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墻圈起來就是宅基地?院子算不算數?一文說清農村宅基地范圍?
162 2025-09-17
你最近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覺:
明明沒干什么體力活,身體卻總是疲憊不堪;
喝再多咖啡也提不起精神,該困還得困;
整個人易燃易爆炸,一點點不順心就會持續一整天;無法集中注意力,健忘、拖延已是日常;
不想做決定,不想社交,反正任何復雜的事情的都不想做;
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已經想不起上一次真正開心是什么時候了......
如果你也有以上這幾種感覺,那么請注意了,你很可能正處于一種低精力(Low energy)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像是被限制在了低電量模式,幾乎只能維持正常的運轉,很難真正投入工作或享受生活的樂趣。
什么是低精力狀態?為什么會陷入這種狀態?怎樣才能走出這種低精力狀態呢?
從心理學看低精力
從心理學來說,所謂“低精力”并不是一個嚴格的臨床診斷,它的表現更像是一種叫做倦?。˙urnout)的心理綜合征,即一種身體和心理上的能量耗竭狀態。最早,倦怠一般用來描述那些在高壓工作環境中精疲力竭的職業人群,但是近些年來,心理學家發現,倦怠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工作職業領域。
心理學家馬斯拉赫和萊特(Maslach & Leiter)指出,倦怠并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一種長期處于工作或人際壓力環境中而發展出來的慢性綜合癥,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維度的癥狀:
情緒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最核心的倦怠癥狀,指的是長期情緒與心理能量的過度透支,讓人產生一種“被掏空”的感覺,注意力和記憶力等認知能力也隨之下降,即使休息也難以恢復過來。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個體對工作或人際關系產生冷漠、疏離甚至敵意的態度,例如對很多事情感到無所謂,不想要卷入任何社交互動中。
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個體對自己產生否定和懷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缺乏價值感與成就感。
研究表明,在高度倦怠者中,有 90% 的人患有軀體或心理疾病,最常見的為肌肉骨骼疼痛和抑郁癥,其他常見的伴隨癥狀還包括頭痛、腸胃不適、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焦慮癥和情緒障礙等。
所以,建議大家千萬不要輕視這種低精力狀態,短期來說可能只是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受到了影響,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會發展成倦怠綜合癥,并且可能會患上多種慢性的身心疾病。
低精力形成的真相
很多深受低精力狀態困擾的人都會發現,自己好像再怎么睡覺休息,也還是會覺得身心俱疲。這是因為低精力并非單純的體力透支,而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Baumeister)認為,個體的自我控制、決策和情緒調節等主動行為,都需要消耗同一種有限的內在心理資源,類似于心理能量,叫做自我(Ego)。
鮑邁斯特為此設計了四個實驗,分別讓被試抵抗食物的誘惑、做出選擇、抑制情緒和完成復雜規則的任務,然后再完成一個解題任務。結果發現,相對于對照組被試(即不需要抑制自己或只需要被動接受任務)來說,需要做出主動行為的被試在這些任務上的堅持時間更短,而且在后續的解題任務中表現也更差。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自我是一種會被用完的有限心理資源,每一次付出主動努力,就會消耗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資源,之后我們就會暫時進入不愿意付出主動努力的狀態,而且認知能力也會有所下降,直到自我控制資源再次恢復到正常水平。
這其實就是現代人常常陷入低精力的根本原因,很多感到低精力的人,往往處在高強度的自我消耗中,但卻缺乏有效的恢復方式,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精力持續低下的狀態。
常見的自我消耗因素包括:
· 信息過載: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會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例如查看和回復工作消息,一天開好幾個會,處理工作中的需求,下班回家后還不停刷短視頻等,這些信息已經遠遠超出了大腦的自然處理能力,而且一天下來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間,導致認知疲勞的出現。
· 社交互動:人際交往會持續地消耗能量,因為我們需要不斷地維持形象、調節情緒和處理沖突,尤其是應對那些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卻不得不維系的關系,常常會引發強烈的焦慮,讓人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
· 缺乏目標感:很多低精力的人會感到自己雖然每天都很忙,但卻不知道在忙什么,這其實就是缺乏目標感的一種表現,會讓我們失去做事情的動力,不愿意面對任何困難,同時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的感覺。
· 身體亞健康:現代人常見的營養失衡、久坐缺氧、缺乏運動和內分泌紊亂等問題,會直接導致體能和精神狀態的下降,即使一整天沒干什么事情,也還是會感到很累。
· 睡眠問題:睡眠是恢復自我能量的關鍵環節,而現代人普遍存在熬夜、入睡困難、睡眠時間不足和缺乏深度睡眠等問題,研究發現,缺乏睡眠會導致記憶能力下降 40%,而且會傾向于保留負面記憶,提升抑郁風險。
4 個維度擺脫低精力
心理學家吉姆·洛爾與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不需要一直保持高能狀態,而是需要有節奏地投入和恢復?!彼麄冋J為,人的精力是一種像體力一樣可以訓練、消耗和恢復的資源,我們要做的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高精力人士,而是要從體力、情緒、思維和精神這四個維度,有意識地進行科學的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擺脫低精力狀態,讓自己重新充滿活力和掌控感。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本書里具體提出了哪些精力管理的方法。
1管理體力能量
體力能量是所有精力的基礎,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身體狀態入手,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 3 種方法:
· 間歇式恢復:每工作 90~120 分鐘后,需要主動休息 5~15 分鐘。休息的時候盡量遠離電子屏幕,不要繼續坐著或躺著,可以站起來跟別人閑聊一會兒,或者去室外走一圈,看看風景。
· 充足且規律的睡眠:盡量保持定時睡覺和起床,每天睡足 7~9 個小時。如果有午睡的習慣,要將時間控制在 20~30 分鐘,能夠快速重啟身體和大腦,提升下午的專注力。
· 定期鍛煉:低精力的人大多有久坐不動的習慣,導致身體狀態很差,而定期運動就是一種有效的恢復手段,建議每周運動 3~5 天,每次運動 30 分鐘左右。
2管理情緒能量
當我們感到情緒比較消極時,不要習慣性地壓抑在內心,而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將它宣泄出來,才能釋放我們的活力。情緒命名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研究發現,用言語將情緒表達出來,能夠很好地平復消極情緒。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將情緒念出來:“我注意到,我現在有一種沮喪的情緒?!苯ㄗh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找個沒人的地方多念幾遍,很快就能排解掉這些消極的情緒。
另外,消極情緒是可以被積極情緒所抵消的,這叫做積極情緒的抵消效應(Undoing effect),所以,我們在感到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封閉起來,而是走出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輕松愉快的事情,例如去公園走 15 分鐘,跟聊得來的朋友說說話,聽一段舒緩的音樂,整理房間等。
3管理思維能量
研究發現,人們的生物鐘類型(Chronotype)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包括晨型(6:00-12:00)、晚型(16:00-22:00)和中間型(9:00-17:00),代表著個體的認知表現在哪個時間段處于最高峰。因此,我們可以有意地觀察并記下自己狀態最好的時間段,并將最重要、最困難的任務安排在這段時間來完成,在其他的時間段來完成比較輕松和碎片化的任務,做到松弛有度。
此外,低精力人群也需要盡量減少每天不必要的信息輸入,比如少刷兩三個小時的手機,改為安排一些放空休息的活動等,為自己提供一個注意力恢復的機會。
4管理精神能量
《精力管理》里面認為,精神層面的能量來自積極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這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強大和持久的精力源。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來尋找深層的目標和價值觀取向:
· 如果現在就是人生的盡頭,你學到的最重要的 3 件事是什么?為什么它們如此重要?
· 想想你最敬重的一個人,描述 Ta 身上最讓你欽佩的 3 種品質。
· 你能做到的理想自我是什么樣的?這與現在的我有何區別?
當然,我們并不一定只能從當前從事的工作來找到目標感,還可以為自己設定一些興趣愛好類的目標,也能激活自己的內在動力,例如做一個有設計感的手工作品,通過上課學會一門技能,參與志愿服務來幫助有困難的群體等。
結語
如果你曾經或正在經歷這種低精力的狀態,請先別繼續勉強自己,也不要覺得自己太懶,你只是太久沒有關注和照顧自己了。
從低精力狀態恢復過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學會如何慢下來,有節奏地投入和恢復精力,才能重新找回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