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家里別放“破財花”,會影響一年的運勢
172 2025-08-29
在中國湖南的常德,有在新疆之外的第二大維吾爾族分布地。這些維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吐魯番和東疆地區的高昌回鶻王國。而這些南下的維族后裔,以明朝軍戶的形式一直生存在漢地,成為了古代軍事移民的活標本。而這跨度有1000多年間的歷史,則是回鶻人大流散、西域突厥化和新疆伊斯蘭化的歷史縮影。
回鶻可汗與公主
公元840年左右,在漠北的回鶻汗國崩潰之后,一支回鶻人在龐特勤等首領的帶領下,于841—846年之間,先南下到安西四鎮中的焉耆,在那里休養生息十來年,于856年在焉耆正式自稱回鶻可汗,然后再東去高昌、北庭試探吐蕃敵情,他的繼承者仆固俊在張議潮任命之后,以北庭為中心擊敗了殘留在西域的吐蕃駐軍,與土著融合,奠定了汗國的疆域基礎。到了公元10世紀后半期,也就是與北宋幾乎持平的時間段里,汗國經過不斷地戰爭,疆域東至哈密烏納格什湖,西近天山西部,南接和田,北達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的南緣,兼有吐魯番、塔里木兩個盆地,還跨著準噶爾盆地的南部。在于闐滅亡后,這里更是成為了對抗伊斯蘭東進的屏障。
回鶻君主
在政治制度上,高昌回鶻王國有著二元體制,這與突厥系的王族兄弟傳統相對應:高昌和龜茲各有一個戴金冠、穿黃袍、坐獅子座的阿斯蘭王,所以在漢文史書中,同時有高昌回鶻和龜茲回鶻的提法。龜茲的回鶻人是在龐特勤的帶領下,先在安西都護府的龜茲故地落腳,先建立起朝廷,但是后來臣服于在東邊立國的高昌回鶻,所以得以保留王號和朝廷,國中有特勤,射等突厥式的稱號,還有漢式的宰相。西邊的龜茲回鶻以龜茲為中心,在阿克蘇一帶與喀拉汗王朝對峙,保護王國的西境。
回鶻佛寺遺址復原
而高昌回鶻則以古都高昌為中心,在之前唐城的坊市-北宮城-南內城的基礎上建造了自己的防御工事和宮殿,按照波斯史料的記載,高昌回鶻王在宮城的頂部,還建立起了一座用黃金包裹的圓頂建筑物,可以容納下百人之眾。在高昌城中,總共有50多座佛教寺院,都掛著唐朝的賞賜匾額。在高昌可汗建造的敕書樓里,還有唐太宗、唐明皇給回鶻可汗的詔書印璽。城內街道整齊,供水系統完善,多有園圃,土制和木制的建筑物上有的還涂有白灰。庭院中栽有花木,男女們皮膚白皙精致,手捧供花,男的著唐式衣冠,穿半長靴,女的穿唐草文樣的大襟衣服,出游時喜歡攜帶箜篌,琵琶,笛子等樂器,能歌善舞。
回鶻軍人
由于高昌城位于吐魯番盆地,夏季炎熱,北來的游牧民非常不適應這種氣候,所以他們將吐魯番視為冬宮,而將涼爽草原地帶的北庭都護府故地視為夏都,在這里牧馬避暑。三座主城的分布,兼顧了游牧民族的行國制度和定居民族的管理經驗。
在兩個國王下,還有模仿漢人的9宰相、樞密使,可汗的岳父是宰相中權利最大者;他們的下面又有樂者、儀仗隊等人。在地方上,還有各種大小伯克,或者之前遺留下的漢人社群頭目作為官吏,統治國中的回鶻人,吐火羅人,吐蕃人,葛邏祿人,黠戛斯人,漢人等族群。
從出土的回鶻文文獻看,回鶻人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轉向城市定居生活的游牧民族。當時的高昌回鶻國中,有自由的封建農民,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作為借債抵押品的雇農,還有給寺廟勞動的寺戶。在雪山雪水的澆灌下,受惠于長時間的日照、巨大的晝夜溫差,和松軟肥沃的土壤,在小塊精耕綠洲田園中,在水利磨坊和坎兒井的維護下,可以種植出優質的小麥以及葡萄,當地的葡萄不僅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還可以釀造優質葡萄酒。
此外,長時間的日曬,讓這里成為了中國西北地區最早且最大的棉花產區之一,能夠盛產十分有名的棉布還有絲織品。除了傳統的綠洲農業之外,在畜牧業上,這個族群能夠蓄養或者獵得犛牛、綠野馬、獨峰駝、白貂鼠、羚羊、野蠶、大尾羊等家畜或野獸。當地的桐樹樹脂,則被回鶻人用來作為金屬焊劑,用來打造鑌鐵武器。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們繼續開發石腦油、硇砂等礦物,用來制作藥品。
回鶻王公出行
也是為了發揮傳統的貿易優勢,高昌回鶻和龜茲回鶻國王每隔三年,都需要派出固定的官方使團,前往遼國上京和燕京貿易,將天山南道的玉、珠、犀、琥珀、乳香、硇砂、琉璃器、鐵兵器、斜合里皮以及由細毛織成的褐里絲、門得絲、帕里阿褐里絲帶到北方。由于比其他北方游牧民都更加善于貿易,所以其他北方牧民都喜歡以他們作為牙客,委托他們幫忙賣貨。
而對于北宋人,他們也會見碟下菜,向開封出售硇砂、羚羊角、大鵬砂、膃肭臍、安息香、雞舌香、琥珀、胡桐淚及香藥,以及比較難以獲得的回鶻良馬,當然,他們生產的各種精美織物,比如安西絲、安西白緞、斜褐、毛褐、綠野馬皮、白貂鼠皮也很受中原人喜歡。從東漢開始,當地就引進了草棉種子開始栽培,乃至到唐朝成為當地的抵稅物和等價交換品。而來自回鶻的棉花和棉紡專家,會在日后將西域的草棉培育技術引入內地,豐富了元代中原人的衣料選擇。
回鶻石窟寺
在文化上,回鶻人有自己的族源神話:《烏古斯傳》是歷史上維吾爾族最早有關自己始祖的民間傳說。從其中有關的地名和內容來看,傳說寫成的時間大約在十四紀,地點在天山南路,最早為一無名畏吾爾人的手抄稿。講述的是英雄烏古斯是如何成長,天生神力,生下了日月星和天地海等事物,然后在一頭大蒼狼的帶領下征服西域各種外敵的故事。此外,這些回鶻人很快融入了之前西域的文化氛圍中:他們一面保存了《唐韻》、《玉篇》、《經音》這樣的中原音韻著作,甚至是罕見而精美的唐版《大藏經》,使用深受粟特文化影響的前唐歷法,同時使用突厥語記錄12生肖,用漢文記錄十二地支。龜茲的歌舞伎樂,還有展現彌勒佛生平的《彌勒會見記》這樣的佛教演出也深受他們的喜愛??脊虐l掘顯示,除了手抄各種經文,他們也引進了木活字或者木制雕版印刷各種經文,精通回鶻、漢文、吐蕃文、梵文的僧人,則將《玄奘傳》、《金光明經》、《法華經》、《華嚴經》等文獻轉化成回鶻文供人學習。
新疆的景教壁畫
新疆的摩尼教文獻
當然,摩尼教還有景教,在這個國家的文化光譜里也有一席之地,后來回鶻人中出現了拉班掃馬和勒班-馬克思這樣的景教地方領袖,還有基督徒外交家,往來于亞歐大陸兩端。只是在本地文化的影響下,當地的基督徒在十字架下供奉起了東方式的小香爐。
高昌回鶻佛寺里的《王者出行圖》壁畫
在兩宋之交,在與西遷的西遼軍隊交鋒和議和之后,高昌回鶻最終作為西遼的附屬政權加盟西遼帝國,但是王國的西部重鎮龜茲朝廷不復存在,當地被西遼收歸中央治理,回鶻國王依舊保留了相當的自治權。
到了西遼末年,面對屈出律的倒行逆施,1211年高昌回鶻的亦都護殺死西遼監國,而常德維族的祖先,高昌回鶻的大臣哈勒也是這一事件的參與者。高昌回鶻隨后被并入蒙古汗國,高昌回鶻國王獲得了達魯花赤的稱號,但是權力限于管理內部事務如收稅、監視人民以及官吏的活動。他的畏吾爾軍隊,則開始追隨蒙古人四處征討殺伐。哈勒家族也參與了蒙古人對西夏,金,宋的戰爭,最終被封為折沖將軍,哈勒家族由此 從西域遷入漢地,此時他們應該還是佛教徒或者摩尼教徒、景教徒。
粟特-回鶻軍商
數十年后,風水輪流轉,元末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伐元,哈勒家族后裔和畏吾兒裔族兵在戰亂中脫穎而出,哈勒后人哈勒·八十由于平叛有功,公元1372年明太祖封他被封為為荊襄都督、鎮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明政府曾對一大批達官賜漢姓:
“洪武元年, 昭胡服、胡語、胡姓一律禁止”。
出于翦除叛賊的用意,這個畏吾兒家族獲得了翦的姓氏,希望他們能繼續為明朝控制南土,防止其他南方的少數民族叛亂。
回鶻裔軍人
到了元末明初,這些畏吾兒人開始接受伊斯蘭教:哈勒·八士在征剿云、貴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伊斯蘭教,于是從云南獲得了《寶命真經》,聘請了毛拉和阿訇,在翦家軍營舉辦經文班。也是從明代開始,他們的稱呼不再是區分于回回的畏吾兒,而是逐漸變成了有宗教色彩的回回。
伊斯蘭化的蒙古人
幾乎在同一時代,在千里之外的西域本土,佛教勢力正在急劇萎縮。高昌回鶻汗國在元朝建立的前夜亡于蒙古帝國貴族的爭權內戰,高昌等地依舊是梵唱不絕,佛寺香火旺盛,各宗教和平相處。但是,14世紀末,蒙古察合臺系的黑的爾火者汗在信封伊斯蘭教之后,帶領圣戰士血洗吐魯番,居然將高昌歷史悠久的名字,更名為伊斯蘭之座。在1414年,明朝使節陳誠途經那里,還見其居民大多尊信佛法。但是在15世紀中葉之后,由于西部信奉伊斯蘭教的同族攻伐,這里的佛教文化徹底偃旗息鼓。前伊斯蘭時代的新疆就此結束了。
南方明軍
讓我們把視角轉回湖南地區。戎馬一生的哈勒·八十以高壽死在軍營中。他的兒子剪拜著繼任為荊襄總兵, 曾多次出師廣西和云貴, 討伐叛亂屢立戰功, 但最終誤中埋伏,陣亡犧牲。在長期在漢地殺伐之后,翦八士的長孫翦常蒲選擇回到西域祖地,經歷了再次回歸祖先故地的逆向文化沖擊,隨后消失在了史書中。而次子翦常黎留在常德,成為常德衛正指揮使,還獲得了“給田三十頃、副將八名,給養軍田七百二十畝”的軍屯田地。這批核心人數約在100-300人的畏吾兒屯田軍戶,就構成了湖南維族祖先的核心家庭。
到了1469年, 翦氏八世翦相因捕盜不利, 被降職為左所千戶,所以,翦氏世襲常德衛左所千戶一職。大約從十二世開始, 翦氏繼續丟官,而大明王朝基本上也快壽終正寢了。
元代的畏吾兒人
在明朝期間,這些人在人種上的混血色彩出現明顯退化。按照《大明律》的規定:
凡蒙古、色目人, 聽與中國人為婚姻。不許本類自相嫁娶, 違者杖八十, 男女入宮為奴。
在法律的約束下,按照翦氏族族譜的記載,湖南畏吾兒裔在明代的跨族通婚,基本上是漢人。也由于當初的戍兵大都是回鶻或者回回男性,幾乎沒有女性從軍,所以和漢人混血的結果,就是人種特征被淡化;但是為了維持固有的文化氛圍,這些回鶻后裔還是會偷偷的和有著相近來源的回族通婚;即使是迎娶漢女,嫁入家門的漢女進行嚴格的入教儀式,這是他們沒有被漢人同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家庭至今是一方是維族,另一方是回族。
在明清換代時,這些人的軍官和軍戶身份被統一廢除;加上清朝中前期沒有很多針對回回的特殊性歧視政策,在法律層面也沒有壓制回回族群的通婚情況,僅僅是限制漢人改信伊斯蘭教,或者回民抱養漢族人子女。所以在通婚對象上,大部分畏吾兒后裔回歸了和回族通婚的傳統。到了后來,即使有維漢通婚,母親是翦氏回回,父親是漢人的情況,有的孩子居然也會隨母姓,從而繼承回回的身份。雖然歷經了歷代混血,但是具有混血特征的長相,依舊是他們維持民族邊界的工具之一;直到今天,高而大的鼻子和長臉型,是他們區分于周邊漢人的生理特征。
雖然已經被漢人的汪洋大海包圍,但這些人還是知道自己有回回的身份,在宗教建筑物上,當地的早期清真寺似乎沒有喚拜樓,由于多雨的氣候所以天窗較小,但是寺中窗戶上依舊有典型的石榴花圖樣;在飲食方面,像回族及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不吃大肉以及病肉,腐肉。
值得一提的是,畏吾兒后裔的精英們長期堅持經文教育。在明清時代,清真寺寺產眾多,有寺公田、屠宰場和清真食品作坊的收入以及翦家宗祠的捐款,還有穆斯林的遺產。所以經堂教育得以保存下來。到了清末,當地經堂有實力在學校中開設高級班和初級班,學制為三年或五年,教材統一編印。
到了清末民國期間,當地精英翦萬逵阿訇于1919年赴麥加朝覲天房,1923 年翻譯了《中阿詞典簡要讀本》和《阿拉伯風物淺說》;在回到了翦家崗清真古寺當阿訇時,又將《論語》、《荀子》等漢文典籍列入了教學內容。在他的啟發下,桃源縣幾所清真寺的阿文班均增加了漢文學習內容。這些措施,讓畏吾兒裔的教育水平顯著高于周邊族群。
不過,漢文化和本地風土對他們的滲透清晰可見,明代敕建的“薦德樓”、“鎮南堂”、“忠勇坊”,就是政府政策和儒家文化的體現;他們細致而繁瑣的家譜,基本上已經被明顯漢化了;翦氏家譜在修訂過程中,他們還得到了漢族土豪的資助,家譜的內容體現了典型的宋明理學的影響。
翦姓維族中流傳著的朱元璋賜姓翦氏的故事,反應的是漢人獨有的拆字游戲:
慶功宴會上,哈勒-八十向朱元璋和宋濂等人展示了畏吾兒人的十五路武功(15種武器用法),為了嘉獎哈勒,于是宋濂建議賜姓哈勒十五劃的翦字,15個筆劃對15路武功,同時翦字也象征了回鶻軍人能夠評定禍亂,安定南土的功績。
回鶻軍人
當然,由于清朝乾隆年間爆發的瘟疫導致了阿訇無法按照清真習俗處理所有的病患和遺體,所以一部分回回是按照道士的建議和協助下葬的,所以也有極少部分回回改信道教。
湖南的畏吾兒后裔們,還發明了有瀟湘特色的阿凡提故事:
阿凡提幫大阿訇做傭工, 阿訇很喜歡阿凡提,要把女兒嫁給他。小姐問阿凡提:“你住在什么地方?”阿凡提回答說:“住在督糧沖背后的洞灣里?!毙〗阌謫?“你家的財產有多少?”阿凡提回答說:“我家有三十里的菜園, 四十里地的青山, 七十七人勤雜, 八十八人做飯, 三只鹽船走水, 一天不到就吃鹽不成。到了成親的那一天, 待小姐下轎, 抬頭一看, 只見一所小茅屋, 便問阿凡提:“你家那么富有, 怎么住這么這么破爛不堪的茅屋?”阿凡提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家住的地方是一個黃狗戀窩的福地, 只宜住茅棚, 不宜住屋。這是一個富貴窩, 一輩子衣飯不愁。”結婚以后, 夫婦二人辛勤勞動, 兒孫滿堂, 種植稻谷油菜, 開發洞灣地下的金剛石, 終于發家致富。
這個故事反應的是典型的南方稻作農耕區的故事,洞灣,青山,鹽船,茅棚,茅屋,很明顯不是新疆地區的民俗特色。湖南維族版的阿凡提保留了人物的核心性格,但是具體的故事背景卻被顯著南方化了,這也是南方山水對回鶻后裔耳濡目染的影響。
回鶻女射手
湖南的維族后裔接受采訪
從大漠雪山到江南煙雨,從元朝末年一直到近代動亂,隨著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各民族識別工作的展開,這些長期自認為回回的人,開始了民族回憶構建和身份認同重構的過程:翦氏回回被官方識別為維吾爾族:于是,當地政府打出了“桃花源邊的西域風情”牌,將湖南的小新疆作為旅游名片來包裝,將畏吾爾身份和歷史記憶,轉化為可以變現的社會資源:哈勒·八十陵園,清真寺,仿造新疆的維族民居,牛肉餃子和牛肉館子,維漢雙語招牌,戴著小花帽的講解員,鄉鎮政府也會在政府門口發放維族服飾,一些湖南維族開始接觸維族史詩《烏古斯傳》,尋找失落而陌生的身份認同;但是除了老一輩人之外,年輕人身上的異族長相已經消磨殆盡,并不十分明顯了。
當地的清真寺
當地的知名人物,命途多舛的知名學者----翦伯贊的故居也被張燈結彩,翻修一新。除了一部分人前往新疆認祖歸宗之外,還經常有一些新疆的民族學者、人類學大學生來這里進行田野調查,采訪這些民族大遷徙在南方結出的果實,和明朝軍戶后裔的活標本。
翦伯贊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