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萬安橋大火背后的木拱廊橋困境:30多年曾損毀51座,造橋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147小編 71 2025-08-27

    大象新聞記者 李長需

    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火情于當日晚上10時45分被撲滅,橋體已燒毀坍塌。

    (萬安橋失火照。據央視報道)

    “月照虹彎飛古渡,水搖鰲背漾神州?!鼻宕暽痱栽娭兴枥L的壯觀景象,經過一場大火之后,已不復存在。啟動修復萬安橋,重現長虹臥波的景象,勢在必行。屏南縣政府部門也做了計劃啟動修復表態。

    萬安橋的這場大火,以及它重建所要面臨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其背后隱藏的木拱廊橋群體,關注它們的過往與現狀,以及存在的困境,以便我們更好地保護這“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種”。

    萬安橋修復啟動在即,技術上沒有問題

    五個橋墩,孤零零地立在河道中央,互不相連,橋下的河道里,零星地散落著被燒焦的木條。

    看著“發小”發過來的萬安橋被燒后的照片,在外經商的包陽內心無法接受:“童年的記憶沒有了?!?/span>

    包陽的老家,就在萬安橋的一邊,叫長新村。萬安橋橫跨長橋溪,連接著長橋村與長新村?!皹蛏虾軟隹?,一到夏天天熱的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就會到橋上乘涼玩耍 。”

    (萬安橋未燒毀前。屏南縣木拱廊橋保護協會)

    內心深處,包陽還是希望萬安橋能夠得到重建,因而格外關注相關的信息。事發次日,屏南縣官方通過媒體發聲表示,將第一時間查明火災原因,從嚴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同時還要啟動萬安橋修復工作,目前已初步擬定修復方案,將按程序向上審批。

    很顯然,萬安橋是要重修的。包陽還注意到,8月7日,屏南縣副縣長李章通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還特意對計劃啟動萬安橋修復做了解釋。

    李章通說,萬安橋雖然橋面被燒毀,但其主橋體還保留完整,萬安橋有5墩6孔,其中5個橋墩都還是完整的。有一邊的橋頭處也被搶救下來了,橋頭有一個附屬設施大圣廟也是保留完整。同時,他們本地也有著一些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借助各方的資源,能夠啟動廊橋修復工作。

    而出生于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世家的黃閩輝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說,萬安橋燒毀后,現在還留有一個拱,橋墩都在。以如今的技術,修繕萬安橋肯定沒有問題?!叭绻@次修繕需要我們,我們肯定會參與。”

    黃閩輝是長新村對面長橋村的,包陽認識。黃閩輝的父親叫黃春財,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人。他就是李章通副縣長口中的“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

    萬安橋曾遭三次焚毀,一家四代三次維修或重建

    包陽說,屏南縣的黃家,可謂造橋世家。萬安橋近百年的幾次重建和修復,都是黃家人來做的。黃家四代人,可說是萬安橋近百年的守護神。

    歷史上,萬安橋經過三次焚毀,也經過三次重修及多次維修。據《屏南縣志》記載:(萬安橋)戌子(經考證,疑為1708年)被盜焚毀,僅存一板。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遭盜焚,架木代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復建。20世紀初又遭火燒,1932年再次重建。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沖毀兩個拱架,1954年重修。

    黃家修萬安橋,始自1932年;黃春財的爺爺黃金書,就是萬安橋1932年那次重建者。重建萬安橋時,黃金書帶著兩個兒子黃生富和黃象顏一起建橋,萬安橋上因此也刻下了兩個兒子的名字。

    黃春財15歲便跟隨父親黃象顏到福建的建甌市、順昌縣、古田縣等地造橋建屋;1952年,萬安橋被大水沖毀后,1954年重建時,18歲的黃春財一起擔起了主墨重任,修復了部分橋體。

    (黃春財與萬安橋圖紙。據屏南旅游官微)

    兩年后,黃春財“主繩”(指挑大梁)建造了上圪橋,成為當地廊橋工匠的后起之秀。但此后建橋的機會越來越少,他最后一次造橋是在1969年。

    沉寂30多年后,直到2003年被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員找到后,黃春財才再次出山,并將兩個兒子黃閩屏、黃閩輝叫到身邊學習,父子3人在屏南縣先后修建了10余座廊橋。

    2016年,萬安橋局部橋體腐蝕變形,還是黃春財與兒子黃閩輝等人負責對其進行了修繕。

    一家四代守護萬安橋近百年,當39歲的兒子黃閩輝回家告訴黃春財時,包陽聽說80多歲的老人很痛心,一夜都沒睡著覺。

    (黃春財主墨建造的福建省屏南縣十錦橋,能主墨的師傅不多了。屏南縣木拱廊橋協會圖)

    萬安橋之外的100多座木拱廊橋群體也應該得到關注

    “萬安橋焚毀,從文物角度來看,自然是一件極痛心的事兒,但對于閩北浙南這一帶的木拱廊橋群體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或引起人們更多地重視來保護好這個群體?!币恢标P注木拱廊橋保護的包陽說。

    根據《浙江日報》的報道,目前在浙南閩北山區保存有自宋代以來的各式木拱古廊橋100多座,主要留存在浙江慶元、景寧、泰順,福建壽寧、屏南、周寧、建甌、政和、松溪等縣市。

    而據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世丹的統計,僅福建省各地20世紀70年代之前重建或始建,且目前未損毀的木拱廊橋就有89座。其中,寧德地區以60座的數量遠遠超過福建其他地區,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二。

    2009年,木拱廊橋迎來高光時刻。這一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到了2012年,閩浙兩省七縣的22座“閩浙木拱廊橋”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失火的萬安橋,正是打包申遺的22座中的一座。

    根據萬安橋正中一塊嵌入橋墩的石碑題記可知,該橋建于“元佑五年(1090年)庚午九月”,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是同一時代的建筑。這佐證了木拱廊橋建造歷史達到了900余年。

    但在這900余年里,木拱廊橋并沒有“汴水虹橋”那樣的名聲,一直處于寂寂無名的狀態。直到1980年左右,橋梁專家唐寰澄在福建、浙江考察了80多座木拱廊橋后,證明該地的橋梁就是“失傳”了900多年的木拱橋,且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貫木拱的一脈相傳和改進形式。這些橋中的三座橋被橋梁大師茅以升編入《中國古代橋梁技術史》后,木拱廊橋受到了世界橋梁界的廣泛關注。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據屏南縣木拱廊橋保護協會圖)

    但在包陽看來,盡管準備入選世界遺產了,但這100多座木拱廊橋,并非都像與萬安橋一樣那么幸運,那些關注度少的甚至寂寂無名的,都不能任由其自生自滅。

    福建30多年間曾損毀50多座木拱廊橋

    因為木質結構構造,木拱廊橋極易受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原因的破壞。歷史上因此損毀的木拱廊橋并不在少數。

    根據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世丹的調查,福建省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后(即1970年后)的30多年間,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所損毀的木拱廊橋達到了50多座以上,使得同期福建木拱廊橋的數量銳減。

    (后續發現的部分貫木拱橋實例)

    木拱廊橋的第一個“殺手”,便是臺風、山洪這些自然災害。木結構的構造,又長期暴露在山間野外,因而極易朽壞,遇見較大的臺風及山洪,木拱廊橋便會轟然倒下。比如,2010年6月18日的特大暴雨引發的山洪,就將南平市延平區的八字橋、月圓橋、落托橋等三座廊橋沖毀;2016年7月9日,臺風“尼伯特”引發的山洪,將寧德市周寧上坑橋沖毀;2016年9月15,福州閩侯縣的三溪橋、龍津橋也被超強臺風“莫蘭蒂”及其引發的山洪毀掉。這些被毀的木拱廊橋或被重建為水泥橋,或再未重建,令人惋惜。

    此外,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殺手”。比如造橋修路、水庫建設、城區擴建等,也會使得一些古橋因功能缺失、服務大局等原因改建或消失。比如屏南友誼橋因新建水庫而消失,福安真武橋因交通需要在1989年被改建為石拱橋。

    此外,當地群眾的安全意識不強或保護措施不力,也會造成損毀。比如,2004年古田半山橋、2006年屏南百翔橋、2011年武夷山余慶橋均毀于人為火災。

    (木拱廊橋結構圖(《“非遺”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辨證傳承——以福建木拱廊橋為例》)

    木拱橋造橋技藝“重建天日”后,新建、重建、遷建21座

    50多座木拱廊橋被損毀后,又有多少能夠得以重建或修繕呢?

    根據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世丹的研究,福建省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即1970年前),仍有較多的新建或重建木拱廊橋投入使用,但之后卻存在著一個30多年的真空期——即從1970年開始的30多年間,福建各地再未新建或重建一座木拱廊橋,僅僅有一些零星的橋梁得以修繕。

    為什么從一個仍有著較多的新建或重建期突然進入了一個30多年的真空期?這顯然與木拱廊橋造橋技藝的“消失”有關。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公路橋梁建造技術開始盛行,木拱廊橋逐漸喪失交通主干的地位,福建木拱廊橋造橋木匠們面臨著無橋可造的窘境,便紛紛轉了行。

    轉機出現在2003年1月份,當時國家文物局組織調研屏南萬安橋時,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找到了已是67歲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黃春財,木拱橋傳統營造這種技藝才“重見天日”。

    (木拱廊橋橋體木拱架構體系構成分解圖。唐寰澄繪)

    傳統營造技藝重出“江湖”,福建各地才開始啟動重建、新建木拱廊橋項目。從屏南縣2005年異地遷建金造橋和清晏橋開始,福建各地至今已累計新建、重建、遷建木拱廊橋21座。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面臨失傳危險?

    雖然重出了“江湖”,并新建、重建、遷建了21座木拱廊橋,但并不意味著“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沒有失傳的危險。

    周寧縣秀坑村張氏世家的第八代傳人張昌智,曾在2014年7月前往德國雷根斯堡修建過一座木拱廊橋并引起轟動,但回到國內后,他依然慨嘆自己要面臨技藝失傳的困境。

    作為張氏造橋世家的第八代傳人,他和堂兄弟張昌云、張昌泰、張昌居等人都會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但近40年來,他們幾乎沒有承接到造橋項目,以至于為了生計都紛紛改了行。沒有活干,子侄輩也很少有實踐經驗,靠口傳身受的技藝沒有辦法傳承下去。

    黃春財比張昌智好多了,他2008年成為了國家非遺“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的傳承人,也因此接到了10多個項目,兒子、孫子也參與進來,但著有《編木拱橋》的建筑學者劉妍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評價說:“客觀地說,黃家1932年、1954年建的橋,秀美和諧、‘舒服’‘講究’,2014年建的橋,卻顯得僵硬失調?!?/span>

    (黃春財手繪木拱廊橋設計圖紙。屏南縣木拱廊橋保護協會圖)

    劉妍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同一個家族的技術傳承、甚至同一人的技術手法,為什么1932、1954年能令人愉悅,2014年則差強人意?

    實際上,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春財已80多歲,早已處于退養狀態;而另一國家級傳承人鄭多金則已于去年去世。鄭多雄等數位省級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術非遺傳承人,年齡也多在六七十歲左右。木拱廊橋傳承人發年齡層次、人員梯隊構成尚不健全,技藝傳承仍處在危險的邊緣。

    2009年10月1日,“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表明了該項技藝傳承人數量銳減,可能導致技藝失傳的危險狀況。

    目前,在閩東地區屏南、周寧、壽寧等三縣,能尋訪到的木拱橋傳統營造世家只有四家,除了屏南縣長橋鎮黃氏世家和周寧縣秀坑村張氏世家之外,還有屏南縣代溪鎮忠洋村韋氏世家和壽寧縣小坑何、鄭世家等。其代表性的傳承人,也就是能主墨的師傅,除了屏南縣的黃春財之外,還有周寧縣張昌云、浙江泰順縣的董直機等不多的幾人。

    打破家族傳承藩籬建立活態傳承機制

    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的原則是持守技不傳外人,且堅持父子之間的口傳心授,并沒有一套完整的傳承規范。這種小范圍的傳承無疑加劇了面臨失傳的危險。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世丹在其相關研究中建議,應該打破藩籬建立活態傳承機制。一方面,當地應該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根據等級給予必要的補貼,在確保傳承人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建立傳習所等培訓平臺,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打破傳統傳承局限。同時,也應保護基于木拱廊橋的民間信仰、民間聚會、風水等民俗文化,順應木拱廊橋向“風水橋”、“景觀橋”等功能轉化的趨勢,并將木拱廊橋技藝融入到當地社會文化環境與經濟發展當中去,形成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及其生態環境三位一體的保護,實現技藝的活態傳承。

    吳世丹還建議,面對處于危險狀態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應該普遍采用搶救性措施,開展記錄傳承人口述史工作和專題紀錄片工作,將“技藝”轉化為文字、音像“記憶”;同時,也應給傳承者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再將“記憶”轉化為“技藝”。

    此外,還應擴大《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擴大保護范圍,并完善木拱廊橋的傳承類型。

    據記者了解,“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所在的省、市、縣,都對各級傳承人的傳習活動發放了專項資金,并鼓勵民眾參與造橋活動。最近4年來,浙閩兩地通過募款捐建,新建了32座木拱廊橋,傳承人隊伍也有所擴大,由33人增加到了52人。

    上一篇: 建橋位置影響自家風水?六安五旬男子阻撓施工并砸、咬民警
    下一篇: 浙江古橋之長興攔羊橋——為羊造橋,事與愿違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