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論賓水:揭秘水在風水中的神秘力量
112 2025-08-27
如果單論鬼神,咬文嚼字,那么“鬼”,約等于人事物的“歸去”;神,即是無名狀的“通達”。
單論“鬼神”,是不好論的。
莊子所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今人所謂“虛無縹緲,封建迷信”之說,很是忌憚。
我們的先人對待“鬼神”,基本態度是敬而遠之。
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這句話常被歪曲,只留下一個“遠”字,然后排斥鬼神。殊不知,“遠”之前有個“敬”,才是核心。
又“敬”又“遠”,不是否定,而是一種“中和”的態度。
接著上一篇萬事萬物之序,說一說在我們的傳承中,是把“鬼神”安放在什么位置,具體又是如何對待的。
古人對待“鬼神”,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祭祀”,另外一條是“卜筮”。兩條主線共同歸于“合其吉兇”。
我們的祖先有“感”于天地日月四時之序的大恩大德,又常“念”那些已逝的先人,于是有“祭祀”出。
祭祀又分兩類,一是“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這是祭祀天地萬物的大禮,因為“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時之序”,有“春夏秋冬”之祭,屬于國家層面的大事。
二是“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即是祭祀祖宗的基本祭禮,平民百姓也要認真做的。先人雖走了,但不代表消失,只是存以另外一種形式。就像夏天的太陽,到了冬天,不是消失不見。
郊社之禮,會有專職祭祀的“祭司”主理,相當于專職“事鬼神”。祭司有不同名稱,可以是巫師、長老、國師等。
這些主祭的人,即是“神”的使者。他們“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專職教化,教導天下,因此能“與鬼神合其吉兇”。
像《黃帝內經》中的岐伯,是黃帝的老師,也是國師,又是巫師,還是醫師,還是大祭司……這樣的人,能深入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之中。
為什么基本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呢?可以看出來,祭祀這樣的大事,豈是普通人能勝任的?
這樣的大事,一定是“夫大人者”之“大人”,方能勝任,否則就會“小人辦大事”,亂了套了。
一般的人,能做到“敬”而遠之,已經是很“高明”了。因為“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已經是默默地與“序”合拍,做事就如有“神”助。
雖然,這個“敬”字,也不能過了。
一者,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每一種“祭”,都應該有合適的時、地、人之“序”,不是生搬硬套、東施效顰。一旦生硬,就變味了。
二者,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凡遇“鬼神”都敬拜,就容易“諂媚”,招致不恰當之“序”。
我們也有句老話叫“請神容易送神難”。沒有合適的機緣,就不要輕易“供神”,否則“序”就亂了。
以上是祭祀一線。直到今天,尋常百姓的家中還有“天地君親師”牌位;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是天地的“節日”,農人敬之;而像清明、中元這樣的節日,專屬于逝去的先人。
有祭祀,就有卜筮,常由“祭司”主持。
因為生活環境和境遇復雜,人們經常會“失序”。
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到“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之大序,盡量從中彌補不足,趨利避害,以定吉兇。
大序之神妙難測,于是誠心卜之筮之。
我們現在說“占卜”,即是“卜筮”。
筮是用蓍草,因為大序有象、有數、有理,于是乎占之以蓍草之數,以象天地之數。
卜是用獸殼,一般用龜殼,也是緣于象、數、理,以定吉兇。
占卜的人,一定是深入“大序”之人。否則,象不顯,數不清,理不明。
普通人如果占卜,本來是想見微知著以定吉兇禍福,一通亂來就更亂套了。
占卜,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是誠,人也至誠,天人合一,方能占卜。
祭祀鬼神,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鬼神之為德,其甚已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占卜神測,也有一句話:《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