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一封清代家書帶您了解數百年前的民眾狀況

    147小編 131 2025-09-11

    朋友與我分享一封數百年前江西省龍泉縣(今遂川縣)鄭氏舅舅寫給遠在四川省金堂縣趙鎮外甥鐘 某的親筆信,信件內容被收錄在 金堂縣趙鎮鍾氏族譜上,他問我是否清楚遂川縣鄭氏一族的情況?

    我粗略閱讀一遍后頓感十分有趣,此信是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二月十二日所寫,那么距今已有255年歷史。當年 寫信的人是誰?收信的人是誰?信件中說到的 廖敷五 又是誰?龍泉縣的鄭氏是指縣城天子地的鄭氏家族?還是大坑鄉鄭氏家族?或是西溪鄉鄭氏家族?要想揭秘這一連串的問題猶如探索銀河系的一個個星球,一般人真干不了,這需要有大量當地文化知識儲備,還需要有一定的人脈資源,更需要 對全縣姓氏及地名文化有充分了解 缺一不可。

    而且我知道,這項工作除我之外還真的沒人能夠詳細解答,要做好這件事就像公安偵破案件一般充滿挑戰,為了逐步揭開書信的神秘面紗,我先把書信原文先與大家展示如下,繼而再來解讀書信中的人物及歷史意義。

    讀完上述信件內容后,再結合我手中掌握的資料進行梳理比對,我發現自己真的有能力還原數百年前 寫信人 的姓名、年齡、兄弟姐妹及父母的詳細情況,還能詳細介紹 收信人 的姓名及父母姓名、年齡及信中介紹的祖墳地點還有祖墳涉及的土地權屬人的具體情況。為了讓各位能進一步熟悉信件內容,首先把古文信翻譯成現代文與大家分享如下:

    敬啟者:

    我懷著恭敬的心情寫下這封信,堂兄弟間關系的疏遠猶如棠棣花偏向一側生長,也正像風吹動枝葉般的自然。草木本無聲響,卻也因風的吹拂而發出沙沙作響。遠處的親戚之間若沒有書信傳遞音訊,如何知曉過往故事?若無文字傾訴,又怎能了解近況?遠方的親人全靠大雁傳遞書信,近處的人反倒無需魚書往來。 你府上向來有高山流水般的知音雅趣,擅用如飛鴻舞鶴般靈動的文筆。在未收到回信之前,我不知曉過往之事 —— 原以為姊夫仕途高升,路途遙遠難以問候,料想他正當年富力強,至今必定康健。又以為家姊精神矍鑠,無需向舅家寄信,她如松柏般堅貞的節操,長壽之福自是天賜,定能福壽綿長。 卻不料去年(1770年)十一月十四日,接到外甥寄來的書信,捧讀之后才得知:姊夫自辛酉年(1741年)赴考之后,身體愈發衰弱,年僅五十五歲時的乙丑年(1745年)就已離世;我的姐姐享年六十五歲,也于丙子年(1756年)冬天病故。嗚呼!姊夫與我屬姻親之誼,痛惜家姊本與我同根同源血脈至親,起初為生前離別而悲痛,一別之后也不知道何日能重逢?如今更因死后永訣而哀傷,千秋萬代再無相見之期。 唯獨遺憾水遠山長相隔千里,不能送去財物助辦喪事、親往吊唁;我在吳地(江西遂川)與你蜀地(四川金堂)遙不可及,連一篇哀悼的誄文都未能寫成奉上。唉!姊夫西歸,一生功名皆隨肉身化去;家姊東逝,千秋婦德也與形骸同亡。更悲痛的是,冀豫梁叔為何如此早逝?明四、明五等外甥又為何夭折?由此可知,人生最悲之事,莫過于人生無常,命運使然。天地造化難道沒有定數嗎? 無需望著虛空悲泣,也無需過度嘆息。值得欣慰的是,賢甥才識卓越、出類拔萃、超凡脫俗不慕身外功名,唯樂于田間耕作,這等志趣堪比大舜、伊尹啊,實為后輩楷模!若是與 你相距不遠,往來不絕, 能在朝夕之間常??梢?,如上古黃農時代般,時常相聚暢談,該有多好?無奈彼此居住地遙遠,兼之種種阻礙不能相聚真是憾事。 現在舅舅年事已高,想要進取卻力不從心,堅守平素的志向卻未得機遇,被困于此地,心中遺憾難以言說,也不知今后命運如何。至于舅父家中事務,此前書信已略有陳述,在此不再贅述,賢甥也能知道舅家近況與從前無異。 說到賢甥的祖墳,原在西溪地界,小地名為下源坑尾。到現場向鄰居邱姓詢問過,確認這里是鍾姓墳墓:墳頭高約三尺,只用山石砌成,墳面無碑無記,墳下有路有田,生長著幾棵小松,墳塋尚未損壞。山主仍是廖坊本地人,名叫廖敷五的人所有。經過風水師測定吃墳墓為酉山卯向,丁酉丁卯分金,右水倒向左側,前局舒展而后方崎嶇。因數年無人祭掃,賢甥可出面進行修理。 其余別無他事,此次回信主要是想讓外甥知道舅舅了解的情況:正所謂舅舅在東吳(江西吉安遂川縣),賢甥居蜀地(四川成都金堂縣),如參星與商星般難以相見,重逢也不知道又在何時? 此信回復府上相清、相成二位賢外甥親覽 添母舅 鄭兆奎、 鄭兆 邦 申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二月十二日

    此封家信雖說是當地普通百姓親戚之間的書信往來,若細細研究卻有非常大的價值。從上述信件的時間落款可以明確內容的時代背景為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1771年)二月十二日之前,那么結合整個信件的內容為研究當時我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準確的時間坐標。再結合乾隆時期的歷史背景可以進一步探討當時我縣的社會狀況、家族發展與變遷、地域社會關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尤其對于祖墳方位、葬制細節和墳墓與山場主關系可以填補地方志的缺失。 而且對于研究清代地域間的社會交往和人口遷徙等情況具有參考價值。

    這篇家書作者是母舅 鄭兆奎、鄭兆邦,收信人是鍾相清、鍾相成兩位賢外甥。文中講述了家中多位親人離世的情況,表達了對逝者的悲痛與懷念。經過我查詢比對,我發現 鄭兆奎、鄭兆邦 兩人是龍泉縣(現遂川縣堆前鎮仙人井)鄭宏清的兩個兒子,鄭宏清:生于康熙丁未閏四月十一辰時(1667年),歿于乾隆辛未年(1751年),享年85歲(在當年來講算是極少的高壽人員)。與其夫人游氏先生育兩個女兒,而后又陸陸續續生下五個兒子。

    鄭宏清的 大女兒嫁給王祖開。二女兒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歿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年 (1756年),享年65歲,嫁給本縣 鐘文 :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歿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享年55歲。收信人 鍾相清、鍾相成便是 鄭宏清的 二女婿鐘文 實的兒子(他們一家遷徙到 四川金堂縣趙鎮立基 )。 鄭宏清的 五個兒子,他們的大名分別是鄭兆綱、鄭兆奎、鄭兆奇、鄭兆良、鄭兆邦。

    按照傳統文化來講,長幼有序,家書落款肯定要從大到小,此處為何信件落款卻沒有大舅舅 鄭兆綱 的名字,而是從二舅舅鄭兆奎開始。經過比對后我才發現,寫這封信時是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而大舅鄭兆綱早在康熙戊辰年(1748年)就已仙逝故此沒署大舅舅名號。

    而且在閱讀信件時我還發現兩條重要信息:

    一、早期的貧民百姓書信往來也并非易事: 從文中介紹去年收到來信也就是 1770年11月14日,母舅 鄭兆奎 看信后才知道二姐夫鐘 1741年赴考后身體每況愈下、 1745年仙逝、 1756年姐姐也仙逝(由此可以明確近三十年都沒書信往來)。而母舅 鄭兆奎、 鄭兆邦收到信件后的 第二年,也就是1771年2月12日才回信。

    二、早期的土地權屬有多種形式 ,如祖墳山也可能并非墳墓主人所擁有,鐘 實家的祖墳建設在西溪 下源坑尾山上,山場主權屬人是 廖敷五。

    廖敷五 是西溪鄉廖坊人 。 廖敷五 (1703—1779)廖坊“南山三大屋”的創建者,是廖坊二十五世祖德寬公,字敷伍,后輩立敬敷堂,創“南山下十家人家”。

    上一篇: 《周易》介紹-卦名和卦象
    下一篇: 陽宅與陰宅:風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雙重維度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