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請回去的貔貅沒有用?小編說說貔貅開光分類大全
73 2025-08-26
別以為銅香爐只是寺廟里裊裊青煙的工具,其實在明清文人的書房中,它可是鎮宅、修身、雅集時的必備神器。
講究點的文人,不寫字之前先焚一爐香,讓自己“沉香定神”。
寫詩要有香,撫琴要有香,連發呆都要搭配一爐香……這爐香不是燒給神仙的,是燒給自己那顆“騷”氣十足的心的。
明清時期的銅香爐,已經不滿足于“實用工具”的身份,而是文人圈的“審美符號”。
看看宣德爐,厚重的紫銅、沉穩的包漿、簡潔的造型,幾乎每一件都是匠心獨運。
更不要說那些帶底款的“御制銅爐”了,文人騷客們一個個巴不得把它供起來,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是“玩得深”的。
在那個年代,有沒有一只銅香爐,和今天你有沒有戴表、開什么車,是一個道理。
說到銅香爐的“附加值”,那就不能不提風水一說了。很多明清風水書里都寫得清清楚楚:銅為陽金,香為通靈,爐為聚氣。
一個好的銅香爐,擺在廳堂、書案、書齋,不但能提升空間氣場,還能辟邪安宅、招財進寶——聽起來像是商場推銷詞?不好意思,這套理論真有古人背書。
尤其是三足雙耳香爐,據說能“穩三界之氣,通天地之靈”。不少古人求子求官,焚香祝愿,必備一爐,可不是隨便搞搞儀式感而已。
第一,看材質:明清老銅爐大多用紅銅或黃銅,真材實料,分量壓手,銅質細膩。
第二,看包漿:老香爐常年香熏火烤,自然養出溫潤如玉的包漿,不油不膩,沉穩內斂。
第三,看款識:宣德爐最常見,款識講究規整有力,不少仿品字體浮夸,一眼穿幫。
第四,看爐腳:三足者最常見,象征“穩重如山”;四足以上的,多為后仿裝飾品。
說到底,銅香爐不是炫富工具,也不是封建迷信的遺物,它是古人審美、禮儀、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懂它的人,看它時眼中有火,不懂的人,只覺得一坨舊銅。
說不定你家里那只“壓泡面的銅爐”,其實藏著一段明朝文人的書房歲月呢!
部分圖源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