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對不起,無錫,太平盛世才看得出一座城市的真正水平
蘇錫之間,到底誰“更有底氣”——聽起來像是街頭老伯在茶館里爭論的一場家常,可這事你別說還真鬧騰了幾十年。蘇州GDP總量高這事兒大家都知道,可什么叫“地位”呀?經濟、商業、工業,老無錫人敢拍胸脯說,上世紀,蘇州還真是差著一截——再過問老蘇州,人家心里還有點小疙瘩呢。

其實這話分兩頭說。今天蘇州風光無限,誰敢不服?可往回倒一倒,尤其八十年代那陣,無錫的底子和氣場擺在那里,蘇州還真不好比。小到搶項目,大到搶產業,蘇州有些家底都讓無錫順手牽羊拿走點。有一次,連蘇州一門老本事——蘇繡,都差點讓人強行改頭換面成了無錫特產,這要真成了,蘇州繡娘可能要揭鍋了。那么,蘇錫之間的那點明爭暗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翻篇的呢?
說到底,經濟排名這套事,不是單拎個“GDP”就能下本結論的。九十年代初才剛開始用國際算法算GDP,說到改革開放前——甚至建國早些年,那時候還哪有嚴肅GDP統計可說?真要是看民國時期的那些表格,一水兒的數據都能精準到小數點后幾位,活像是做數學題呢,其實多半是靠猜的——有些地方,解放軍還沒完全進門,統計員是靠“摸排”成分寫報告。這種“數據”,現在想起來,也就是茶余飯后的談資。

那會兒的無錫,真是風生水起。民國年間,民族工商業的熱氣,全在這江南小城里收成。一派“江南首富”的路數,多少商家老板把總部設在無錫,廠子蓋在無錫,想到今天蘇州的樣子,民國時無錫就是這份待遇。說到底,靠的是“活力”——那時候上海雖大,珠三角還在揉眼皮,無錫小而精,工業、絲綢、紡織,搞得火熱。
可是,等到了八十年代之后,這風向慢慢變了。蘇州開始覺醒了,不聲不響地一路爬坡。那陣子誰在江南長大的,都能聞到路上的新味道——外資企業進門,工業園區拔地而起,就像當年無錫人自信的那股勁蘇州也練出來了。有些老無錫人有點不服氣,覺得蘇州是“后來者”,但世界變得快——你說不服也沒有用,終究是蘇州后來居上。

說起來,這都跟時代有關系。你看民國三十年,一會兒首都在北京,一會兒跑南京,再又逃去重慶,然后又跑回來,多亂呀。那年頭,誰能踏實搞經濟?眾人都在看風向,城市里的人心也不安穩。無錫、蘇州各有各的打算,有些企業是為了保命才搬家,有的見風使舵,不管怎么說,都難有真正的長久積累。城市的短命輝煌,真拿來和太平年代比——沒法比,全是偶然。
后來到八十年代改革大潮,天時地利人和全到了蘇州。可別以為這是蘇州自己有啥大運氣,其實也是沾了全球化的光。中美建交,大門敞開,蘇州對外聯絡踴躍本來的地理優勢一下派上用場。聽說那時候蘇州人都有點“新鮮感”,街上一到傍晚,外企高管騎著大自行車吹著洋風,“包郵區”開始變成真正的財富區。
說到行政區劃,這段也別忘了。八三年以前,蘇州、無錫、常州三家都處于一種“摸索期”。什么“專區”、“地區”,分不明白,城市和鄉村的規矩不一,連政府辦公地點都能臨時起來,所以數據統計也就亂七八糟。真有那么一天,劃出三級行政區,大家的土地都清清楚楚,對比才算有譜。我們常常說,早些年的數據,要是拿來做今天的對比,好比拿雞蛋比菠蘿,硬碰硬,沒多少營養。
這事到了今天,其實誰“勝”誰“負”也沒法定論。你問老蘇州人,有的人嘴硬,說前些年無錫確實壓著蘇州;你再問老無錫人,對蘇州現在的繁華,也少不了一番羨慕。你看這種親緣、誤解、爭搶,其實也像兄弟間的較勁,大事小事都能較一較,鬧鬧騰騰才顯得人間有趣兒。
我有時候也想,或許城市之間的榮光,總要經歷風水輪流轉。這么多年,你說無錫和蘇州誰贏了?真要較真,或許只能等下一個故事的開始。誰知道后邊會不會又有一場“搶繡搶鍋”的好戲?江南老城,什么都可能發生。
最后想說,有些事,數據之外書本之余,還是茶館角落最真切——你問我支持誰?我怕是只會笑笑:哪個城市,不都是一代人努力爭來的“底氣”?說到底,我們都有點念舊,也都有點盼新——蘇州無錫的故事,還遠沒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