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有燕子窩的務必留意,老輩人口中的3個講究,并非迷信
85 2025-09-14
三才:指天、地、人。語出《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干就是代表天機道,地支代表地脈道,藏干代表人間道,命數就是這個天地人三才之道組成的
三才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可謂源遠流長。如盤古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其實表現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時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話,也包含著三才思想,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覆東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遷,人道尚中。這是三才思想的升華,但是,還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到了《易經》的時代,人們終于發現: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以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改變命運,成就了"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
所謂"三才之道"就是高揚人道旗幟,人與自然休戚與共、和諧發展之道。春秋時期"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
"三才之道"影響深遠。老子的"三生萬物"思想,實質就是三才生萬物的思想??鬃诱J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為天、地、人三才每才都有兩種變化可能(天--陰陽;地--柔剛;人--仁義)
宋·陸九淵《三五以變錯綜其數》:"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辰,卦三畫而成,鼎三足而立。"
如果只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天父,地母,對人事的影響力上,則大錯矣。那等于把自己這個萬物之靈的人類,等同于一片無生命的落葉,一塊沒有靈魂的石頭。因為有生命力的花草植物都知道調整接收信息的角度,如向日葵能夠調整自己接受陽光的角度,其它植物也知道把根伸向養分充足的土層。
而人類是萬物之靈,具有最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天地之氣不能改,但人這個接收器本身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可以改,方法可以改。
名字為何?每個人抽象的一個代表符號,代表了祖先意志的傳承(為人和的力量所在,相當于一個人終身使用的一道符)。
正如書畫家,科學家只有在進入一種寧靜的,忘我的境界,思維才能高度集中,破除表相,進入一種微妙觀察來理解事物本質的核心動態時,才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及科研成果。只有最平凈的水面,才能展現出完整而優美的漣漪!
若於諸相,常與實相相應,即事即如,自覺之境矣!
《楞伽經》云:「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是知,若於諸相,常與實相相應,自然遠離諸過,會第一義,清淨真心,朗然明徹,而無念著。
即事即如,唯心直進,即佛之所許,自覺之境矣!
故論偈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p>
(出自「宗鏡錄」)
有人恨你時,向你發出的是沖擊的意念,討厭的意念,為斜飛橫走,象于風水形態是天斬煞,水破天心,砂飛水走等兇形。你如果存在于這種兇氣場包圍下,能平心靜氣,能在工作中發揮最佳水平嗎?人是群居動物,必然要與人溝通,而別人在與你溝通時,是不會想你的兩手好看厚薄,兩耳大小,兩眼是雙眼皮是單眼皮,鼻子大小如何等等,這是大地母親賦予你的氣質。更不會想你是屬什么的,幾月出生,生辰八字組合怎樣等天父賦予你的時空背景。而只會使用抽象的,概括的,你的父母長輩感應天地之氣,經過她或他心靈的調整,為你取出一個他或她認為最適合你的名字。你的父母長輩從心靈上是不會希望你命運不好的,所以他或她們的心靈是絕對會盡力的,這一點不須懷疑。但她或他的心靈有多大的調整你命運的能力、則取決于他的心靈是否平靜,是否有強大的玄妙觀察能力,這種能力一部分來自先天,更多的來自于后天的修為,來自于周圍的氣場。重中之重在于起名者的心靈,有必要探討一下人性,在我認為,人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多是混雜,處于一種混純的狀態,而感天地之氣而發。
人自稱為高級動物,與其它動物相比,人又高級在哪里,我認為區別在于人更偏重精神上,心靈上的享受,而其它動物隨著靈性的降低,更偏重于物欲。
天地人三才乃一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響,相輔相成。日月星的轉動,我們無法改變,地氣的運行,我們可以順應,而難以改變。姓名,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字符號,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它的功能是改善我們接收的信息,避兇,趨吉,應該理解為符的功能。 每天會有多少人,多少次,向你發出音符,書寫為形符,想你時為意符。
天地間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其質量,能量及五行含量,而無形的聲、光、電、氣壓,也足以對人產生相應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微波,天體星球的輻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承受的,但因為每個人先天的五行含量,組合方式不同決定了接收效果的不同。
天地人三才必須合而為一,互為協調,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而名字是天地人三才結合而產生的符號,
------------------------
《易》為三才之書,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三才產生的順序是先有天地,而后有萬物,人居于萬物之中,天、地、人之間的關系是并列平等的
1、就全《易》而言,乾盡天道,坤盡地道,余卦共為人道;
2、從“理”及“象”的角度說,一卦皆備三才之象;
3、從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
4、從“爻之動”而言,六爻也具備三才。易經系辭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闭f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比胖Z詞即由此而來。天地人約三才,才與材通,禮記學記云:“教人不盡其材?!编嵶ⅲ骸安?,道也”三才即天道、人道、地道。
易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比藶槿f物之一,儒家立于人之本位,以人與天地并列而為三。說卦云:“乾為天、為父?!薄袄榈?、為母。”人為天地所生,“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保ǘY運),天地之德,即天地之功能;陰陽之交,即天地之元氣相協和;鬼神之會,即陰陽二氣之良能相結合;五行即萬物之元素,即列子天瑞篇所謂太素,“太素者,質之始也”,人之體質為太素之秀美者。故人為萬物之靈。總之,人為天地好生之德所產毓之英華。
干父坤母,萬物俱為天地所生,而人類得天獨厚,人類有最高之性靈,當順天之道以善其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水化為云,云變為雨。形而上者天之陰陽,形而下者地之剛柔。天道地道,表里相諧,道通為一。人稟天地之正氣以生,天賦人以仁義之性,使人發揮德性而共存共榮本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違悖仁義即違反天性;違反天性,人道不立,即自趨毀滅;三才之關系如此。
三才之道,總稱曰天理,人為天地所生,當然不能違乎天地之道,雖然三才并列,但不可誤會人與天地齊等。圣人順天理,“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中庸》,若夫違反天理,而自豪曰“人定可以勝天”,是魔道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廿五章)此即說明三才一貫之義。天理即自然之理,天地萬物皆不能違乎自然之理,而人獨能勝乎天理哉?
===============
“三皇”的概念由來已久,史記之中也有一些只言片語的記錄。但真正開始把“三皇”的概念拿出來系統論證和研究卻要到唐代。(司馬貞補《三皇本紀》)。
有關“五帝德”“帝系姓”的記載在《春秋》《國語》之中已有記載,但直到《史記》出書的時代才將其系統化論證。
三皇是否存在已經不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最關鍵的反而是如何論證“三皇”存在的合理性。秦漢大一統時代,由于年代較為接近遠古時期而學術理論方面卻相對薄弱。當時人們對自然及宗教的認識過度的把“三皇”往神的一面加以塑造?!妒酚洝分杏小疤旎?、地皇、人皇”的記載。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其他一些神話人物或在歷史里的傳說人物加入到“三皇”的隊伍之中。
無論三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定義的,這三位皇究竟是哪三位?所有的三皇都不是實指的人名,他們之所以被古人納入“三皇”的圈子之中,是古人對華夏文化源流的一種探究,是對同一祖先思想的堅持,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討論和猜測。也許“三皇”并不存在與歷史,但“三皇”的思想價值卻一直影響著華夏文明的發展和延續。
伏羲、神農、祝融或(共工)
神農氏可以非常準確的認定是屬于黃河文化帶的代表人物形象,而祝融或共工在當時應該屬于長江中游一帶的代表人物形象。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读凶印珕枴?"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三皇所并列的這個祝融絕非是黃帝的官屬。而應該是與黃帝政權并列的南方部族的這一說法更為妥當。在《列子·湯問》所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神農氏(炎帝)及其子孫祝融共工與黃帝部族的戰爭可能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顓頊是黃帝的后代而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也就是到了五帝時期,炎黃兩大部族的矛盾依然非常尖銳且彼此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從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這些看似十分夸張的修辭中所能感知到的信息是:當時可能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非常之多,最后炎帝部族被徹底打敗。這個部族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從此一蹶不振。
那么為什么要把伏羲氏作為黃河文化帶的文明象征與炎帝部族一系放在一起呢?我認為一種可能是以此來把黃帝所代表的黃河文化作為正統來壓制炎帝一系。而些史料及典籍中記載的祝融共工的勢力范圍在長江中游一帶的說法表明也許當時長江流域所代表的文化與黃河流域并未有太大的差距,這兩種文化體系在融合與斗爭中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這也許是把神農和祝融(共工)放到三皇里的另一種可能。
伏羲、女媧、神農
女媧造人是神話傳說,但作為三皇里的唯一女性,我們可以看到母系氏族社會所遺留下來的一些風俗和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有她的影響力。另外就是女蝸造人傳說從最深層折射出來的含義是人們對生殖崇拜的執迷。哪怕到后來佛教傳入后的觀音形象的強化及道教對葫蘆的推崇都是生殖崇拜的反映。這反映了古代人對生命缺乏安全感及對后代繁衍時可能存在隱患(如女性難產、嬰兒夭亡、無法生育)的一種擔憂。
燧人、伏羲、神農
燧人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轉變的更加文明,由于古人尚武的習性,吃生食是一種強壯勇武的表現。把燧人氏放進三皇的主要目的就是人們開始對更加文明的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向往,尚武好斗的社會風氣開始扭轉。伏羲氏作為文字的創始者,一些生產工具的發明者,某些社會制度的締造者及一些早期的原始的自然哲學的開創者,使得人類開始在技能與思想的層面有了質的突破,嘗試去用無限的大腦潛能來改造世界。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千百年,人們認為神農氏不但發明了草藥來治療人的疾病,還教會了人們開始耕作田地。在這一階段,人類不再被動的適應自然環境,他們已經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和些許的藥品來保證生命的相對安全。人口在這一時期將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
(香山大學堂消息)2019年1月1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一帶一路”專家委員會主席、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一行,應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葉自成邀請,赴香山大學堂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圖片 1.png
趙白鴿主席一行在香山大學堂進行考察調研
香山大學堂建筑群位于香山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考察調研期間,香山大學堂院長彭培修向趙主席匯報了香山大學堂的目標定位、發展戰略和運營思路。
圍繞這個宗旨,香山大學堂致力于充分挖掘中華歷史文化有生命力的內容,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使之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為此,香山大學堂爭取與中國人權研究會、諾貝爾中國工作室等合作,組織30-50名思想巨匠,形成中外對話。采用國際社會可以接受的敘事方式,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表述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看待人生的價值觀,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
香山大學堂還將定期邀請中外文化學者舉行“香山雙月峰會”等交流活動,融通中外,兼論中西,尋找人類文化的相似點、人類文明的共通點。緊扣新時代國家文化戰略這個主題,香山大學堂與志同道合者共同發力,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展示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成果,用各國人民聽得懂的語言和邏輯,更好地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更好地理解中國發展理念。條件成熟時,爭取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探討成立香山大學堂研究基金。
趙白鴿主席對香山大學堂的發展思路表示肯定,建議借力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峰會以及亞信金融峰會等重大機遇,提升影響力。希望大學堂能夠匯聚各方力量,在議題設置、研究成果和對外傳播等方面形成亮點。藍迪國際智庫將進一步關注香山大學堂的發展,加強溝通,整合資源,爭取在重大項目合作上達成共識,推動香山大學堂真正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思想高地。
參加考察調研的,還有香山大學堂總裁陳小英,藍迪平臺成員代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論道》總制片人包曉竹,以及藍迪國際智庫秘書處代表等。在考察調研中,大家就香山大學堂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充分探討,提出了積極中肯的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