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古人眼里的“風水寶地”是什么樣?為了選到理想葬所古人能有多努力?

    147小編 153 2025-09-17

    本 文 約 4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1月26日,秦始皇陵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秦始皇陵1號陪葬墓。相信這個消息大家都已經關注到了。本次發掘的1號墓,總面積約1900平方米!除此以外,1號墓還出土了大量銅器、玉器、鐵器等精美的隨葬品。光是隨葬的車馬就有五組,真可謂壕無人性!

    秦始皇帝陵1號陪葬墓取得重大考古成果。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那么古人為什么對身后之事如此重視?以至于要隨葬這么多東西呢?

    這就不得不談到我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傳統了,在這種觀念里,死亡并非終結,而可以說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豐富的隨葬品就是在另一個世界的“物資”。而與隨葬品同樣重要的就是把這個“家”安在何處。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選葬所的。而選址中經常提到的“風水”又是怎么判斷好不好的呢?

    古老而神秘的學問

    要想選一個好葬所就離不開風水學。風水又稱堪輿、相地、相宅,是一門古老而神秘的學問,主要用于擇址,目的是澤及后代,保佑子孫(注:實際上能否達到,則是另一回事了)。

    清宣統二年存古壘重印刻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來源/洪洞縣博物館

    風水源于先秦,早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擇地的記載?!渡袝ふ僬a》的小敘中(和大敘對應,尚書有大敘和小敘,大敘是全書的敘,小敘是每篇的簡單介紹)就說“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即周成王營建洛邑,請召公來“相宅”。相的本義就是察看,仔細看,宅則是居所,這兩個意思,在今天也常常能用到。當然,這一時期的“相宅”,還較少與陰陽五行相結合,主要是考察實際的地質地貌,并不能與后面的風水學劃等號。不過此時已經形成了好的葬所會澤及子孫的“葬死蔭生”觀念,因此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風水學的萌芽期。

    到了漢代,西漢的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整合進他的新儒學內,漢武帝“罷黜百家”,儒學正式被確立為官學,其中的神秘學因素,也隨著儒學的興盛而興盛。到了東漢,開始有了相墓的相關記載,如《后漢書·袁安傳》:

    “初,安父沒,母使安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問安何之,安為言其故,生乃指一處,云‘葬此地,當世為上公’。須臾不見,安異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span>

    相宅術從選擇人們的居所,發展到選擇人死后的葬所?;钊酥∷鶠殛栒?,死者之住所則為陰宅。就這樣,相宅、相墓這些概念就逐漸合流。

    清人繪董仲舒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風水的繁榮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風水學著作及風水專家。其中以西晉的郭璞影響最大。郭璞也被稱為風水學的祖師。宋代,風水的概念最終形成,《葬書》中曰: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span>

    也就是說,風水實際上就是聚氣。而氣則能“發而生乎萬物”。因此《葬書》的第一句話就是“葬者,乘其生氣也”。

    南京玄武湖郭璞紀念館。攝影/夢未止夢DreamCont,來源/圖蟲創意

    古人眼里的“寶地”是什么樣?

    說過了風水的來龍去脈,下邊就要步入正題,談一談什么是好風水了。關于“風水寶地”,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標準,很難面面俱到,因此我們主要根據《葬書》來談古人眼中“風水寶地”的標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葬死蔭生”,所謂葬死蔭生就是希望通過埋葬死者來蔭庇后代。實際上,這也是風水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對死者葬所的選擇根本上還是為了生人?!对釙分姓J為,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子女與父母同氣連枝,即父母是干,子女是枝葉。如果父母的葬身之處能聚氣的話,就一定會造福子孫。反過來說,不能造福子孫的地點風水就不好。邏輯完美閉環!

    其次就是“形勢”,《葬書》認為地有地脈,山有山骨,起伏縱橫,沒有定法。所謂勢就是遠處的山勢地形,形就是近處的地形山勢。遠處的勢能讓氣通過,近處的形能讓氣停止。這樣的地方就叫全氣之地,這才是好的葬所。

    還要注意“五不可”,“五不可”是說有五種山形不能做葬所。這五不可即“童、斷、石、過、獨”。童山就是沒有草木的山,斷山就是山形中斷,石就是山上全是巖石,過就是沒有氣勢,獨則是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山。

    以及“四靈地形說”,所謂“四靈”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獸。在《葬書》中用“四靈”來指代葬所四周的山,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葬書》中說:“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葬所后面的山(玄武山)的山形要低垂,前面的山(朱雀山)要聳拔,左邊的山(青龍山)要綿延婉順,右邊的山(白虎山)要馴服柔順。

    四神云氣圖壁畫。來源/河南博物院

    以上就是《葬書》中好風水的主要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好風水的要求挺高。要選一塊完全符合這些標準的天選之地,并不容易。

    到了明清兩代,人口增多,風水學又比較盛行,這時想選擇一處好的葬所更是難上加難了,好風水就是好資源,為了爭奪一塊風水寶地而爆發的古代民間沖突很多。

    如清嘉慶十六年(1811),安徽就有一起“祖墳葬盜”案。安徽人文桿,因為同鄉吳廷旺的家道興旺,認為一定是吳廷旺家祖墳的風水好,便打起了吳家祖墳的主意。于是伙同呂開心、徐牡丹兩人,一起盜掘吳氏祖墳,并把自己過世親人的骨殖葬入吳家祖墳內。為了一塊風水寶地,這些人是何等的瘋狂!不過,“好風水”并沒有給文桿等人帶來好運氣,反而帶來了災禍,文桿最后因為“盜葬”被發配充軍。一場關于風水的鬧劇,就這樣畫上句號。

    有時為尋得一處風水寶地,還要委屈祖宗改葬。明代狀元舒芬的父親曾委托風水先生給自己選墓地。風水先生選了一塊上好的風水寶地,并向舒芬的父親打包票說,只要埋在這里,四世之后,你們家肯定會出狀元。舒芬的父親聽了,不喜反憂,覺得四世太久遠自己恐怕看不到了,于是小舒芬說,要是真那么靈驗,不如把咱們家三代之前的祖先都遷葬到這里,這樣到我這恰好是四代。父親聽從了舒芬的話將祖宗改葬,舒芬后來果然高中狀元。這個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背后所反映出的古代民間對風水的狂熱追求,卻是真真切切的。

    古人如何選葬所?

    風水是選址的理論,那么實際上古人又是如果為自己選葬所的呢?大概有以下幾種方法。

    我樂意就行

    所謂“有錢難買我樂意”,只要自己滿意了,其實想葬在哪里就可以葬在哪里。大文豪蘇軾就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是歷史上很有個性的名人,在葬所的選擇上,他也同樣不拘一格。大家都知道,蘇軾一生坎坷,生在眉州,貶在黃州、惠州、儋州,最后死在常州。而他又葬在何處呢?竟然是郟州……即今河南平頂山郟縣。蘇軾的生平并未與郟州有過什么聯系,因此一代文豪最終歸葬郟州歷來眾說紛紜。但無論有何種考量,蘇軾最后就選擇了郟州。他在臨終前給弟弟的書信中說“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

    中國河南郟縣三蘇墳三蘇園三蘇雕像。攝影/張偉紅,來源/圖蟲創意

    找專家指點

    風水之術一般人很難完全掌握。因此,古代在尋找葬所的時候,往往需要找專門的葬師(又叫堪輿師、地理師,現在叫風水先生)。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在安葬自己父親時,雖然他本人不信風水,但迫于族人的壓力,還是請了葬師。司馬光的哥哥司馬旦也是一位風水反對者,司馬旦以重金賄賂葬師,讓葬師選擇他指定的場所,再用風水來闡釋“原理”。這樣才得到了族人的認可,紛紛稱贊兄弟倆的父親埋了個好地方。司馬光到了晚年談起此事時,不無得意。他說自己的哥哥今天七十九歲,自己也六十六歲,同族當官的有二十三人。自己與哥哥都不信風水,也沒有任何報應,家族這樣興旺,也不比那些按風水而葬的家族差!

    清沈發及后人星象風水考記。來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數字博物館

    最好的風水在心里

    風水學在古代大行其道,一些人對風水的概念進行反思,這些古人認為最好的風水在心里!如宋人倪思說“住場好不如肚腸好,墳地好不如心地好”。明人錢仁夫有詩云“我見富貴人家墳,往往葬時本貧賤。迨其富貴力可求,人事極時天理變。尋山本不為親謀,大半多因富貴求。肯信人間好風水,山頭不在在心頭”。通過這些詩文韻語來表達自己獨特的風水觀點。這些新理念的倡導者,仿照風水學的圖書,也編出類似“風水”的標準和要求??涨嘞壬L水論中就具體列出三十六條好風水的標準。所謂:

    “陽宅有三十六祥,居家尚理義,一也;子孫耕讀,二也;儉勤,三也;無峻宇雕墻,四也;六婆不入門,五也;無俊仆,六也;每聞紡織,七也;能睦鄰族,八也;早完官稅,九也;庭除灑掃,十也;門外多士君子,十一也;閨門嚴肅,十二也;尊師重醫,十三也;宴客有節,無長夜之飲,十四也;不延妓女至家,十五也……”

    這完全是假借風水學來宣傳宋明理學的修身了。

    帝陵選址

    說過了選葬所的一般狀況,下面談談帝陵的選擇與風水的關系。帝陵選址中涉及的因素很多,風水只是其中之一,且不同朝代關于帝陵好風水的標準也不同。

    如秦漢時期帝陵多選在高爽之地,而魏晉南北朝帝陵多修在背靠山巒,面對平川的“山沖”之地,這一時期,還有明顯的文獻記載證明風水在皇家陵寢的擇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宋崇憲太后路惠男死后,其子孝武帝劉駿下詔處理母親的喪事,其中“史官可就巖山左右,更宅吉地。明審龜筮,須選令辰,式遵舊典,以禮創制”的記載。明申龜筮就是擺明了要通過占卜的方式選擇好的葬所。這也是文獻記載當中,第一次明令用風水說選擇皇家葬地,也是官方實際上承認了風水學的地位。

    陳寅恪先生曾說過華夏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風水文化也同樣“造極于趙宋之世”。在歷代帝陵選址中,以趙宋皇室最篤信風水。宋朝皇室及其迷信所謂“五音姓利”之說,其基本理論就是把姓氏按照五音分成五類,再和五行相對應,從而得出某姓所利的陰宅方位、地勢走向。如趙在五音中屬于角音,角音所利的方向為壬丙,即南略偏東和北略偏西,所利的地勢走向為東高西底,南高北底。因此同以往任何朝代都不同,宋代帝陵選擇的地點往往是地勢略有低洼的,由神道到陵臺大都是一段下坡路。但盡管如此,“好風水”還是沒能給趙宋帶來好運氣,靖康之變絕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悲慘的事件之一。

    元代自草原入主中原,帝王死后皆歸葬起輦谷,實行一種秘葬制度,地面不留任何痕跡,暫且不提。明清時期皇帝同樣信奉風水之說,以《葬書》為代表的風水學說,在明清兩代影響很大。明太祖朱元璋看中了鐘山的風水,特意遷走了蔣山寺,在蔣山寺的遺址上修建了孝陵。明成祖為了選葬所,還特意請了風水高手廖均卿,經過多次奔走才選定天壽山作為萬年吉地。清代的雍正皇帝為了選定自己的葬所,也大費周折,最終才選擇了易縣永寧山。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風水學是帝陵選址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南京明孝陵。攝影/孤行喵_,來源/圖蟲創意

    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將風水類的圖書歸為子部數術類,在四庫館臣為數術類所寫的敘中說:

    “冀福畏禍,今古同情。趨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謬之談,彌變彌夥耳?!?/span>

    希望好運,害怕災禍,今人古人都是這樣的。想要趨利避害的念頭一萌生,這些方技術士,就尋著這個縫隙來迎合。所以荒謬的說法,就越變越多。這是講風水興起的原因與弊病。但接著四庫館臣又說

    “然眾志所趨,雖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故存其說可也?!?/span>

    可通者存其理,不可通者存其說,這也是對待風水的正確態度。風水能“葬死蔭生”這是風水學的不可通者。但風水學中也有一些可通者,畢竟,排除掉怪力亂神的因素,建筑選址無疑是要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此外,風水學中所透露出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建筑學、思想史、考古學等學科的學習中,也需要掌握一些風水知識來幫助研究。

    參考文獻:

    張舜徽《四庫提要講疏》

    何曉欣 羅雋《風水史》

    劉毅《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陵墓卷)

    劉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

    王逸之《“風水”內涵流變考釋》

    張齊明《兩漢時期喪葬風水信仰》

    張齊明《太平經所見漢代風水觀念及理論形態》

    李哲、陳瑛《風水觀念、墳山糾紛與清代法律實踐》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上一篇: “青龍轉案,家財萬貫”,青龍轉案,指什么樣的地形?
    下一篇: 青縣半截河張氏家乘序(始祖士舉 )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