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八卦 - 模擬萬物情狀的符號系統

    147小編 130 2025-09-14

    本文只涉及對八卦符號的歷史發展過程,只是想探索其哲學意義,不涉及任何技術應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相信科學,拒絕迷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八卦的起源與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觀測、哲學思想及推演實踐密切相關,現在的八卦其核心是《周易》中的符號系統,是《周易》的基礎。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有些基礎的朋友可能知道,八卦由“陰爻(yáo)(?)”和“陽爻(?)”兩種基本符號組合而成,三爻成一卦,共八種組合(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離(lí)?、艮(gèn)?、兌(duì)?),這八個符號便是八卦又稱“經卦”(有經典的意思)。傳統認為由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創,目的是通過符號模擬自然規律,指導人事。也有傳說是伏羲氏根據河圖洛書創立八卦,但是這個說法沒有權威出土文獻能夠證明。但要知道《周易》只是記錄推演方面的書籍之一。學界主流認為,符號早于文字,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便已經開始觀測自然并且試圖探索預測自然。雖然文字之前的事情不容易考證,但也反映了先民“觀物取象”的思維特點。

    那么八卦的基本單位——爻,陰爻陽爻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陽爻是“—”,陰爻是“--”?其中一種說法,說是來自蓍草推演,一根完整的蓍草是陽爻“—”,一根掰斷的蓍草是陰爻“--”或者說來源于數字“六”和數字“七”。但我更認同另一種說法,來源于數字“七”和數字“八”。為什么呢?那就不得不說一說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了。因為甲骨文也與古代先民的推演密不可分。

    數字“一”到“十”甲骨文

    我們可以看到,甲骨文里,數字“一”,就是一橫,有人說代表氣或者代表太極、混沌;數字“二”是上下差不多一樣長的兩橫;數字“三”是上下幾乎一樣長的三橫,注意它與甲骨文“氣”的三橫不一樣,“氣”是中間的橫比較短。其次便是數字“四”,是上下幾乎一樣長的四橫,而五就比較特殊了,是上下兩橫,中間是交叉的形狀。“六”跟現在差不多,上面是個人下面兩個腿,“七”是像個十字但但也有人說中間的橫應該比較短,“八”也跟現在差不多一撇一捺,“九”像一條龍,“十”是一豎(七和十)一直有爭論。

    關于數字的解釋有人說是一根棍一根棍的數出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十根手指頭數的。還有一種說法便是古人觀察天地自然并且抽象對應的。比如“一”代表天地未開的混沌(無極);“二”代表氣分陰陽二氣,陽氣上升為天、陰氣下沉為地,所以上下兩橫分別代指天地;“三”的三橫因為上下兩橫交流產生了中間的一橫——萬物或者人,所以分別代表天地人或者天地與萬物,“四”是“三”中間的一橫有分化為兩橫,“五”是“四”中間的兩橫交流的狀態,所以認為“五”這個數代表中和。這里我就不贅述了,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畢竟甲骨文的研究也是一直進行的一個事情。我個人認為不管是“數字”、“文字”、“符號”都是古人觀察自然萬物,然后抽象出來的符號,以便于做到記錄統計規律,并運用規律,這也是為什么前面我會先寫古代天文地理的發展與氣象數理等。

    歸藏與周易得數

    為什么我會認為陰爻和陽爻來自于數字“七”“八”呢?因為古代推演其實就是通過“數”來推演“象”的變化以達到在自然變化中指導生活的目的。關于推演的記錄,不僅僅只有《周易》還有失傳的《連山》《歸藏》。出土的甲骨文中,對于卦的記錄,也是“數”的記錄,只不過用的“數”不一樣。目前所知的一種是《周易》記錄的蓍草推演,最終都會得到“六”“七”“八”“九”四個數之一;一種是《歸藏》和甲骨數字卦里出現的“四”到“九”這些數字。

    甲骨文上的數字卦

    后來經過研究認為甲骨文數字卦里會把數字“七”簡寫成“一”。你看這些甲骨文里的數字卦,是不是跟陰爻和陽爻的對應很形象?且看“爻”這個字的構成,是不是跟甲骨文里的數字卦很像?不管是從骨片龜甲推演還是蓍草推演七和八分別調表少陽和少陰都是不變性質的數,而六和九分別代指老陰和老陽,所謂物極必反,性質是會變得。所以我更贊同“爻”來源于數字“七”“八”。總之“卦”的產生,也肯定與古代為了觀測記錄預測自然變化有關,用“數”組成“卦”以便于總結規律,比如統計預測天氣變化來判斷是否應該狩獵耕種啥的。

    其實《易經》原本也是來源于數字卦的。周文王將早期用于推演的商周龜卜、蓍草筮法系統化為《周易》,賦予卦爻辭,使八卦從巫術工具升華為哲學體系,成為解釋宇宙變化規律的模型。

    八卦中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四象。

    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不對?太極是“一”、“氣”、“混沌”,兩儀都知道的哈,看過我前幾篇文章的朋友也肯定理解了陽代表剛健、主動、光明、上升等屬性;陰代表柔順、被動、黑暗、下降等屬性,它們是宇宙萬物最基本的構成力量和屬性。而兩儀所生的這個四象是什么呢?在《易經》之中,這個“四象”,事實上就是六,七,八,九這四個成數(叫成數的說法可能來源于河圖洛書的生成數),可以代表陰爻和陽爻的成數。

    四象

    四象對應到天上就是青空白虎朱雀玄武這所謂的四象,它是有自己的天文基礎的。大家肯定對這一句話不陌生,——左青龍右白虎。這句話完整的是西方為白虎,東方為青龍,北方為玄武,南方為朱雀。這四種神獸就是我們所說的四象。而這四種神獸呢,它實際上是天文中的星星的集合,來源于古人白天觀測太陽的運行規律,傍晚觀測星空的運轉規律。

    中國古代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恒星劃分為二十八宿,為了便于觀測和記憶,又將二十八宿按方位和形狀劃分為四大組,每組七宿,并用四種神獸來象征:

    東方青龍(蒼龍): 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代表春季)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代表秋季)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代表夏季)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代表冬季)

    四象代表了天空的四個主要方位,并與四季相關聯。這四種神獸也和我剛才說的六,七,八,九這四個字一一對應。

    四象與二十八星宿

    四象將涉及古代天文學中的幾個重要概念,這也是為什么最開始我大致的介紹古代天文地理。而提到四象,不得不提下古代通過“昏中星”觀測天文。昏中星不是固定指某顆星,而是指黃昏時分(日落后不久)正好位于南方中天(子午線上最高點)的恒星或星宿。它是最重要的天文觀測標志之一。古人通過觀察不同季節黃昏時出現在南中天的星宿來判斷季節、安排農事和制定歷法。例如,春分黃昏觀測到星宿(屬青龍七宿之一)南中。夏至黃昏:心宿二(即大火星又叫商星,屬青龍七宿之一)南中。秋分黃昏:虛宿(屬玄武七宿之一)南中。冬至黃昏:昴宿(屬白虎七宿之一) 南中。

    “寅賓出日”是觀測太陽,是《尚書》記載的帝堯時代于春分日東方迎日定歷的神圣儀式,(這里的“寅”是地支之一,這里我不展開說了)旨在確立農時起點,而“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是指整個朱雀七宿完整的出現在南中天,也是對春分的重要的驗證天象。這里注意區分昏中星春分出現的是青龍的星宿之一,但此時青龍剛從東方抬頭,昏中星是以單個星宿參照,而“日中星鳥”是以整個朱雀,所以這里不沖突哈。

    這里提到的商星即心宿二(在西方占星術中屬于是天蝎座 α,Antares),因為其赤紅入火,也稱為“大火星”。它是青龍七宿中的心宿的主星,被視為是青龍的心臟。在夏至黃昏時分,商星(心宿)是“昏中星”。

    商星是夏季到來的重要標志?!对娊洝め伲╞īn)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指的就是農歷七月(夏歷七月)黃昏時,大火星(商星)已從南中天向西偏斜墜落,預示著暑熱漸退,秋季將至。注意這里是“大火星”不是“火星”,現在我們說的行星“火星”在古代叫“熒惑”,我們聽過的“熒惑守心”的大兇天象便是“熒惑”(行星火星)走到了心宿二的位置。

    參星指參宿,主要包括獵戶座的腰帶(參宿一、二、三)和肩足亮星(參宿四、五、六、七)。它是西方白虎七宿的核心星宿。在冬至黃昏時分,參宿(主要指昴宿,但參宿緊隨其后或也是標志)或其附近的星是重要的觀測對象。

    商參不相見

    參星與商星(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幾乎相差180度(黃經相差約180度)。這意味著當商星在黃昏時升起于東方地平線時,參星已沉沒于西方地平線下;反之,當參星在黃昏時升起于東方,商星則沉沒于西方。兩者永不同時出現在夜空中。這就是《左傳》中“辰(商星)弗集于房(心宿),參(參星)則伏之”以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所描述的天象。

    四象被用來對應東西南北,正是因為在大的時間跨度里比如幾十年上千年,宇宙中的星空對于我們地球來說位置幾乎是不變的,所以將星空劃分為四象。由于地球自傳以及圍繞太陽轉,所以導致在一天中,一年中星空是變化的,結合五行也就衍生出了五行中木火金水的力量消長,土呢?土在腳下,不在星空,被視為中和的力量。

    陰陽消長與四象

    而從消長的角度,解釋四象則是陰陽消長生四象。這里的“生”不是物理意義上的誕生,而是指邏輯上的衍生、組合、演化。二元的疊加組合,邏輯上必然產生這四種基本狀態。四象比兩儀更具體地描述了消長、轉化的四個典型階段或狀態。兩個陽爻疊加,代表太陽(老陽),放在古代對太陽的觀測則代表了夏季或者說夏至。

    兩個陰爻疊加代表太陰(老陰),代表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即冬至。陰爻在下,陽爻在上,為少陽,代表陰中生陽,陰氣消退陽氣增長,表現在氣候上便是由冷變暖,此時便代表了春天或者說春分。陽爻在下,陰爻在上,為少陰代表了陽中帶陰,陽氣消退,陰氣上升,天氣開始變冷,所以代指秋分、秋季。又可以理解為,一天中的太陽起落,東升日落,溫度變化也是日出東方早上開始慢慢變暖,所以少陽在東,而午時太陽最熱,太陽(老陽)在南,傍晚太陽于西方下山,溫度下降,所以少陰在西,而半夜的時候最冷,為老陰,在北。二氣的四種狀態,便被概括為少陰,老陰,少陽,老陽四種狀態,此為四象。

    八卦·經卦

    四象雖然易經可以象征很多東西了,但還不足以更好的描述更復雜的場景和變化。所以根據觀測自然得到的最明顯的宇宙間八種最基本、最典型的現象或力量: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它們被認為是構成和影響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或法則。所以又為二爻組成的四象再加上一個陰爻或者陽爻(注意八卦的爻是從下面往上逐漸增加的),共出現八種組合,分別對應上面提到的八種象。八卦不夠用所以又互相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也可以理解為,八卦最開始是用來在空間上代指方位,而與時間上的天干地支結合才成就現在的時空一體的八卦。

    洛書與八卦

    而提到八卦,不得不說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與后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紫饶?,八卦只有一種,沒有所謂的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卦還是那八個卦,唯一的區別便是排列順序不一樣。至于后世術數用的都是后天八卦。之所以有區分,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地理以及人文思想有很大關系。先說明下之所以大家現在經常會有先天后天說,其實是宋朝的時候,尤其是邵雍那一代人,他們通過研究古代的易經易傳,提出來了非常獨到的看法,叫做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這是他們的一種理論,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些人的理論是帶有個人色彩的言論,它并不是真理,事實上在宋朝以前是沒有所謂的先天和后天八卦之說的,八卦就只有一種啊。如果是學易經,那么我們最好是能夠回到最原始的易經之中去不要被奇葩理論帶偏了。

    因為涉及到哲學,所以我這里還是想從個人角度說下之所以會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主要有三個原因。個人想法,僅供參考。我個人的想法哈,也不是真理。

    第一個原因是哲學維度思考方式的演變。先天八卦主要描述宇宙未分化前的混沌狀態,強調未動的本體(《周易·說卦》:“天地定位”)描述的是天和地之間的交流動靜變化,如認為天象在頭頂,天象不斷變化,是動的;地象在腳下,是靜的;山氣上升出于地,所以艮挨著坤;雨氣從天而降所以挨著天等。 后天八卦展現陰陽交互后的動態世界,聚焦萬物生滅規律(《周易·說卦》:“帝出乎震”)。

    第二個原因是古人觀察視角轉變,與古代天文地理有關系。先天八卦基于“仰觀天文”的宇宙視角,圭表測影以后先天八卦的天文依據是方位對應原始天體運行:乾(天)居南象征太陽最高軌跡,坤(地)居北對應極陰之位??赡芘c原始星圖相關,如新石器時代北斗崇拜(斗柄指向定四季)。剛開始更傾向于“現象”,后來更傾向于象征。

    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則源于對于天體運轉更深層次的認知和“俯察地理”的人類生存視角。后天八卦從天文角度來說離卦(火)居南,對應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陽氣最盛??藏裕ㄋ┚颖?,冬至太陽最南,陰氣至極。 震(雷)配春分、兌(澤)配秋分,反映季節物候(《禮記·月令》)。后天八卦從地理觀測角度是因為以洛陽盆地(中原地區)為觀測中心, 東(震雷)為泰山丘陵,春天驚蟄后春雷多發; 西(兌)為沼澤盆地(如古代云夢澤); 南(離火)日照充足; 北(坎水)臨黃河險灘容易有黃河水患,且對應冬季北風帶來寒冷氣流。 巽(風)東南,夏季東南季風帶來降雨。

    第三個原因是文明發展的需求不同。先天八卦是古人構建的宇宙“源代碼”,后天八卦則是其在人類時空中的“操作系統”。二者的分野,實則是中華文明從探索宇宙本體(天道),轉向解決生存問題(人道)的智慧結晶。其天文地理內核,至今仍隱含在東亞的歷法、建筑與生態觀中,成為解碼東方文明底層邏輯的密鑰。所以先天八卦主要闡述了陰陽和象征的“象”,主要是往逐漸往宇宙觀哲學觀上發展。后天八卦整合五行學說,將方位與節氣等結合,時空一體,成為更加實用的工具。

    八卦的象征

    如果你理解了我前面介紹的“氣”、“象”、“數”、“理”,那么你就更容易理解八卦為何會有這些象征。乾卦從下往上由三個陽爻組成,它又叫“鍵卦”(帛書易經中是鍵卦)。我們知道“陽”象征“動”,“陰”象征“靜”,陽氣上升而為天,陰氣下降而為地,所以乾為天,坤為地。乾坤二氣相互作用(乾坤交索)產生了其他的氣(其他六卦)。這里說一句,所謂的“天尊地卑”是儒家改造的說法啊,是為了迎合統治者,最初的時候是沒有這一說法的。我更傾向于大地象征的是“包容”。

    其他六卦可以看作是乾坤二卦的孩子。乾卦象征陽,坤卦象征陰,由乾卦變來的三個卦,從最下面的爻開始變,分別是長女巽卦、中女離卦、少女兌卦;物以稀為貴,如果一個卦中“只有”一個陰爻,那這個陰爻就主宰整個卦,所以巽、離、兌都屬于陰卦。

    由坤卦衍變來的三個卦,從最下面的爻開始往上變,分別是長男震、中男坎、少男艮;物以稀為貴,如果一個卦中“只有”一個陽爻,那這個陽爻就主宰整個卦,所以艮、坎、震都屬于陽卦。

    三爻卦---經卦有多種應用和排序方式,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只是其中的排序方式之一。這里我先說兩種。第一種順序: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也是“八卦入掌的順序”。朱熹:“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蓖瑫r也是第二種順序。這有什么關系呢,每個人念法不一樣嘛,隨口那么一說不是嗎,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萊特,無所謂嘛,但是不是大家想的這樣的,這個所謂的“卦序”——八卦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很有很深的道理的。歷史上重要的卦序排列基本都來源于“象數派”與“義理派”的哲學分歧。

    卦序是《周易》的“密碼本”,不同排序揭示了古人理解宇宙的多元維度:“先天八卦序”是來源于邵雍(伏羲說)的二進制對稱(乾1坤8)是自然哲學的數學表達。“后天八卦序”來源于《說卦傳》(文王說)以“震”東為始,“艮”東北為終,方位應用環境心理學、歷法、推演等,是時空應用的實用指南。

    “帛書卦序”來源于馬王堆漢墓帛書,按八宮分組,乾艮坎震居前,是漢初推演體系(已經失傳)?!熬┓堪藢m卦序”(純粹為推演服務)來源于漢代京房按八純卦變爻分宮,是納甲的核心框架?!啊吨芤住吠ㄐ斜拘颉笔侨藗惿鐣碾[喻模型,《周易》通行本是經過儒家改造后的版本哈,不是最初的易經,比如我就很不贊同其對坤的解釋以及尊卑觀念。

    理解卦序差異,方能穿透符號表象,觸及《易》學“觀象系辭”的本質。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卦序正是圣人立象以盡意的終極載體。欲究天人之際,必明其序。

    經卦與八宮卦、本宮卦

    剛才說的是經卦(三爻卦、三畫卦),那么繼續來說“別卦”,“別卦”就是“六爻卦”或者說“六畫卦”。六爻卦、別卦是怎么來的呢,很簡單它就是經卦互相疊在一起。比如經卦中有乾卦和坤卦,如果把乾卦放在下面,把坤卦疊在乾卦的上面,乾卦和坤卦分別都有三卦、都有三爻,那么它們疊在一起就疊出來一個六爻別卦。八個經卦兩兩都可以互相疊在一起,所以最后8*8=64,得出來64卦(重卦),這就叫做八卦相錯而六十有四。

    六十四卦

    之所以產生六十四卦,是為了解釋和探索更復雜的象,更深層次的“易”之道,也就是“氣”變化之道,也為了讓八卦這個模型更牛掰。八卦經過兩兩組合衍變,而有了六十四卦,并且與干支五行深度結合。因為模型變得更復雜,其中的知識也比較復雜,比如“卦變”與節氣的關系,具體如何“納甲”“納支”等,只說一個方向都夠我們研究很久。這里只需要先理解八卦就行了。后面會單獨闡釋六十四卦等。這里先附上六十四卦。

    八卦與天干地支的結合也讓八卦的模型進一步完善。

    商周至戰國時期,八卦與天干地支還是獨立并行。商周《周易》八卦用于推演,干支用于紀時,二者尚未交叉。 是在《說卦傳》將八卦與八方匹配(坎北、離南等),但未關聯地支方位。

    五行入八卦

    上次說五行和干支的時候,我們提到京房創立“納甲說”,其將干支、五行納入八卦系統。八卦配天干: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等。 八卦配地支跟月份的劃分與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十二消息卦指的是用來表示一年四季中陰陽消長的卦象。六爻分配地支(如乾卦初爻配子,上爻配戌),下次有機會再說。

    孟喜在“卦氣說”中用六十四卦配一年365日,以干支標記節氣,如冬至配復卦,是因為冬至到了最冷的時候,物極必反,一陽來復所以稱為復卦。

    到了東漢,道教與術數進一步發展,魏伯陽以納甲說解釋煉丹火候,干支八卦成為道教修煉模型。

    而鄭玄“爻辰說”,將十二地支對應八卦各爻(如乾卦六爻配子寅辰午申戌),強化時空統一。

    唐代的時候環境心理學羅盤定型將八卦(后天方位)、地支(十二方位)、天干(八干)整合為“二十四山”,用于定位。

    宋明時期奇門遁甲成熟, 以干支為時序坐標,八卦為空間框架,構建動態推演模型(如“三奇六儀”配干支)。八卦經過天干地支的完善,構建了時空模型以推演規律(符號層面)。

    八卦與干支

    唐宋后,五行與八卦干支在環境心理學、生命規律、丹道中交匯,如環境心理學用羅盤(含八卦、干支)定向,再據五行生克判斷吉兇。 四柱用干支Five,再結合卦象(如“終身卦”)輔助預測。

    八卦被應用于武術,運用八卦的方位、變化原理產生了八卦掌等。中醫也用八卦的理論輔助解釋生理病理,如《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針灸的子午流注等理論與之相關。

    八卦是理解變化之道(“易”)、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等哲理的重要工具(模型)

    八卦——抽象符號中的大千世界

    八卦是中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最精煉的宇宙模型之一。

    它超越了文字,用極簡的符號承載了無限的可能性和深刻的哲理。

    理解先天八卦是進入中國哲學的關鍵步驟,而后天八卦則是進入《易經》和更深層術數世界的大門。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去其形式,得其本質與智慧,以便于更好的生活!

    碼字不易,覺得有用點個贊再走

    不定期更新,點點關注不迷路:鴨脖路子野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人生六個階段的主題與應用——《易經》六爻的時位思想
    下一篇: 心理學發現,一個家往上走的關鍵:人人不委屈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