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里說“神通”
濟南神通寺坐落于柳埠鎮,地處琨瑞山之陽的金輿谷,東側有青龍山,西側有白虎山,是一個山水相依,藏風閉氣的風水寶地。
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舊稱朗公寺,是齊魯最早的寺院,有“山東第一寺”之稱。一代高僧竺僧朗在此開山建寺,六帝爭請,聲名遠揚,神通寺的規模一度發展到“上下諸院十有余所,長廊延袤千有余間?!?/p>
隋朝時,文帝楊堅“通征屢感”,將朗公寺賜名為“神通寺”,其后,又賜舍利,建四門塔供奉。四門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佛塔。
朗公又在岱岳西北麓方山建造了靈巖寺,成為“海內四大名剎”之一。
神通寺的國家級文物不僅有“柳埠三塔”——四門塔、龍虎塔、九頂塔,還有千佛崖造像,還有全國第六大塔林。

21世紀復建神通寺
1、 朗公建寺 六帝爭請
東晉永和七年(351),即十六國之一的前秦皇始元年,竺僧朗從長安來到濟南,“尤明氣緯”的朗公相中金輿谷,在此建寺。當時,“其處乏水,(朗公)禪定之次,聞地下有水聲,俾穿掘,果獲甘泉,迄今以為神異井焉?!?/p>

神異井
金輿谷相傳有虎狼出沒,但神奇的是,自從朗公來了之后,猛虎歸伏。塔林的墓塔上也有朗公馴虎的雕刻,佐證了開山鼻祖的神通。
前秦首領苻堅對佛教有濃厚的興趣,當他聽聞朗公傳道有方,欽仰其徳,派遣使者攜書信和禮物前往慰問。苻堅稱贊朗公“養存生死,澄神寂妙”,希望他出山,朗公則稱“棲心山嶺”婉言謝絕。
淝水之戰之后,前秦國運急轉直下,東晉趁機收復了河南、山東、陜西的部分地區。東晉孝武帝司馬曜派人給朗公送了禮物和信。他說朗公“懸稟妙算”,朗公回“棲息塵表,幕靜山林”,對王室的邀請婉言謝絕。
后燕建興四年(389),開國國君慕容垂寫信給朗公垂詢國事,稱他“至人通靈”,朗公回“忝服道味,習教山林”,婉言拒絕。
后秦國王姚興派遣使者帶禮物和書信慰問朗公。信中希望他“憑靈伏威”,等他的軍隊平定天下,當面請教。
北魏拓跋珪仰慕朗公大名,派使者送信,說他“神算遐長”,“冀助威謀,克寧荒服?!?/p>
南燕慕容徳關于何處建都猶豫不決,派人問詢朗公,朗公回復他選擇青州,“宜先定舊魯,巡撫瑯琊,待秋風戒節,然后北轉臨齊,天之道也”公元400年,慕容徳正式稱帝,感激朗公“神祗蓋護”,他不僅派使者送絹百匹,賜封朗公為東齊王,還將治下兩縣的賦稅、民力歸朗公寺調用。朗公謝絕了“東齊王”稱號,接納了兩縣賦稅的饋贈。
2、 廣興佛事 賜名神通寺
在南燕國時代,朗公以兩縣租稅之財,廣興佛事,朗公寺成為齊魯一帶的佛教中心。在朗公精舍中,有七國贈送的金銅佛像。
朗公經常去泰山北麓的方山講經說法,“猛獸降服,頑石點頭,人以告朗,朗曰,此山靈也。朗公于此建精舍十數區,開創了靈巖道場。靈巖寺千佛殿內如今還有朗公塑像。

靈巖寺內的朗公泥塑像
到隋朝楊堅登基之后,曾經多次尋找母親的族親,一直未果。傳說他在夢中遇到佛祖點化,稱其母親族親在濟南郡,派人尋訪果然找到了。楊堅堅信此緣來自佛,在開皇三年(583),將濟南郡的朗公寺改為“神通寺”,以應神靈夢感之緣。
594年,隋文帝楊堅敕令自己的孫子河南王楊昭為神通寺檀越,興工恢復,擴建寺院,在皇家的直接支持下,神通寺又有了相當的規模。
楊堅在仁壽年間曾經數次詔令全國各地建造佛塔并分送舍利,史稱“仁壽置塔”。仁壽二年(602),神通寺得到了御賜舍利。1971年,神通寺在維修四門塔時,在塔柱中發現了舍利銅函、石函和放置舍利的琉璃瓶,比法門寺舍利的發現早16年。

四門塔
到唐代,神通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僧眾有上千名。神通寺千佛崖上的二百多尊摩崖造像,主要是唐代的杰作。在此造像者,有皇親國戚如公主、駙馬、皇子,還有貴族、僧侶和平民百姓。
唐代的神通寺僧人善遇法師、軌范師慧智禪師培養出了我國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四大譯經家之一且被大唐四朝皇帝奉為國師的義凈法師。
金兵入侵,神通寺遭到損毀,元代的神通寺可能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的。元代,神通寺的法屬下院有三十處,除附近的涌泉庵、九塔觀音寺以外,北到河北、南到鄒縣、滕州都有其下院,包括孟子的亞圣廟。

神通寺遺址

遺址

遺址
2013年,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神通寺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在遺址核心區域發現房址15座,墻體三條、道路一條。推測為大雄寶殿的房址。歷史上的神通寺基本遵循了中軸對稱的布局設計,共發現六座建筑,可推測分別為 :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或羅漢殿)、方丈、法堂。山門殿西側可能為鼓臺,大雄寶殿東南處可能為伽藍殿,西南為祖師殿。
進入21世紀,神通寺重建,占地面積15畝,建筑面積九千平米,全為仿唐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