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簾不建議選這“4種圖案”,不是窮講究,全是老一輩總結的經驗
169 2025-08-27
認知,任何不懂機理的都是迷信,認知是永遠可以刷新或者完善的。
很多人只知道金祖山風景區里的完顏阿骨打墓是金陵,其實,很多人對金陵的總體是不了解的,我們今天就特意說說金陵的概況!
金陵,在我研究后發現和我最初想象的完全不同。首先,它的域界范圍可不是金祖山風景區里,沿著完顏阿骨打墓(太祖睿陵)向東北方向的山溝延伸的那么密集和狹窄,金陵的范圍之大超出了想象。
金陵,在金代它幾乎占據了奉先縣(今房山區)面積的2/3,根據《大金集禮》卷十二至十七記載,大房山陵寢的四至(即最遠的東西南北邊界),是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年)最終勘定的。
東界是今房山羊頭崗村北嶺;南界是今黃山店溝;西界為今霞云嶺、碾盤地、山川一線;北界在今磁家務孔水洞,上冶村為北界最西端與西界交匯處。
并且,這個范圍是有嚴格界定的,走一圈嚴格到156里零312步這么精確。
上面的這張整個衛星地圖的邊緣就是金陵的大致范圍(北京文物研究所出版的《北京金代皇陵》一書中有詳細的邊界線圖),可見,金陵是金人花了大力氣營造的準備留芳萬年的皇族陵寢,它的規模超過了歷史上很多朝代的陵寢范圍。
這么大的范圍,邊緣以及區域內到處都有陵墓嗎?那倒不是,就像是跑馬圈地一樣,先把圍墻建起來,這個范圍內,就是金代的陵園了。陵園要有士兵看守,來祭拜的后人要有地方休息甚至居住。
所以,金陵內除了陵寢以及地上多種建筑,還在關鍵位置建有行宮和軍事設施。這個金陵范圍的邊界是有“封堠”的,“封堠”這個詞是一個古代詞匯,意思是指古代劃分疆界和分程記里的土墩。
另外,圈這么大的地方,顯然是為了給后世金代帝王做長遠的規劃,要把這里作為金朝世世代代帝王將相最后的歸所和后世祭奠之地。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發祥地在東北松花江哈爾濱一帶(上京會寧府)的金人,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力氣在中京燕京(今北京)來營造皇族的陵寢呢?
原來,1153年,在弒兄政變中當上皇帝的海陵王完顏亮決定把金朝都城從松花江流域的上京會寧府搬到中京燕京(今北京),真實的目的是為了將政治中心南移,從而便于滅宋統一的大業。
這也說明了完顏亮的野心之大,所謂統一中國是他的野心,如果把國都定在哈爾濱一帶,顯然太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作為統治全中國這么大的域界顯然不合適。
但是反對他的王公大臣以“會寧乃祖宗陵寢所在,不宜遠離”為由消極抵抗,完顏亮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決定把金朝歷代皇帝的陵寢一起搬遷到燕京。
目的很明顯,那就是要讓燕京成為人心所歸之地,斷了反對派的念頭,以此鞏固中都的國都地位,確保政治中心南移,實現其滅宋統一的政治目標。
勘察選擇陵寢地址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大房山云峰山大洪谷龍銜寺(即今九龍山谷)一帶被海陵王選中,作為金代的“萬年吉壤”。
為什么會選擇大房山麓為萬年吉壤呢?一句概括之,那就是這里是全北京地界里地形(風水講究形勝)最好,風水最好之地?;首迨驱堊?,所以,地形要有龍氣。
房山自古即為北京市風水最佳之地,而以九龍山為中心的地形,更是符合陵寢的要求(但后人中的高人否了,這是后話)。今天的地形雖然已經和古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我很贊嘆古人的智慧,在沒有衛星航拍等今天的設備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首先大房山的最高峰云峰山(頂峰又叫茶樓頂,今貓耳山,海拔1307米),沿主峰而下,臥著九條龍背似的山脊,最終交匯于山間平地,兩邊的側峰有如天然屏障,兩側各有兩條山澗水流直下,這正是一個帶帝王之相的風水寶地。
古代很重視建筑規制,也就是說規矩很重要,所以,金陵的陵寢位置是一片一片的,中心地帶,就是以九龍山腳下的完顏阿骨打墓(太祖睿陵)為中心,向外延伸展開。
九龍山景區內(即金祖山風景區)的是太祖陵區,埋葬著金朝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下共五位皇帝和一位王爵(即梁王宗弼,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兀術)。九龍山西南方向的是鳳凰山陵區,埋葬著太祖之前的十帝以及后妃。連泉頂東峪的大樓溝陵區有顯宗裕陵和章宗道陵(后發現不對)。以上這些都是帝陵區。
金陵與其他朝代帝王陵寢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安葬皇帝以外,一些宗室諸王也葬于其間,稱“陪葬”。但陪葬的位置和皇帝葬所是有嚴格區別的,這就形成了帝陵區和王陵區(只有金兀術一個人挨著皇帝陪葬,可見金兀術地位很高)。
王陵區史稱“諸王兆域”,位置在鹿門峪,這些地名大都是古代地名,今查找起來很困難。鹿門峪在今車廠村西北,就是今天的十字寺溝。
看出端倪了么?從太祖睿陵開始,完顏家族的子子孫孫如雁翅排開,陵墓依山而建,看起來很像是一個金字,頂端正中就是云峰山的主峰腳下的太祖睿陵。
海陵王完顏亮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庶長孫,庶長子完顏宗干的次子(妾生之子),母大氏。古代皇帝的兒子因為母親地位的不同而地位不同,有嫡庶之分,嫡子是皇帝正妻所生的兒子,庶子是妃或妾所生的兒子。
完顏阿骨打的兒子們據說有16位之多,而眾人所知的金兀術(完顏宗弼)也應該屬于庶子。上一篇中,由于受《歷史上的金兀術》的作者景愛的影響,認為他是嫡子第四子,但是在隨后的廣泛考證中,還是認為他是庶子的可能性大。
完顏亮,是太祖最大的兒子完顏宗干(庶子)的妾所生的兒子,所以是庶子的庶子,已經和皇位絕緣了,但是完顏亮這個人,根據歷史上的信息分析還是有點本事的,這種有本事而又命運不濟之人往往淚氣最大,這也是他后來弒君登臺的必然內因。
這個完顏亮,恰是金陵的始作俑者,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完顏亮,金陵的歷史可能要重寫。金陵的營造,是他力排眾議獨斷專行的結果。并且,他還干了一件歷史上絕大多數人不敢干的事,那就是拆毀了大房山麓位于今九龍山谷的原有的一處規模宏大的寺廟—大洪寺院龍銜寺。
金陵就是在原大洪寺院的基礎上興建的,古代人,大都有靈性智慧,對于神靈是敬畏的,沒有人敢于違逆,但這個完顏亮卻不同于常人,而這一點也恰恰是他悲劇的開始(所謂不知天高地厚,瘋狂者必天譴)。
完顏亮,史料的信息匯總來說,他在位期間暴虐專斷,殺人如麻(殺害了金朝第二任皇帝太宗的所有家族后人,致使太宗絕后),并且還好色,優點卻是文武兼備,不僅來之能戰,而且需之能寫。這樣有才的人,往往少不了致命的缺點,所以悲劇都是有內因的。
完顏亮在隨后的對宋征戰中被屬下反叛殺死(據說射傷后縊死),又被后來的皇帝世宗削除了帝號。最早曾被葬于金陵的諸王兆域,但之后又被貶為庶人,剝奪了一切皇族權力,陵寢被挖出遷葬于房山西南四十里之處,他的墓葬今人已經無法尋找。
換句話講,也就相當于棄于荒郊野外,隨便埋葬了,即沒有地址記載,也沒有明顯標志。這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可能并不覺得這有多悲慘,但是要知道,古人對于死后被厚葬是有很大的期許的。
劉伯承將軍在參加革命時,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大意是:如果我在戰場上死了,路死路埋,坑死坑埋。也就是說,死在哪就隨便埋到哪里,更豐富的內涵是,把自己這把骨頭全部投身于為國為民幸福的事業中,徹底做好了為國為主義捐軀的準備。
但是有了這種舍身為國為民的精神后,劉伯承反而壽終正寢,這是令人深思的。我們今天的人在贊嘆他的奉獻精神的同時,也可以解讀出,過去的人,對于人死后的埋葬,那是相當重視的。
因此也可以說,完顏亮的瘋狂和跋扈,很快就付出了代價,因果在今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而對于金朝,一樣體現出了這一點,金朝只存在了120年(有說119年),金陵也只存在了500年。
為了更好地理解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特列下面金朝皇帝一覽表說明。
漢名
人物關系
年號
謚號
廟號
完顏旻
(完顏阿骨打)
金世祖完顏劾里缽次子
收國1115—1117天輔1118—1123
55歲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圣武元皇帝
太祖
完顏晟
(完顏吳乞買)
太祖完顏阿骨打同母四弟
天會1123 —1137
61歲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太宗
完顏亶
太祖孫
(太祖嫡長子完顏宗峻之子)
天眷1138 —1140皇統1141—1149
31歲
弘基纘武莊靖孝成皇帝
熙宗
完顏亮
太祖孫
(太祖庶長子完顏宗干次子)
天德1149—1152貞元1153—1155正隆1156—1161
40歲
海陵煬王
無
完顏雍
(原名完顏褒)
太祖孫
(太祖三子完顏宗輔之子)
大定1161 —1189
67歲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在位是金朝盛世,本人有小堯舜之稱)
世宗
完顏璟
世宗之孫,顯宗之子,宣宗之弟。
明昌1189 —1195泰安1196—1200泰和1201—1208
41歲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圣英孝皇帝(金朝由盛轉衰)
章宗
完顏永濟
世宗完顏雍第七子
大安1209 —1211崇慶1212至寧1213
大約30多歲
衛紹王
無
完顏珣
世宗之孫
貞祐1213—1216興定1217—1221元光1222—1223
61歲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宣宗
完顏守緒
宣宗完顏珣第三子
正大1223—1231
開興1231天興1232—1234
36歲
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圣烈孝莊皇帝、閔皇帝
哀宗義宗
完顏承麟
完顏承麟是金世祖劾里缽的后裔,初為金朝將領
盛昌(儒略歷1234年2月9日,只做了半天皇帝)
定文匡武閔懷皇帝
昭宗
末帝
金陵,是金朝皇族們的陰宅,但是他們死后也沒有獲得安穩,由于地位的更改,有些陵寢被反復遷移,金陵的建造遷移史也體現出權力的更迭這一點,后面有機會的話再詳細闡述。
金陵中最為壯觀的陵寢建筑群是哪位皇帝的呢?如果猜測,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那一定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莫屬,因為他是開國皇帝,地位最高。
但是縣官不如現管,最早的不如后來的,其實陵寢規模建筑最佳的是章宗道陵,原因是道陵的所在之地大樓溝,是另一處形勝之地,同時道陵的修建在章宗的親自督促之下。
金陵的行宮有兩處,一處是位于入陵處的磐寧宮(今房山城西北洪寺村西的塔灣一帶),另一處是高聳于大房山主峰茶樓頂(今貓耳山)的崇圣宮?,F在這兩處和其他地方一樣早已蕩然無存。
金代守陵的軍事設施也有兩處,這兩處都在宣宗裕陵和章宗道陵一帶,可見這是章宗時期興建的,這兩處軍事古堡一處叫大樓,一處叫小樓。這都是當地人的俗稱,后來被沿用下來體現在地名里,小樓的地名今天還在,大樓的地名已經不太常用,大樓溝就是裕陵和道陵的所在地。
金朝的皇帝們在大興土木興建皇陵的時候,尤其是世宗和章宗處于金朝鼎盛時期為自己興建陵寢時,有沒有想過,金朝世代興旺的美好愿望,在他們死后只延續了短短的二三十年。
而金陵建筑存在的歷史,也只有五百年,在八百年后的今天,金陵已經蕩然無存,只留下了點滴碎石和爛磚,地形地貌已經今非昔比,很多地方已經完全變樣了。仿佛這一切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像是一場夢。
其實,這個世界的永恒規律就是無常,所謂無常,就是一切都有終結,不留痕跡,世界就像是一個幻變的游戲場。不知道金朝短暫的歷史,完顏亮的瘋狂是不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果有機會,現場領略對比一下金陵的前世今生,就能更加親身感受到這種時過境遷的悲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