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八小提示:忌怒、忌洗、忌熬、忌動
145 2025-09-02
《周易》一書,眾說紛紜,實際上開篇的乾坤二卦,十二句爻辭正與《禮記.月令》中的十二月天象月令完全吻合,尤其是東宮青龍隨著斗建運行周天的形象完全吻合,其天象年代約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實證《周易》全書卦爻辭是孔子嫡孫子思于戰國時期所修訂。詳述如下。
一、《周易》前兩卦本名“建巛”的陰陽順逆
《周易》的前兩卦,一個六爻純陽,一個六爻純陰,陽者剛健,陰者柔順,故名“健”“順”,本字分別寫作“建”、“巛”。
?;韬钪窈嗩嵏舱J知!《周易》首卦本名建,字形藏古人插旗測天之謎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坤”
光從這兩個卦名來看,就透露出易與陰陽的密切聯系。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陰陽的劃分中,北斗的斗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記.天官書》就說:
“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
陰陽為斗建所分,所以說“玉衡杓建,天之綱也”?!吨芤住返谝回跃褪且浴敖ā睘槊怀隽硕方ㄔ谔斓乐械暮诵牡匚?。
“杓攜龍角”,斗杓所建為東宮青龍,所以《周易》第一卦“建”和第二卦“巛”里面都在說反復說“龍”。因為“斗綱所建,青龍所躔”,隨著斗建的周天運行,斗建所指的東宮青龍也隨之出現或潛淵、或飛天的不同狀態。一年十二月間,東宮青龍的不同狀態都體現在《周易》的前兩卦十二句爻辭里。
可以說,《周易》前兩卦的十二句爻辭,正是在“斗建下為十二辰”這個大的框架下構思寫作的。
《淮南子.天文訓》云:
“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從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謀德。”
《京房易傳》亦載:
“孔子易云:龍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午,在離卦,右行?!?/p>
由此可見,龍德和虎刑的運行方向和時間,與北斗雌雄之神完全相同。
北斗之神作為分陰陽的主導,本身就有陰陽雌雄之分,其運行方向是相反的。從乾坤兩卦的爻辭天象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十二句爻辭與斗建十二辰的實際天象有一一對應關系,但是分成了兩個相反的順序:
《建》卦的六爻是由下至上,依次對應上半年春夏兩季的六個節氣:立春(孟春)、驚蟄(仲春)、清明(季春)、立夏(孟夏)、芒種(仲夏)、小暑(季夏)。
《巛》卦的六爻是由上至下,依次對應下半年秋冬兩季的六個節氣:立秋(孟秋)、白露(仲秋)、寒露(季秋)、立冬(孟冬)、大雪(仲冬)、小寒(季冬)。
乾坤十二爻與斗建十二辰的方向對應順序如下圖所示:
十二辰的正常順序,是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排列的,因此如果我們按照斗建十二辰的時間順序來閱讀乾坤十二爻辭,就會發現純陰的坤(巛)卦要從上往下讀,與純陽的乾(建)卦閱讀順序完全相反。
對于乾坤二卦各爻這種順序排列上的相反情況,京房和《易緯乾鑿度》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陽左陰右、陽順陰逆”。
《京氏易傳》說:
“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建子陽生,建午陰生,二氣相沖,吉兇明矣”。
《淮南子.天文》亦云“陽生于子,陰生于午”,可知子和午是陰陽轉換的極點。
巧的是,我們在接下來爻辭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巛》卦的六二爻描繪的正是“斗建子”之月的天象,而《乾》卦的九五爻對應的正是“斗建午”之月的天象。一子一午,正是陰陽交換的兩個極點,分別對應兩卦上下卦的中爻。
《易緯乾鑿度》對于乾左行和坤右行的相反運行,看法與京房完全一致:
“天道左旋,地道右遷,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乾》,陽也;《坤》,陰也,并治而交錯行?!肚坟懹谑辉伦?,左行,陽時六;《坤》貞于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歲。”
也就是說,不論是京房還是《易緯乾鑿度》,都認為《周易》乾坤二卦爻辭的十二爻,是按照“天道左旋,地道右遷”的原則排列:
乾為天,天道左旋,所以乾卦的時間順序是初爻到上爻,對應上半年的六個月。
坤為地,地道右遷,所以坤卦的時間順序是從上爻到初爻,對應下半年的六個月。
從《周易》作者對乾坤兩卦爻辭的排列方式來看,明顯遵循著“陽順陰逆”的原則。
二、《周易》乾坤十二爻辭與《禮記?月令》十二月天象
明白了《周易》乾坤十二爻辭的時間順序之后,我們再來逐個閱讀,就能夠發現這些爻辭描述的天象與《禮記.月令》完全相同,均為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天象。
以下是根據許劍偉制作的壽星萬年歷日期,在虛擬天文館(stellarium)軟件中模擬的星圖,時間均為公元前450年,觀測地點設置為河南洛陽。讓我們開始看圖讀《周易》。
(1)孟春之月,潛龍勿用
《周易》乾卦初九爻辭曰
“潛龍,勿用”。
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斗建寅。
黃昏時,東宮青龍整個潛伏在東方深深的地平面下,故曰“潛龍”。截圖如下:
《禮記.月令》里對應的立春(孟春之月)天象記錄是: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
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黃昏,“昏參中”的天象如下圖所示,參宿和參旗分別在正南方兩側:
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凌晨,“旦尾中”的天象如下圖所示,尾宿剛剛在日出前經過南方中天。
公元前450年2月9日立春,“日在營室”的天象如下圖所示,日躔在營室和危宿之間:
(2)仲春之月,見龍在田
公元前450年3月11日,驚蟄。斗建卯,仲春之月。
對應的是《周易》的乾卦九二爻辭“見龍在田”。
驚蟄這一天黃昏,東宮青龍的角宿和天田星正好從東方冒出地平線,正是“見龍在田”之象。這個“田”字既表明已經開春耕種的農田,也指代此時低垂在農田上空的天田星。如下圖所示:
也就在此刻,南方中天的昏中星是弧矢星,也就是《禮記.月令》中說的“仲春之月,昏弧中”。如下圖所示:
《禮記.月令》中對驚蟄這一天的天象記錄還有。
“仲春之月,日在奎。旦建星中。”
如下圖所示,驚蟄這一天凌晨日出時,建星正在南方中天,“旦建星中”的天象完全吻合。
“日在奎”的天象也是昭昭可見,如下圖所示:
(3)“終日乾乾,夕惕若”
《周易》乾卦九三爻辭曰: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話沒有直接提到龍,而是卻以君子譬喻龍,提醒君子要用敬惕之心來砥礪自己。
公元前450年4月11日,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清明這一天的黃昏,七星正在南方中天,也就是《禮記》記載的“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如圖所示:
就在“昏七星中”的同一時刻,東宮青龍的氐宿剛好在正東方地平線上露出來。如下圖所示:
氐宿的氐,通砥礪的砥。
所以,乾卦的九三爻辭后面說:
“厲,無咎”。
這個“厲”,原本就和砥礪的“礪”是同一個字。
《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span>
《禮記.月令》中清明這一天的天象還有兩個記錄,就是“季春之月,日在胃,旦牽牛中?!?/p>
看圖可知,季春之月的清明這一天,日躔正在胃宿。
凌晨日出前牛宿正在南方中天。如下圖所示:
(4)或躍在淵
《周易》乾卦的九四爻辭說:
“或躍在淵,無咎”。
雖然這里省略了主語,但是我們也能知道作者說的也是龍,東宮青龍。
“或躍在淵”的“或”,是有時之意。龍“躍在淵”的這個時間,就是每年的立夏。
公元前450年5月13日,立夏?!抖Y記》里的孟夏之月開始了。
立夏這一天黃昏時,往南方看去,看到的是《禮記.月令》中的天象:
“孟夏之月,昏翼中?!?/p>
此時往東南方看去,看到的就是東宮青龍“躍在淵”的景象:
此時東宮青龍的大部分身軀都已經躍出地面升上天空,但是龍尾的尾宿還在地平線下,天淵星恰好是在尾宿下方的地下深處,活生生的一幕龍躍于淵的景象!
《禮記.月令》還記載了立夏這一天的日躔是“孟夏之月,日在畢”,如下圖所示,與實際天象完全吻合:
(5)飛龍在天
《周易》的乾卦九五爻辭說:
“飛龍在天”。
這描述的是仲夏之月,斗建午,芒種節的天象。
公元前450年6月13日,芒種。此日傍晚,橫跨整個南方中天的星象,正是東宮青龍。如下圖所示,整頭巨龍高飛在南中天,青龍亢宿居南方正中最高亢之處,龍尾已經完全脫離地面,“飛龍在天”之象昭然可見。
《禮記.月令》記載,“仲夏之月,昏亢中”,與這個天象完全吻合。
《禮記.月令》又記載芒種的日躔天象是:“仲夏之月,日在東井”。下圖正是公元前450年芒種日躔東井的天象:
(6)亢龍有悔
《周易》的乾卦上九爻辭說:
“亢龍,有悔”。
這句話是接著上一句的“飛龍在天”天象說的。芒種的時候,飛龍在天,青龍亢宿達到了南方中天最高處,物極必反,過則有悔,故曰“亢龍,有悔”。
本爻對應的是季夏之月,斗建未,小暑時節的天象。
《禮記.月令》就說:“季夏之月,昏心中”,東宮青龍的心宿正在南方中天。
如圖所示,公元前450年7月15日,小暑,青龍心宿已經稍稍偏離南方中天,亢宿的位置更是偏到西南方了,故曰“亢龍,有悔”,暗示亢宿的位置有所改變(悔,改也):
《禮記.月令》中對于小暑節的天象還有兩條,是這樣說的:
“季夏之月,日在柳,旦奎中?!?/p>
實際天象分別如下,完全吻合:
(7)龍戰于野
《周易》坤卦的上六爻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對應的是《禮記.月令》里的孟秋天象月令。
公元前450年8月14日,立秋,斗建申,孟秋之月開始。
《禮記》說:“孟秋之月,昏建星中”,看下圖可知,立秋那一天,南方的昏中星正是建星。
《禮記.月令》中的對于立秋那一天的天象還有這樣的描述:
“孟秋之月,日在翼。旦畢中。”
如下二圖所示,完全吻合。
對于立秋這一天的天象,為什么《周易》的爻辭要說成“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呢?
從立秋黃昏時的天象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原本高飛在南方中天的龍,如今低垂向下,偏到西邊去了。
“戰”,不是戰斗的意思,而是戰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意思。
“龍戰于野”,字面意思就是說東宮青龍在西南方的郊野上戰栗。
這正是立秋時的天象,陰氣肅殺的秋天要開始了。
(8)黃常之龍
《周易》坤卦的六五爻辭說“黃常,元吉”,看似沒有提到龍,實際上也還是在說東宮青龍。
什么是“?!保砍J峭跽叩钠鞄?,又稱“大?!?,上面繪有日月和龍。
《周禮.春官.司?!肪驼f:“日月為常,交龍為旗……王建大常,諸侯建旗。”
大常上繪有一升一降兩條龍的圖像:
“天子乘龍,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注云:“大旂,大常也。王建大常,縿首畫日月,其下及旒交畫升龍、降龍”。
按照前面我們的論述,坤卦六五爻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白露時節的天象。
公元前450年9月14日,仲秋之月,斗建酉,白露?!抖Y記》中記載這一天的天象是這樣的:
“仲秋之月,日在角。”
所謂“日在角”,就是此時日躔剛好就在東宮青龍的角宿,太陽在這一天會伴隨著青龍的角宿同時升天,同時入地。
如下圖所示,公元前450年9月14日白露這一天凌晨時,太陽被升起的東宮青龍角宿抬出地面。
如下圖所示,公元前450年白露這一天傍晚時,太陽被青龍角宿推入地下。
這一幕天象,就記載在天子大常上的升龍和降龍上!
所謂“黃常”,指的就是黃色的天子龍旗,象征的是黃帝。
巧的是,《月令》中,緊接在孟秋之月后面、仲秋之月前面的正是這一段有關黃色的月令: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其數五……天子駕黃馬,載黃旗,衣黃衣,服黃玉”。
這里天子的“載黃旗”,特指的就是《周易》里的“黃?!?。
(9)括囊之龍
《周易》的坤卦六四爻辭說:
“括囊,無咎,無譽”。
這里雖然省略了龍的主語,但是我們要知道此處還是在說龍。
所謂囊,如“膽囊”、“腎囊”等“囊”字,都是指滲身體上口袋狀的部位,本句爻辭里特指的是龍身上囊袋狀的部位。
眾所周知,龍的形象中,下頷部位也是有囊袋的,而且這個囊里面通常會含著珠子。
因此,爻辭“括囊”的意思,就是龍含珠,把龍嘴緊緊地閉起來。
這是二十四節氣里寒露這一天的天象。
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寒露,斗建戌,季秋之月開始了。
《禮記.月令》記載:
“季秋之月,日在房?!?/p>
這一天,日躔剛好是在東宮青龍的房宿附近,太陽伴隨著房宿升起,伴隨著房宿落下。
如下圖所示,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寒露這一天,太陽隨著房宿升起,位置實際上是在青龍咽喉處的氐宿。
如下圖所示,公元前450年10月14日,寒露這一天,太陽隨著房宿落下,位置實際上是在青龍咽喉處的氐宿。
房宿,是主收藏囊括的星宿,《禮記》中也反復強調本月的月令是收藏囊括:
季秋之月……命有司申嚴號令,百官貴賤,無不務內,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乃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
(10)含章之龍
《周易》坤卦的六三爻辭說:
“含章,可貞”。
這里還是在說東宮青龍,因為“章”又與“商”相通,帛書周易里面的“商兌”就寫作“章兌”。
商(章),就是商人主祀的大火商星。
商人之商,正是因此星得名。
東宮青龍的房、心、尾三宿合稱為大火,也就是商人主祀之商星。
《爾雅》就說“大火謂之大辰”,“大辰,房心尾也”。
心宿屬于商星大火,《左傳襄公九年》就說: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古代主祀大火的火正,需要根據大火(房心尾)的出沒來發布“出火”和“內火”的月令。
《周禮》就說:
“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
鄭玄注云:
“以三月本時昏,心星見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火。”
由是可知,季秋九月之時,東宮青龍的“心星伏在戌上”,商星隱沒于西方戌位,正是“內火”之時!
按照《周易》的時間順序,坤卦六三爻“含章”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此時“內火”的季秋之月剛剛結束,商星已經完全隱伏,正是“含章(商)”之時!
看下圖可知,公元前450年11月12日,立冬,太陽正被如一顆龍珠,被商星大火(房心宿)完全包含在內,正是“含章”之象!
(11)大雪“直方”之龍
《周易》坤卦的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天象。
“直方”二字,同樣與東宮青龍有關。
因為“方” ,就是青龍房宿的本名。曾侯乙墓中的二十八宿圖上,房宿正寫作“方”。
所謂“直方”,暗示的就是正見房宿。
公元前450年12月12日,大雪。
凌晨日出前,房宿正高懸在東南方辰位的天空中,青龍全身都呈現飛龍在天的景象,如下圖所示:
《禮記.月令》中也記載了仲冬之月大雪這一天的天象:
“仲冬之月,日在斗?;钖|壁中?!?/strong>
所謂“日在斗”,就是大雪這一天日躔斗宿,如下圖所示:
所謂“昏東壁中”,就是下面這個樣子,天象昭昭可見。
(12)大寒“履霜”之龍
《周易》坤卦的初六爻辭說:
“履霜,堅冰至”。
這個“履霜”的主語既是君子,也是東宮青龍。
公元前450年1月10日,小寒,斗建丑,季冬之月開始了。
按照《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這一天的日躔正是女宿,如下圖所示。
小寒這一天的凌晨時,東宮青龍高飛在東南方天空中。龍尾下方的地平線上是結冰了的天淵星,一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履霜模樣,如下圖所示:
小寒,是季冬之月的開始,也是堅冰形成的時節。
《禮記.月令》就說:“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月令與天象,完全吻合無間。
三、《周易》與《禮記》
前面說了這么多,結論很明白了。
《周易》這部書,就是戰國時期的作品,而且和《禮記》的《月令》寫作年代完全相同,甚至乾坤兩卦的爻辭就是照著《禮記》寫的。
公元前450年,這個時間只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是已經足夠精準了。
這個時間內,唯一有能力寫成《周易》的人,有且只有一個,就是孔子的嫡孫——子思。
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周易》這本書,和周文王沒有半毛錢關系。至于周文王那時候有沒有一部易經,這已經是題外話。
《周易》這本書估計從孔子開始就醞釀了,孔子晚年讀得韋編三絕的易,絕對不可能是我們見到的這部《周易》,但大概率就是子思所編《周易》的主要藍本。
我們今天見到的《周易》,是到了戰國時期,子思手上才完成的。
公元前450年這一年,是周貞定王第19年,貞,就是《周易》里面反復強調的“貞”,也就是“定”的意思,和占卜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這一年,子思早就寫完了《中庸》。
《周易》,就是升級版的《中庸》。
……
好了,先拉拉雜雜寫這么多。
太長了。
懶得檢查了,先發了再說。
本文為抱雪齋讀易筆記之《周易》天文歷法密碼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