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江海明珠,靈秀南通!吃喝玩樂在南通,究竟多愜意?
135 2025-09-18
《易經》的卦名與卦序是其符號系統中極具文化內涵的核心要素。卦名是對卦象核心意義的凝練概括,卦序則是六十四卦的排列邏輯,二者共同構建了《易經》對宇宙、人生的認知框架。
一、卦名:卦象核心意義的凝練
卦名是古人對卦象本質的高度概括,既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也融入了對社會、人事的抽象思考,具有“一字寓萬理”的象征性。六十四卦名的來源可歸納為三類:
——自然現象類:直接取自天地萬物之象
這類卦名多與自然景觀、氣象相關,反映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直觀認知:
乾(?):像天,象征剛健運行(“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坤(?):像地,象征柔順承載(“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震(?):像雷,象征震動發動(“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巽(?):像風,象征順入滲透(“隨風入物,無孔不入”);
坎(?):像水,象征險陷流動(“水洊至,習坎”);
離(?):像火,象征附麗光明(“明兩作,離”);
艮(?):像山,象征靜止止欲(“艮其背,不獲其身”);
兌(?):像澤,象征喜悅交流(“麗澤兌,君子以朋友相處”)。
——社會人事類:隱喻人類活動與倫理關系
這類卦名聚焦社會場景與人際互動,體現《易經》對“修德”“治世”的關注:
屯卦:象征初創艱難(“屯者,物之始生也”);
蒙卦:象征蒙昧待啟(“蒙以養正,圣功也”);
訟卦:象征爭訟糾紛(“訟,爭也”);
師卦:象征軍隊組織(“師,眾也;貞,正也”);
家人卦:象征家庭倫理(“家人,女正位乎內”);
睽卦:象征意見相悖(“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萃卦:象征聚集團結(“萃,聚也”);
升卦:象征上升發展(“升,元亨”)。
——抽象狀態類:概括事物的矛盾與轉化
這類卦名超越具體物象,指向事物的本質狀態或辯證關系:
泰卦:象征通泰和諧(“天地交,泰”);
否卦:象征閉塞隔絕(“天地不交,否”);
既濟卦:象征完成圓滿(“既濟,亨小,利貞”);
未濟卦:象征未完成待續(“未濟,亨,小狐汔濟”);
謙卦:象征謙遜有德(“謙,亨,君子有終”);
豫卦:象征和樂愉悅(“豫,利建侯行師”);
革卦:象征變革更新(“革,己日乃孚”);
鼎卦:象征革新立制(“鼎,元吉,亨”)。
卦名是《易經》“立象盡意”的典型體現,每個名稱都濃縮了卦象的核心意義,既是自然規律的符號,也是社會倫理的隱喻。
二、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邏輯
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卦序)并非隨意編排,而是蘊含古人對宇宙生成、事物發展的系統性認知?!吨芤住吠ㄐ斜荆ń癖荆┑呢孕蛞浴缎蜇詡鳌返慕忉尀楹诵?,其邏輯可概括為“天地定位→萬物生成→人事演化”的三重遞進。
——開始兩卦:天地定位(乾、坤)
《易傳·說卦傳》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通行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坤(?),象征“天地”作為宇宙生成的本源——“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序卦傳》)。乾為天(剛健創始),坤為地(柔順承載),二者“相交”而生萬物,奠定卦序的邏輯起點。
——接下來三十卦:萬物生成與自然演化
從第三卦“屯”(??)到第三十二卦“恒”(??),卦序圍繞“萬物從初創到穩定”的過程展開,體現“屯(始)→蒙(育)→需(養)→訟(爭)→師(治)→比(和)→小畜(聚)→履(行)→泰(通)→否(塞)……”的鏈條:
屯卦:天地交而萬物始生,但初創艱難(“屯者,難也”);
蒙卦:萬物蒙昧,需啟蒙教化(“蒙以養正”);
需卦:需待資源,象征生存需求(“云上于天,需”);
訟卦:需求沖突引發爭訟,需以“止訟”為智(“訟,不親也”);
師卦:爭訟需以武力平息,象征組織與紀律(“師,眾也”);
比卦:武力之后需親和團結(“比,輔也”);
小畜卦:團結后積累小成(“小畜,寡也”);
履卦:積累后需踐行規范(“履者,禮也”);
泰卦:規范與行動協調,天地交而通泰(“天地交,泰”);
否卦:通泰之后若失衡則閉塞(“天地不交,否”)。
此類卦序以“自然生成”為線索,反映古人對“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辯證認知。
——最后三十二卦:人事演化與社會倫理
從第三十三卦“遁”(??)到第六十四卦“未濟”(??),卦序轉向人類社會的復雜關系與道德實踐,體現“家→國→天下”的倫理擴展:
遁卦:事物盛極需退避(“遁,退也”);
大壯卦:退避后積勢壯大(“雷在天上,大壯”);
晉卦:壯大后需進取晉升(“晉,進也”);
明夷卦:進取可能遭遇挫折(“明入地中,明夷”);
家人卦: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睽卦:家庭之外需包容差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蹇卦:差異導致阻礙,需“反身修德”(“蹇,難也”);
解卦:化解阻礙后需寬和(“雷雨作,解”);
損卦:寬和需節制損益(“損,有孚”);
益卦:損己益人以增益(“益,利有攸往”);
夬卦:增益至極需決斷(“澤上于天,夬”);
姤卦:決斷后遇偶然相遇(“天下有風,姤”);
萃卦:相遇后聚集合力(“澤上于地,萃”);
升卦:聚集后上升發展(“地中生木,升”);
困卦:上升可能陷入困境(“澤無水,困”);
井卦:困境需堅守根本(“水風井,改邑不改井”);
革卦:根本動搖需變革(“澤中有火,革”);
鼎卦:變革后立新規(“木上有火,鼎”);
震卦:新規需警懼戒懼(“洊雷,震”);
艮卦:警懼后需止欲(“兼山,艮”);
漸卦:止欲后循序漸進(“山上有木,漸”);
歸妹卦:漸進需遵循禮儀(“澤上有雷,歸妹”);
豐卦:漸進至盛大(“雷電皆至,豐”);
旅卦:盛大后需謙遜(“山上有火,旅”);
巽卦:謙遜后順入人心(“隨風,巽”);
兌卦:順入后和樂交流(“麗澤,兌”);
渙卦:和樂需凝聚人心(“風水渙”);
節卦:凝聚需節制適度(“水澤節”);
中孚卦:節制需誠信為本(“風澤中孚”);
小過卦:誠信需避免小錯(“山上有雷,小過”);
既濟卦:小過修正后完成(“水火既濟”);
未濟卦:完成是新的起點(“火水未濟”)。
以上這段卦序以“人事倫理”為核心,體現《易經》對社會關系、道德實踐的深刻洞察,最終落腳于“未濟卦”,強調“變易不息”的宇宙本質。
三、卦序的文化意義:從“自然生成”到“人文秩序”
《易經》的卦序不僅是符號的排列,更是古人對“宇宙—社會—人生”關系的系統思考:
自然生成論:前兩卦“乾、坤”為天地本源,中間卦象模擬萬物從初創到穩定的自然過程;
倫理秩序論:后卦象延伸至人類社會,強調“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倫理路徑;
變易不息觀:以“未濟卦”收尾,打破“圓滿終結”的思維定式,揭示“變化是永恒”的真理。
結語:卦名與卦序是《易經》的“認知地圖”
卦名是卦象的“標簽”,濃縮了核心意義;卦序是卦象的“路線圖”,揭示了邏輯關聯。二者共同構成《易經》理解世界的框架——從自然規律到社會倫理,從具體情境到抽象哲理,為后人提供了“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的思維工具。正如《系辭傳》所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卦名與卦序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對“變”與“常”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