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關于安床的禁忌#臥室設計
174 2025-09-04
賺到第一個100萬,再賺第二個100萬,往往順理成章,靠“復制粘貼”就可以。
而賺到第一個1000萬,再想賺第二個1000萬,中間沒有“必然性”,沒有“強關聯”。
因為越低級別的財富框架,就越具備可復制性,越高級別的財富框架,可復制性就越差(你讓馬云重新做個阿里,他也辦不到)。
越高級別的財富框架,可復制性就越差,因為對人的要求高,對天時地利的要求高,任何一個因素不滿足,都成不了。
其實“小財”和“中財”,可以完全靠實力獲得。
對某些人而言,即使外部條件差一點,起點低一點,長期看也不影響他們最終收獲可觀的財富。
能發財的人,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對此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
1998年,他在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做了一個演講,他問在場的學生:
“假如可以從認識的人中選一個,買入他今后一生10% 的收入,你會選誰?”(不能選富二代,只能選靠自己奮斗的人。)
在外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你會把票投給什么樣的人?這些人有什么樣的品質?你為何看重這些品質?
巴菲特的這個思想實驗,也正好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一個人能不能成事,能不能發財,如果只看3點,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下面是我的答案。
01 學習力
靠存量認知和技能的人,走不遠,哪怕他貴為985。
芒格說,他認識的成功人士,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閱讀的。
沒有學習意識的人,但凡環境有一點變化,就能把他鎖死在一個結構里,變化帶來的新機會,他們既看不見,更跟不上。
嘴上老師嘟囔著“沒辦法”,其實不是真的沒辦法,是他們沒有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而已。
那些說讀書無用的人,既不聰明,還容易被人把腿忽悠瘸。
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他們讀了沒用(因為學習力不夠)。
如果書里的東西這么容易就吸收內化了,那書的價格就不是30,而應該是30萬。
一個沒有學習意識的人,頭腦很快就會僵化,繼而陷入低水平勤奮,艱難生存。
對于會學習的人,社交、旅行、工作無一不是學習。
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學習其實是“反思”,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自我反思能力,那他讀再多書,走再多路,見再多的人,踩再多的坑也是枉然。
因為反思水平不夠,發現不了自己內在的缺陷和弱點,就會被這些內在缺陷和弱點鎖死,不斷重復同樣的錯誤和模式。
有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即使現在啥也不是,也能不斷突圍。
生存能力的第一要義,就是學習力。
02 執行力
一說到勤奮,很多人立馬表示不屑,看不起,認為能輕松搞定一件事的人,才是本事,很費勁才搞定,證明能力也就那樣。
但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會極其看重執行力這項品質。
一勤天下無難事。
一個能每天主動且專注工作10小時的人,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一個人只要能隨時進入“每天主動且專注工作10小時”的狀態,那么,他人生中絕大多數的困局(特別是經濟困境),他都能“輕易”沖破。
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態的人,如果今天不是,那以后也大概率是人中龍鳳。
超強執行力的背后,其實包含了很多頂級素質。
比如,克服脆弱的完美主義,在條件不太充分,還有巨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時候,就開始行動,和不確定性和諧共舞。(面臨同樣的情況,很多人會一直準備,一直學,行動癱瘓。)
比如,清晰感知和設計自身目標和行動框架的能力。
比如,快速沉浸到一件事,和事情建立深度關系,沉下心來做事情的那種靜而定的心境。
99%的人之所以發不了財,都是毀在了執行力不夠和能量不足上。
窮人總是毛毛躁躁,三心二意,自我懷疑,耐力不足,就是沒辦法安安靜靜的趴在一件事上每天干上10小時。
03 相信自己能成
能成事的人,在他們還是屌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與眾不同了。
“毫無根據的自信”,極強的信念感(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是他們區別于其他人最重要的點。
他們對自己能成事,能致富,能成為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從來沒有懷疑過。
而一個人如果有懷疑,其實本質上表明的是這個人自己有不配得感,而不是這個目標本身就很難行得通。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
回到巴菲特的思想實驗,你會把票投給什么樣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你覺得你最看重的3個品質是什么?
我們不否認,很多東西是出身決定的(家庭、基因等),出身的時候你有就有,沒有大概率這輩子也不會有了。
但內在的優良品質,其實可以主動培養的。
你列出來的這3項品質,只要你想,沒一個你得不到。
錢,是自己修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