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農村親戚朋友家走一圈,就會明白:門對門必出事,墻挨墻必遭殃
138 2025-09-02
太極文化是中華傳統瑰寶里的一個大概念,"陰陽"又是太極之道的最基本元素。關于太極陰陽之理,已有太多的解析在那里。也因為太多的釋意,反而在實踐中無所適從。
拿練太極拳來說,拳訣云:“一陰一陽是為拳”。那么"陰陽"又是什么呢?有人說是:進退,剛柔,化打,開合,沉浮,內外??可是這都是些概化的東西,一但你需要去實線"陽不離陰,陰不離陽"時,卻很難下手。于是也有人說:“太極拳道不離陰陽。陰陽不是具體,乃是一理。"
這就使人困惑了:陰陽之道適應萬千,怎么在以"太極"冠名的太極拳上卻說不淸,把不住,用不上呢?不能用于實踐的道理還有價值嗎?看來今天的我們對古人拳經的理解,似乎仍有不全面、不透徹之處!
可不可以這樣想呢?太極拳既然是以身體為載體的動態平衡之術。不仿將"陰陽"先以身體上的位置和意氣運行的方向審視之,對待之。即便是對復雜理念的一種簡化,也是得以具體和實用的第一步。 "陰陽"不必太奧玄,落在身體看兩面。因為在身體上的強弱兩面非常具體化,所謂"陰陽平衡"其實就是強弱平衡、上下平衡、內外平衡等,這樣行拳走架就有了練習的抓手,平衡協調也就有了方向。可以說,具體化了"陰陽",就如同拿到了一把練習太極拳的鑰匙。
我們不妨先定下在身體上尋找陰陽的規則:1)強則為陽,弱則為陰。2)順乎自然為陽,背乎自然為陰。3)身體合抱外圍為陽,合抱內側為陰。
如果你認同的話,我們就償試在身體上進行三維"陰陽"的界定。
(一) 身體的前后方向:分布十六個"陰點陽點"和上下貫穿的"陰線陽線"。
1 .十六個陰點:可將身體分為四個部位 1)兩手臂:勞宮穴透向手背方向;肘彎;肩前窩。共6個。
2)兩腿:胯前窩;膝后窩:涌泉穴通之腳面方向。共6個。
3)身軀:胸前膻中穴,腰后命門穴。共2個。
4)頭頸部:喉頭、小腦共兩個。
這些統統是身體上的明顯薄弱的點位,稱為陰點,全身加起來共計任16個。對應的陽點在哪里?當然在其陰點的對面。但我們區分陰陽點的目的是用意念專注陰點,為其加持能量,從而得陰陽平衡,所以陽點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了意念對陰點的逐個加持,很快就能找到全身如立于水中的感覺,那便是初步的陰陽平衡的感覺。
2. 陰陽二線:在身體的表面上將所有上述的陰點連接起來如蛇行于肢體表面,就是"陰線",起點為涌泉,終點為百匯。方向自下而上;連接所有陽點的連線,自百匯下行至腳跟,路線完全與陰線在肢體上前后相對應的線我們稱為陽線。
陰線陽線的建立如同給意氣運行建立了一個高速公路,開始用意行,很快氣行的感覺就會越來越明顯。
(二)身體的左右方向:人體左右的主要特點是對稱,兩臂合抱之內側為陰,外圍則為陽。兩腿內側區域即襠部為陰,兩腿外側為陽。練拳中只用注意養成"注陰不注陽,用陰不用陽"的要求即可。你記得拳諺里的話嗎:"兩臂如運球";"萬般襠中求"。
(三)身體的上下方向:人體上下方向的特點是已有一個重力的方向作于身體。當意、氣、形向下運行時必須循陽線而下,避開所有陰點,身體結構的支撐力才不致于弱化,人體才會輕松矗立不會垮塌。自頭頂百匯穴如開閘放水,借重力而馳下,此為放松。而每借地力上行時,則需循陰線而上。此時不用陽線出力卻能陰陽兩線共存。如用陽線送地力而上則必遭遇對方之力而成為僵力。
人體前后方向的陰點陽點強弱差距很大,訓練中意注陰點,不理會陽點即可。
所謂"練拳"就是求得動態平衡的極致。先將身體上的陰陽找出來,才會有"負陰抱陽",才能夠"助陰平陽"。
更具體祥細的探討放在以后。歡迎朋友提出您的看法,同學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