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怕門前墳,就怕門對門”,是什么意思?門對門有啥不好?
171 2025-09-15
轉自 伊一伊 古建漫談
中國道觀承載著道教千年文化精髓,既是宗教信仰的載體,也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與哲學思想的結晶。從唐代始建的北京白云觀(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曾為北方道教中心),到西周發源的陜西樓觀臺(道教樓觀鼻祖,老子講經地),再到元代壁畫藝術的巔峰之作山西永樂宮(現存最大元代道觀,以《朝元圖》聞名),這些道觀分布于終南山、武當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融合了自然景觀與人文信仰。它們或為全真派祖庭(如重陽宮、長春觀),或為正一派圣地(如龍虎山正一觀),其建筑布局多遵循五行八卦,雕梁畫棟間暗藏玄機,壁畫碑刻中凝固著道教宇宙觀與歷史記憶。道觀的存在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活態博物館。
本文就綜合考慮中國現存道觀的歷史地位、道教流派、文化價值等多方面因素,和大家分享中國十大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道觀。
北京白云觀(全真派祖庭)
地位: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叢林”之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等全國性道教機構曾設于此,是北方道教中心。
北京白云觀山門
歷史淵源:始建于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原名“天長觀”;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建,賜名“十方大天長觀”;元初丘長春真人(丘處機)主領整修,成吉思汗諭旨改稱“長春宮”;明初易名“白云觀”。
道觀特征:坐北朝南,分中、東、西三路,以中路為主。中路依次為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東路有南極殿、真武殿等;西路有祠堂、元君殿等。建筑融合南北風格,殿宇宏麗,景色幽雅,藏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元趙孟頫《松雪道德經》石刻)。
北京白云觀平面布局
老律堂
四御殿
靈官殿
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正一派祖庭)
地位:道教正一派(龍虎宗)祖庭,張天師(張道陵后裔)世襲居住地與祀神場所,被稱為“相國仙府”“天下道庭”;是研究道教正一派歷史與文化的核心場所。
江西龍虎觀嗣漢天師府的山門,網絡圖片
江西龍虎觀嗣漢天師府的整體風水格局
歷史淵源:始建于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為紀念張天師張繼先奉敕修葺;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風格(康熙年間大部分毀壞后重建)。
道觀特征: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布局呈“八卦形”(道教獨有風格),融合王府與園林特色。主要建筑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玉皇殿、三省堂、萬法宗壇(正一派共同宗壇)、大堂、家廟等,藏有大量道教文物與古籍。
江西龍虎觀嗣漢天師府的航拍圖,網絡圖片
江西龍虎觀嗣漢天師府的玉皇殿
湖北武當山紫霄宮(武當山道教核心宮觀)
地位: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核心宮殿之一,明永樂年間被封為“紫霄福地”,是武當山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廟觀建筑群之一。
武當山紫霄宮的金水河實景,網絡圖片
武當山紫霄宮的整體風水格局
歷史淵源: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名“元圣紫霄宮”;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擴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修,賜額“太玄紫霄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擴建至806間。
道觀特征:坐西北朝東南,依山勢而建,采用“欲揚先抑、先疏后密”的布局手法。中軸線上依次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兩側為配房與道人居所。主體建筑紫霄殿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用材嚴謹;殿內供奉真武大帝(明代泥塑彩繪貼金像,高4.8米),是武當山最具代表性的木構建筑。
武當山紫霄宮航拍圖,網絡圖片
武當山紫霄宮的主殿——紫霄殿,網絡圖片
四川青羊宮(川西第一道觀)
地位:道教川西重要宮觀,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傳為老子傳道之地,唐僖宗曾避黃巢之亂于此,改為行宮,文化底蘊深厚。
青羊宮山門,網絡圖片
青羊宮坐落在成都平原腹地,北依十二橋路形成“靠山”,象征穩固根基;南臨錦江與南河交匯,水脈蜿蜒如玉帶環腰,暗合“得水為上”的風水要義
歷史淵源:始建于周朝(傳說),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重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后規模最大)。
道觀特征: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等。其中八卦亭為標志性建筑,為八角重檐攢尖頂,造型獨特,亭內供奉老子騎青牛像;三清殿為單檐歇山頂,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藏有《道德經》石刻、銅羊等文物。
青羊宮八卦亭
青羊宮三清殿及殿前青銅羊
陜西樓觀臺(道教發源地之一)
地位: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被稱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天下第一福地”;傳為老子說經之處,是道教樓觀派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陜西樓觀臺一覽,網絡圖片
歷史淵源:始建于西周(傳說),現存建筑多為明清風格(唐代為鼎盛時期,后毀于宋末,明清重建)。
道觀特征:位于秦嶺北麓中部(西安市周至縣),以“說經臺”為核心,周圍有眾多宮觀(如宗圣宮、會靈觀等)。說經臺為樓觀臺的核心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有“說經臺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之稱,是老子講經傳道的地方。
陜西樓觀臺航拍
老子說經臺
江蘇茅山九霄萬福宮(上清派祖庭)
地位:道教上清派祖庭,傳為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得道飛升之地,被稱為“上清宗壇”;是上清派的核心活動場所,對道教上清派的發展影響深遠。
江蘇茅山九霄萬福宮入口,網絡圖片
歷史淵源:始建于西漢(傳說),現存建筑多為明清重建(元符二年,1100年敕建賜額“圣祜觀”,后改名“九霄萬福宮”)。
道觀特征:坐落在茅山主峰之巔(句容市茅山鎮),依山借勢,層層往上,雄偉壯觀。主要建筑有靈官殿、藏經樓、御書閣、玉像閣、太元寶殿等,其中太元寶殿為宮內最高層,供奉三茅真君像,是上清派信徒的朝拜中心。
江蘇茅山九霄萬福宮航拍,網絡圖片
江蘇茅山九霄萬福宮地圖區位,網絡圖片
山東嶗山太清宮(全真龍門派祖庭)
地位: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丘處機曾在此修煉),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被譽為“嶗山第一叢林”,兼具自然美景與宗教文化雙重特色。
山東嶗山太清宮山門,網絡圖片
歷史淵源:始建于宋代(北宋初年,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筑茅庵一所,后稱“三官廟”;唐天佑元年,李哲玄擴建為“三皇庵”,后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曾在此弘闡全真道,成為全真龍門派祖庭。
道觀特征:坐落在嶗山老君峰下(青島市嶗山區),依山傍海,風光秀美。主要建筑有三官殿、三清殿、混元殿、邱祖殿等,其中三官殿為宮內最早建筑(宋代風格),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清殿為單檐歇山頂,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山東嶗山太清宮三清殿,網絡圖片
山東嶗山太清宮三官殿,網絡圖片
廣東圓玄道觀(嶺南重要道觀)
地位: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之一,按風水布局,建筑氣勢雄偉,做工精細;以“古天壇形式的三清大殿”為中心,是嶺南道教文化的代表。
廣東圓玄道觀,網絡圖片
歷史淵源: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由香港圓玄學院捐資興建。
道觀特征: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迎賓大道西38號),以“三清大殿”為核心,尚建有純陽殿、凌霄殿、元辰寶殿、觀音殿等。三清殿為八角三重檐攢尖頂,圓形大廳,頂高近30米,天花繪太極圖,寓“道法自然”之意;建筑融合嶺南傳統風格與現代工藝,是嶺南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
廣東圓玄道觀三清殿,網絡圖片
廣東圓玄道觀觀音殿,網絡圖片
河南開封延慶觀(元代建筑代表)
地位:元代道教建筑的代表之一,曾是開封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開封延慶觀航拍圖,網絡圖片
歷史淵源: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原名“重陽觀”,是為紀念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王喆)在此傳教并羽化而建;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慶觀”。
道觀特征:坐落在開封市包公湖東北部(觀前街53號),主要建筑有玉皇閣、山門、配殿等。其中玉皇閣為三層磚石結構,高約16米,仿木結構,閣頂采用蒙古包式盔頂造型(構思巧妙,造型奇特),頂層八角亭內供奉玉皇大帝像;建筑風格融合元代特色與中原傳統,是研究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
河南開封延慶觀玉皇閣,網絡圖片
山西永樂宮(元代道教藝術瑰寶)
地位:元代道教宮觀,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宮觀,其壁畫(如《朝元圖》)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巔峰之作。
歷史淵源:始建于元太宗二年(1230年),原名“大純陽萬壽宮”,是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大規模擴建,現存建筑為元代遺存。
道觀特征:坐落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龍泉村),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文瀛湖、遇仙橋、宮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其中無極殿(三清殿)為宮內主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保存有巨幅壁畫《朝元圖》(描繪道教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場景),面積達403.34平方米,人物眾多,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是中國古代壁畫的經典之作。
永樂宮三大殿航拍圖,網絡圖片
永樂宮無極殿,網絡圖片
永樂宮純陽殿,網絡圖片
永樂宮壁畫,網絡圖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