宋雍熙丙戌(986),壽六十有八,配周氏,生后梁龍德二年壬午(922)正月十五日巳時,歿宋端拱二年己丑(989)八月十七日,壽六十有八,葬谷村蒐崗頭大路北塘邊。生子:謙(后裔徙外,現樂安、新干等地有裔也)、寵(后裔徙外,現永豐縣湖州村李氏一族)?!保h盤谷鎮《谷村李氏族譜》,非《家風》載)。李千護公,字守真,唐公四子,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六月十八日亥時,歿于宋淳化五年甲午(994)三月十八日辰時,葬嘉禾星溪高山村(今廣發鎮楚江村高山村)二象交牙形,庚山甲兼酉卯。

    妣虞氏,生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926)九月三日寅時,歿于宋至道元年乙未(995)三月十九日午時,葬嘉禾大村裹腹湖塔下美女拋梭形,甲山庚向,生五子:孟莊、孟萱、孟薈、孟芳、孟懿。

    五、游、丕、遵、華、唐諸公生卒年的代差分析與推斷

    1.展現一組舊譜載諸公生歿年,可看到授人以柄令族人尷尬的父與子的生歿年

    《家風》第二期與第三期載譜籍最主要一組生歿年的代差計算表 表1

    世序

    子 序

    先祖名及生歿年

    享壽

    歲數

    代差(年)計算1

    代差(年)計算2

    始祖

    欽之子

    晟公(727—793)

    67

    二世

    晟十子

    憲公(762—829)

    68

    762-727=35

    762-727=35

    三世

    憲長子

    游公(796—888)

    93

    796-762=34

    796-762=34

    四世

    游三子

    丕公(829—904)

    76

    829-796=33

    829-796=33

    五世

    丕次子

    遵公(852—?)

    852-829=23

    852-829=23

    六世

    遵次子

    華公(860—?)

    860-852=8

    860-852=8

    七世

    華次子

    唐公(879—?)(897—?)

    879-860=19

    897-860=37

    八世

    唐長子

    光璿(923—?)

    923-879=44

    923-897=26

    八世

    唐四子

    千護(927—994)

    927-879=48

    927-897=30

    (本表世序按西平堂世序劃分,下表同。)

    從上表(表1)可看出,華公比其父遵公僅小8歲,這不符合生育代差常識!顯然這個生歿年數據不敢用!這組諸公生歿年是谷村族譜和谷村開基祖唐公后裔族譜中可能大多存在的現象,只是大家沒有仔細去閱讀和深究。若讓外人看出族譜這么明顯的問題,后裔族人應感覺是一件授人以柄、令族人尷尬的憾事!

    2.從多組譜載諸公生歿年中,用邏輯性和生育代差常識找出合理的諸公生歿年

    限于版面,把上述第四段摘錄譜中的諸公所有的生歿年信息列于下表(表2),并計算諸公父子間的代差,找出符合生育代差常識的一組數據,作為先祖生歿年參考數據。表中任何一組生歿年數據,都來源于上述《家風》和《星溪之源》所載,其中一組非《家風》載谷村譜先祖生歿年也在上面已注明,應該說,其對與錯,都不是余所杜撰。余僅是利用生育代差常識和邏輯分析,找出最合理的一組先祖生歿年數據供大家修譜時參考而已,沒有任何褻瀆先祖的意圖。

    西平李氏先祖欽晟憲游丕遵華唐諸公生歿年表 表2

    世序

    子 序

    先祖名及生歿年

    代差(年)

    計算3

    代差(年)

    計算4

    晟父

    思恭子

    欽公(約681—732) 約壽52歲

    始祖

    欽之子

    晟公(727—793)(上有一姊,行二) 67歲

    727-681=46

    727-681=46

    二世

    晟十子

    憲公(773—829) 57歲

    773-727=46

    773-727=46

    三世

    憲長子

    游公(796—888) 93歲

    796-773=23

    796-773=23

    四世

    游三子

    丕公(829—904) 76歲

    829-796=33

    829-796=33

    五世

    丕次子

    遵公(852—?)

    852-829=23

    852-829=23

    六世

    遵次子

    華公(860—?)(880—?)(921—?)

    860-852=8

    880-852=28

    七世

    華次子

    唐公(879-958)(897—?)(907—?)

    879-860=19

    897-880=17

    八世

    唐長子

    光璿(923—?)(933-985) (918-986)

    923-879=44

    923-897=26

    八世

    唐四子

    千護(927—994)

    927-879=48

    927-897=30

    從表2可以看出,黑體字一組,并最右欄,先祖生歿年是比較符合生育代差常識的!

    六、討論與本文結論

    表2黑體字一組生歿年,說明李華公生于公元880年,也就是說其父李遵公在28歲生華公;李唐公生于公元897年,就是說其父李華公在17歲生唐公;李光璿公生于公元923年,即其父李唐公在26歲生光璿公,在30歲生千護公,這是比較符合生育代差常識的。

    特別說明的是,谷村有譜載李唐公生于唐乾符六年己亥(879),若這個出生年成立,那么,李唐公在44歲生長子光璿公。李唐公妣周氏生三光、李唐公妣韓氏生三千,還有李唐公妣崔氏生李基,公生七子,似乎這個年齡生育有點晚。

    再是有西平堂李氏宗親在隴西李氏西平堂文研會微信群說:疑是谷村譜把李唐出生于“乾寧年間”,一字之差誤寫“乾符年間”了。我認為此說有道理。因為谷村譜要么沒有寫唐公的生歿年,而有的譜即使寫了亦是“乾符己亥”,這個唐乾符己亥其實是唐乾符六年己亥(879),而乾寧四年丁巳(897),且外遷宗親有舊譜記載為證。還有宗親曰:疑是舊譜把李憲公生年“甲寅”寫成“壬寅”一字之誤!我認為此說亦有道理。因唐寶應元年壬寅(762),而唐大歷九年甲寅(774)。當然,余上面兄憲弟愬聯合考證當是大歷八年癸丑(773)同年生。

    沒有證據表明“誰的譜準確,誰的譜不準確!”,我們只能按生育代差常識和邏輯性,來找出眾多譜籍記載中的較合理一組先祖生歿年數據,以防授人以柄和己族尷尬,為供晟公大宗族或唐公宗族參考!

    綜上所述,能說得通,比較合理的一組先祖生歿年敘述如下:

    1.李欽公,隴右狄道人,生于約唐永隆二年辛巳或開耀元年辛巳(681),金紫光祿大夫、左金吾衛大將軍、隴右節度經略副使,卒于約唐開元二十年壬申(732),享壽52歲左右,贈太子太保。葬隴右狄道今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鎮車劉家村西欽王灣(臨洮《聯誼與研究》)。妣王氏,代國夫人亦葬不遠處,當地稱上下王墳,據說車劉家村石碑灘曾豎有“李欽神道碑”(文革被毀)。生一女適王氏(外孫:王佖),生子晟、旻、昇。

    2.李晟公,隴右臨洮人,欽公之子,生于唐開元十五年丁卯(727)正月一日(舊譜載),司徒兼中書令、封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薨于貞元九年癸丑(793)八月庚戌(四日),贈太師。享壽67歲,葬陜西京兆府高陵縣奉正原(位于西安城東北高陵縣白象村渭水橋北端),鳳形。元配張氏,先卒,封蕭國夫人;繼杜氏,封鄭國夫人,附葬西平王塋右;三王夫人,封晉國夫人;四劉氏,葬高陵;五蕭氏,葬臨潭縣虎形;六單氏,贈鄭國夫人。

    生十八子:侗、、偕;次愿、聰、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怤、應;思。生女二:長適工部侍郎張彧,次適吏部侍郎崔樞。

    3.李憲公,隴右臨洮人,晟公第十子,生于唐大歷八年癸丑(773)二月一日寅時,太原府參軍,醴泉縣慰,授衛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祿卿、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嶺南節度使,卒于大和三年己酉(829) 七月乙未(十七日),追封隴西郡公,享壽57歲,葬于宜春化全鄉紅花仰野猿攀果形。元配張氏,德宗李適駙馬張茂宗之女,生子二:游、煥,卒葬宜春城月形;繼配韓氏,生子四:鍇、楷、埴、欲,卒葬失考;三配符氏,郡司馬符少卿之女,生子一:繩。卒葬栗山。生女一(母氏未詳):適宜陽(宜春)貢士宋之芳。

    4.李游公,字觀業,憲公長子,生于唐貞元十二年丙子(796)五月四日戌時,長慶四年(824)甲辰進士,江西袁州刺史,遂安家宜春東門沙子巷,中和年間(881-885)黃巢擾袁郡時,處置有功,唐僖宗敕封宜春侯;歿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九月十一日亥時,享壽93歲,葬宜春集云鄉加田里袁騰蜈蚣形,壬水流乾。元配柏氏,葬未詳;繼配萬載宋氏,附葬于夫;生四子:長服、次朗、三丕、四蟾。

    5.李丕公,字伯泰,號三農,游公第三子,生于唐大和三年己酉(829)月日失考,主簿,由袁州徙居廬陵福塘,德化縣令,南京資政大夫、后為昭義大將軍,后隱居號三農,歿于唐天復四年甲子(904) 月日失考,享壽76歲,葬廬陵官莊湴塘下鵝鼻石尾,甲山庚向。妣周氏,葬屋東花園場內,壬山丙向,生三子:長邁、次遵、三暹;繼配羅氏,葬湴塘下上村,壬山丙向。

    6.李遵公,字季循,丕公次子,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 月日失考,主簿,居廬陵福塘徙吉水高村禪寂院前,歿年月日失考,贈刑部司務;葬廬陵朱家坊金竹峰下,一名梅岡荒塘。妣楊氏,葬高村鰲口魚翁撒網形,甲山庚向;繼配郭氏葬小足坑禪寂院前朱家坊。生七子:奇、華、寵、祚、祿、祈、禧。

    7.李華公,字集美,遵公次子,生于唐廣明元年庚子(880) 月日失考;歿年月日失考,葬于吉水五十九都鄧嶺皆雙堆腦羅宅倉前園內,辛山乙向。妣邢氏,附葬高村鰲口祖姑瑩側橋下園內坑上,甲山庚向。配歐陽氏。生子三:長庚、次唐、三慶。

    8.李唐公,字祖堯,號承事,華公次子,生于唐乾寧四年丁巳(897)月日失考,贈宣講侍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三月自吉水高村徙谷村開基,歿年月日失考,葬谷村心杉山老大祠后,丙山壬向兼己亥。妣周氏宜人,泥田人,葬萬家山庚山甲向,生子三:長光璿、次光璨、三光澈。配韓氏,生子三:長千護、次千秋、三千林。妣崔氏,生李基。

    各祖婆生歿年按原舊譜,不贅述!

    (本文寫于2023年6月,同年發表于“李氏宗族群”網。)

    注釋

    ⑴王鶴鳴.中國家譜通論.第92頁,第1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⑵李輔國.唐西平郡王李晟之父李欽涉太平公主案與否考辨.李氏文化研究?第三期.成都巴蜀李氏信息技術研究院,2023年12月.

    (3)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李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4)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李晟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

    (5)董誥.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四·于邵撰謝贈姊隴西郡夫人表.國學導航

    (6)劉昫.舊唐書?本紀卷十三·德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李晟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

    (8)林寶.元和姓纂?卷一,中華書局,1994.

    (9)李宗祥.西平堂始祖晟公之子數淺見.家風?第四期.2017年3月.

    (10)劉於義.欽定四庫全書?清雍正十三年?陜西通志.卷七十·陵墓.國學導航

    (11)劉于義.欽定四庫全書雍正六年?甘肅通志?巻二十五·陵墓. 國學導航

    (12)董誥.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四·謝贈亡妻鄭國夫人表.國學導航

    (13)劉昫.舊唐書?本紀卷十七·敬宗、文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李晟傳附子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劉昫.舊唐書?本紀·卷十六·穆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李晟傳附子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劉昫.舊唐書?本紀·卷十七 文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李晟傳附子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劉昫.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李晟傳附子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20)謝旻等修.欽定四庫全書雍正十年版(1732)刻本?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一).國學導航

    (21)郝玉麟.欽定四庫全書雍正九年版(1731)?廣東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名宦省總.國學導航

    (22)謝旻等修.欽定四庫全書雍正十年版(1732)刻本?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一).國學導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李輔國字南君,湖南臨武縣元富村人,客籍衡陽市蒸湘區,晟公裔45世孫、千護公裔38世孫、發勝公裔27世孫;管理學學士學位,高級經濟師,副教授;曾任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水口山礦務局、水口山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計劃處副處長、處長,生產部副經理,集團公司直屬機關黨委書記兼工會主席,兼任天然氣項目辦主任;曾任中國投入產出學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統計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有色金屬礦山統計信息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湖南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會員,衡陽市統計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湖南省標準化專家庫成員;曾任湖南工商職業學院、長沙醫學院衡陽校區、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副教授,湖南省職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庫成員;現任成都巴蜀李氏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隴西李氏西平堂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副會長。電話:13973453105 微信手機同號?!?/span>

    上一篇: 買房風水小知識:如何看環境位置佳,住宅格局協調的房子呢?
    下一篇: 屬馬人別焦慮!當前的選擇方向對,富貴自然會來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