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再買餐桌,一定堅持“3不選”,不是固執,全是經驗和教訓
107 2025-08-28
武漢侏儒山戰役博物館
在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坐落著一座青瓦白墻的徽式建筑——武漢侏儒山戰役博物館。72歲的付建橋正指著一張合影,給參觀者講述父親傅玉和當年參加新四軍抗戰的事跡。他是博物館的館長,也是博物館的講解員。
付建橋展示父親曾用過的羅盤
付建橋拿起的這個直徑10厘米的銅制羅盤,是他的父親、時任新四軍第五師15旅偵察參謀傅玉和使用過的羅盤。1941年9月,在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的部署下,由第五師15旅政治部主任張執一率四十四團的三個連和一個手槍隊挺進襄南,進逼武漢,在漢陽縣與當地的抗日武裝隊會合,在武漢西大門、漢陽全境展開打擊日寇、鎮壓漢奸的軍事行動。
傅玉和
傅玉和受上級指示,拿著羅盤喬裝成一名看風水的道士,通過內線深入偽一師司令部,繳獲了日軍印制的五萬分之一中原地區軍用地圖,以及武漢地區兵力布置圖,并獲取了偽一師尚未下發的十天口令。
侏儒山戰役舊址
傅玉和獲得的情報,為戰友們贏得了戰機,揭開了侏儒山戰役的序幕。戰役歷時近兩個月,大小戰斗14次,共殲滅偽軍五千余人,斃傷日軍兩百余人。付建橋說,父親生前和戰友每次聚會,都會聊起那段無法忘卻的抗戰往事。父親總笑呵呵地念叨,“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在生命垂危的時刻,他念念不忘的,是交黨費。
傅玉和的黨費證
父親去世的時候,付建橋21歲。之后的每一年,他都遵照父親的囑咐,在春節去看望他的戰友、烈屬。一年又一年,老人家一個個離世。2005年,頭發開始花白的付建橋突然意識到,再不做點什么,這些老人們連同那段歷史,都將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中。
2004年,付建橋與女兒付卓在北京看望新四軍老戰士樊明輔(中)
對侏儒山戰役的回憶錄,付建橋也看過不少,但與父親和戰友講述的往事相比,他總覺得少了不少更觸動人心的鮮活故事,仿佛一棵參天大樹,有枝干,還缺不少枝葉。枝葉怎么補?付建橋能想到的是,建博物館。館里放什么呢?付建橋決定循著父親當年戰斗的足跡,先走一遍,找找看。
付建橋到延安尋訪
近六年時間,付建橋共搜集到500多件和侏儒山戰役相關的珍貴文物,這讓他心里有了底。2011年底,侏儒山戰役博物館開始籌備建設。能自己做的,付建橋都親自上手,妻子負責后勤,女婿負責展陳設計,一家人齊上陣,“吃飯我們自己帶,衣服幾年可以不買新的”,能省的錢,盡量省,但資金缺口依然遠遠超過付建橋的想象。
侏儒山戰役博物館大廳銅雕墻及沙盤
為了修建博物館,付建橋夫妻倆拿出了畢生積蓄,賣掉了位于武漢市中心的房子,還是不夠。女兒付卓知道后,把婚房的首付也拿了出來。付建橋不肯接,女兒安慰他,“革命家庭的孩子,我知道什么不能等。”兄弟姐妹幫忙,父親戰友的后代援助,加上來自武漢市財政、文旅等部門的資金,博物館終于建起來了。
2013年4月2日,天氣晴朗,武漢侏儒山戰役博物館正式開館。那天,付建橋穿上了女兒給他新買的一件紅白藍相間的短袖襯衫,看著博物館的人潮涌動,他站在父親的照片前,熱淚滾滾。
博物館開館后,來自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待上千人。對侏儒山戰役再熟悉不過的付建橋是最稱職的講解員,再后來,他的兄弟姐妹甚至小孫子也都成了“同事”。讓付建橋最感欣慰的是,博物館建成后,不少新四軍烈士的后人有了尋根的地方。
侏儒山戰役博物館內景
侏儒山戰役博物館靜靜矗立在曾經見證烽火硝煙的土地上,鐫刻著紅色記憶的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還原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開館至今,侏儒山戰役博物館已接待超過60萬人次?!拔疫@一生做的最重要、最正確的就是建了這個博物館”,最初建博物館的時候,付建橋特地把地點選在了父親老宅的后面,他想讓父親看到他在做的事,也想讓父親知道,那段壯烈的抗戰歷史,從不曾被忘記。
監制丨高巖
策劃丨沈靜文 章成霞 馮會玲
記者丨許偉
視頻導演丨張嘉琪
視頻拍攝丨董世龍
制片丨李萬群
新媒體編輯丨李瑞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