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中國摩托車產業的一命二運三風水(1)

    147小編 96 2025-08-27

    今年3月,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人大會議上發言,稱中國仍然處在世界制造的第三梯隊,他的話引發不少討論。有的說苗部長是自黑,也有說是他是工業戰忽局,當然也有人認為苗部長的說法還是實事求是的。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全而不強,有些強還有很多不強,這應該是事實。以我們熟悉的摩托車制造業來說,說它是第三流應該是穩穩的,說它是第二流有爭議,說它是第一流實在說不出口。

    舉兩個小例子:

    ——去年下半年,國內很多摩托車廠的出口不錯,細問原因,是印度受疫情影響交不了貨,讓中國的產品有了更多的機會,這真是:三哥面前尚低眉,遑論追趕日本人。

    ——轉過年來,本田有兩款中排產品宣布要在中國上市,只發了幾張圖,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你爭我奪,要爭取honda wing的開店權,比著租大門臉,上精裝修,投!投!!投?。?!這正是:開店不賣大本田,做遍摩托亦枉然。

    中國摩托車制造業發展了幾十年,和歐美日強國的差距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能不能出個華為?誰有可能成為摩托車的華為?要追上先進需要什么條件和環境?或者說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在這個領域奮起直追?

    問題很多,頭緒也很多,隨便聊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歡迎交流。如果話語中無意得罪了業內的衣食父母充值大哥,擔待則個。

    現在不是流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句話嗎,咱就奔初心而來,問個根本的問題,中國要不要制造摩托車?

    最近在整理中國摩托車制造史,發現中國造摩托有兩次發端:一次是1950年,抗美援朝初期,因為部隊需要,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在廠長程華明的帶領下,二話不說,什么調研、考察都免了,直接開干,后來的成果就是“井岡山”。第二次就在改革開放初期,查閱歷史時,有件事讓我不好理解,當時嘉陵曾經和前南斯拉夫談過引進摩托車制造技術。前南斯拉夫有過摩托車品牌嗎?今天的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這些國家還有摩托車工廠嗎?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迎接中國疫苗)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都無所謂,關鍵只有一個,就是當年的創業者都認為中國應該并且可以造摩托車,不管當時具備的條件有多差。

    對中國人來說,造摩托車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個還要問嗎?

    前兩年去了一次泰國,參訪過一家摩托車經銷商。聽完他們的介紹,然后我大概測算了一下,買一輛進口的日本摩托車,在泰國比在中國便宜,便宜不少;但是買同一品牌的摩托車,也就是如果我們買的是在中國的日系合資廠的產品,不論按車的價格算,還是按購買所需的平均月收入來衡量,泰國老百姓要花更多的錢。

    像泰國這樣的國家,是放棄獨立自主地制造摩托車了,至于汽車、高鐵、大飛機就想都不想了,根本就不準備比劃了,但是中國要做。不論是1950年的中國,還是1978年的中國,還是2021年的中國。這幾年,以“工業化”為維度重新書寫中國近現代史的學風很甚,從洋務運動到所謂民國黃金十年,從新中國的“156個項目”,到大躍進到三線建設,再到改革開放,中國歷史除了“革命”、“解放”,還隱伏著一條推進工業化的邏輯。我黨和國民黨在這個邏輯框架下,一個堅持工業化,一個安于做買辦,這也是兩黨一個重要的分野。

    今天我們回憶最早的摩托車人的創業故事時,就會發現問題其實很簡單,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人口,而且這幫人要“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什么不做?憑什么不做?做,是天經地義,也就是我們的命!——媽呀,終于扣題了。

    今天的中國人在工業化方面有很嚴重的強迫癥,連走珠筆的筆尖上的小珠子都不放過,何況這么大個的摩托車。

    當然作為一個問題探討,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放棄的可能性。這方面的例子也有,就是相機。

    現在全球市場的單反相機總量大概在1500萬臺左右,幾乎全部由日本制造,在相機膠卷時代,中國曾經在消費型(固定鏡頭的廉價相機)領域比劃過,專業型(單反)相機我記得八十年代出過一款,叫海鷗DF-1,賣300多元,但是隨著電子化(主要應用于測光)的進程,中國的相機廠就退出專業型相機的競爭了。再隨著數碼化的進程,我們在相機整個行業都逐漸退出了?,F在在智能手機的壓迫下,像尼康這樣神一般存在的相機都在萎縮中,在這樣情況下,中國制造的強迫癥再強,也沒有資本愿意投資了。順便說一下,中國相機的人才和技術都集中在航天和其它非民用領域了,拍月球,拍火星,據報道水平非常高,但這有個特點就是:不計成本,不參與商業競爭。

    摩托車的生長軌跡頗似相機,在膠卷時代,也分通路產品和趣味產品(這是豪爵對大中排等特色化產品的稱呼,姑且借用之),到數碼時代亦然,但是從旁生出手機后,相機的通路產品不存在了,摩托車的通路也面臨著電動車的競爭,退出也是高概率的事情。

    汽油機的趣味產品一定會存在,就像機械手表一樣,它會深化為工業古董繼續活著,被小規模的制造和收藏,問題來了,第三梯隊的中國摩托車制造前途會怎樣?

    解藥在哪里?

    今天先聊到這兒,回頭再繼續。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網圖侵刪。

    上一篇: 中國摩托車產業的一命二運三風水(2)
    下一篇: 抖音上曬的小摩托,你可能騎不起了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