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家庭風水的改造與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講幾個案例,希望能幫到大家

    147小編 101 2025-09-18

    1,

    很多朋友留言,讓我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一直不敢展開講——我怕我的思路和方法說出來了,你們實踐不好,就可能毀了一個家庭。

    孩子的教育問題,本質上與婆媳矛盾問題一樣,是一場家庭權力之爭: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資源的支配權之爭,一個是成長問題的解釋權之爭。

    但是,這個問題牽扯的家庭成員更多,處理起來更為棘手:爺爺奶奶教育孩子的價值觀,公公婆婆教育孩子的價值觀,丈夫教育孩子的價值觀,妻子教育孩子的價值觀,都會作用到孩子身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恰恰是我們那個不懂事的孩子,他們要面對的家庭關系,卻最復雜。

    我們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不管春夏與秋冬,孩子呢?

    你能讓孩子不見爺爺奶奶嗎?或者不讓爺爺奶奶見孩子嗎?

    你能讓孩子不見姥姥姥爺嗎?或者不讓姥姥姥爺不見孩子嗎?

    大多數家庭,夫妻是雙職工的,孩子又必須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這個時候,這種教育觀念的差異,更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或者變成“小油條”、“小無賴”。

    “牙齒壞了那么多,怎么還在吃糖?”媽媽批評小孩。

    “奶奶給我買的!”小孩理直氣壯地說。

    小家伙一句話,不該多吃糖的問題,就變成了婆婆和兒媳婦,誰說了算的問題。

    “今天不好好學習,這星期就不給你買玩具了!”爸爸教育小孩。

    “哼,不買就不買!我讓姥爺給我買!我讓爺爺給我買!”小孩不屑一顧地回答。

    買不買玩具,本來可以成為一種獎勵措施,教育小孩子好好學習、糾正錯誤的生活習慣的,在爺爺、姥爺們無條件的寵愛下,這個獎勵措施也對小孩不起任何作用了。

    “玩了二十分鐘手機了,快放下!”爸爸教育孩子。

    小孩子頭都懶得抬,繼續玩他的游戲。

    爸爸走過去,要奪過兒子手里的手機。

    小孩子哇哇大哭,撕心裂肺的。

    “孩子還那么小,你惹他干嘛?把手機還給他!”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或者媽媽說道。

    爸爸堅持不給,小孩子就哭得更厲害,跳著蹦著哭鬧。

    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趕緊把小孩子抱在懷里,“快把手機給小寶!”

    “小孩子玩手機游戲,沒有節制,長大了就沉迷游戲,更難管教!”爸爸有預見性地說出了更大的風險。

    “你整天抱著手機,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有什么資格說小寶?”某個長輩說著,掏出了自己的手機,遞給了小孩子,“乖,不哭,來,看奶奶(姥爺)的手機!”

    好了,小家伙不哭了,打開手機,還不忘得意洋洋地、帶著不屑或者挑釁地瞄了爸爸一眼。

    那小心思,似乎在說,“哼,你還想教育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小孩子太聰明了,他很快就能摸清楚,一個家庭里誰能做自己的靠山,自己能用什么辦法驅使這個靠山,來給自己做保護傘。

    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出來的孩子,很聰明,卻也最不講規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

    勇敢的孩子是不服就干,努力奮斗,靠自己的拼搏完成人生的逆襲或者救贖。

    溺愛的孩子是不服就鬧,拼命折騰,靠折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乃至兄弟姐妹,逼著這些最親近他的人,逼著這些最不忍心他受委屈的親人,去滿足他的一個個愿望。

    這樣的孩子,將一家人的同情心、愛心利用得爐火純青,往往成為“窩里橫”:出去什么也干不成,遇到點困難和挫折就逃避?;氐郊依飬s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什么都要他說了算。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本來也是善意的,不想讓自己的后代吃苦。

    但是,等他們離開人世之后,等這樣的孩子的爸爸媽媽也離開人世之后,這樣溺愛出來的窩里橫們,四十歲、五十歲之后,會過得怎么樣呢?

    外面的那些風雨,社會的不斷的變化,能對他們網開一面嗎?

    2,

    人性都是自私的,這在小孩子的身上,會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幾個月的小孩子在吃奶時,為了一口吃到更多,會把母親的奶頭吸腫。

    如果母親的奶水不夠他吃,他饑餓的時候,會拼命地啃咬母親的奶頭,甚至咬出血來。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拿出一顆糖來,放在兩歲的小孩子面前,他九成的概率是自己吃了。

    爸爸媽媽可以向他要這顆糖試試,看看要回來的概率有沒有百分之二十?

    兩歲以下的小孩子,最依戀母親。

    媽媽們被小孩子的這個最愛,感動得無以復加,然后又被文學家們不斷謳歌、升華。

    實際上呢?

    兩歲以下的小孩子,最熟悉的氣味,是母親的氣味,這是安全感的來源。

    兩歲以下的小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最需要的食物,來自于母親的母乳。

    母親又是帶孩子、陪孩子最多的人,只有母親的陪伴,才讓他最為習慣。

    與其說孩子的天性是最愛母親,不如說孩子的天性是最需要母親,他們選擇最愛母親,不過是從自身的生存需要出發,也是利己的一個選擇。

    父系社會中,孩子長大之后,大多會從最愛母親,轉移到最崇拜父親,為什么呢?

    因為他不需要母乳了,他想要的資源和機會,父親能夠提供的,比母親更多。

    等孩子們結婚了,慢慢地,他們的愛人、他們的孩子,就成了他們最愛的人了,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有這個意識,主動退出孩子心中的C位,而不是跟兒媳婦或者女婿們爭寵,為難孩子。

    我們也是這樣的孩子啊,等我們老了,我們最愛的人,是不是就是身邊、陪我們最多的那個老伴呢?

    ……

    所以,那些說打著愛的名義,教育父母們要完全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專家們,七分是騙子,三分是傻子。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們又是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孩子的,所以最容易被這樣的專家們煽情,乖乖地為他們的主張埋單,漸漸毀掉自己的孩子。

    看看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孩子們最愛的是誰,他們都有著最為利己的選擇。

    但孩子總要走上社會??!

    社會有社會的游戲規則,一個只懂得索取的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必然會不斷損壞周邊人的正當利益,惹來身邊人的反感,乃至反擊。

    正是因為人人都是利己主義者,所以一個完全自私的人,才最不受大家歡迎。

    十個人,十顆糖,你自己搶走了五顆,其他九個人不夠分,這九個人可能會彼此打破頭,也可能會聯合起來,攻擊你,直到你交出四顆糖,乃至是逼你交出五顆糖,你什么也得不到。

    因為你打破公平原則,破壞了他們的利益。

    所以,在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前提下,一人一顆糖的公平原則,就成了這個社會的集體需求,也是集體正義。

    違背集體正義和公平原則的個體,都會被眾人針對和抨擊,甚至會被法律制裁。

    我們熱愛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教他懂得,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義,避免他走上社會之后,成為公眾抨擊的人,成為社會制裁的人。

    有些孩子為什么整天窩在家里,就是不愿意出去工作或者社交呢?

    因為家長沒有教會他懂得公平和正義的原則,他走出家庭,到了社會上,主動付出的太少,卻總想著拿到更多,就遭到了身邊人的針對,嘲諷,攻擊,孤立,讓他極度的不舒適。

    但是,等到他回到家里,爺爺奶奶父母都圍著他轉,他做什么都是對的,他想要什么家人都會努力滿足,他有一點不開心家人就抱著他安慰,這個家就是他最大的舒適區??!

    這個最大的舒適區,已經消磨了他的所有斗志,已經讓他沒了任何的抗挫折能力……

    3,

    兒子小的時候,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想要玩,對方不給,他就想上去搶奪。

    我就攔住了他,“這是別人的玩具,你想玩,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p>

    他去征求同意,對方還不同意,我就勸他離開,他哭鬧,或者上去搶奪,我就要揍他屁股——做錯誤的事情,就要適當的懲罰。

    然后我跟他講條件,如果能停止哭鬧,再做出什么事情(比如晚上早點睡覺,比如吃飯時候不看電視,比如吃飯時好好吃飯),我就給他買這個玩具,作為獎勵。

    獎勵他什么,也絕不是他哭鬧就給他的,而是他改正了一些不良的習慣,是他變得更好,我才獎勵他的。

    同樣的,他在公園里玩的時候,陌生的小朋友過來,要玩他的玩具,他不同意,我也不會勉強或者強迫他同意。

    “你一個人玩,是不是很無聊呢?如果能夠多交個朋友,讓他陪你一起玩,是不是更開心呢?”我引導他自己思考,自己做出決定。

    他若選擇跟那個陌生的小孩一起玩,當然最好。

    他若還是拒絕別人動他的玩具,那小孩若是哭鬧,或者是搶奪他的玩具,兒子上去保護自己玩具的時候,我會堅定地站在他這邊。

    “小朋友,不要這么小氣嘛,你的玩具,讓弟弟玩一會吧?”小孩子的家長這樣說道。

    “兒子,這是你的玩具,你自己做決定吧?!蔽覜]有理會那個家長,立刻在心理上支持兒子。

    我若是在他搶奪別人的玩具時,堅決制止他,告訴他“誰的玩具誰做主”,卻又在別人試圖搶他的玩具時,不堅決地支持他,從而堅定他“誰的玩具誰做主”的理念,我兒子就可能成為一個懦夫:我搶別人的不可以,別人搶我的就可以,因為我父母想做個“好人”,或者因為我父母希望我做個“好人”。

    那位小朋友的父母,見到我這樣說,就認為我是個小氣的家長,所以才教出來個小氣的兒子,認為我們不值得再交往,帶著自己的孩子,氣哼哼地走了。

    我就蹲了下來,陪著兒子玩耍,并和和氣氣地問他,“兒子,你帶著玩具出來玩,就是想找朋友一起玩吧?不然的話,你在家里玩多好啊!”

    “嗯?!眱鹤右贿吚^續玩耍,一邊答道。

    “那你為什么不讓剛才的小朋友玩呢?”我問他,沒有責備的意思,只是正常的問詢,是我要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我的新玩具,我怕他給我弄壞了?!眱鹤哟鸬馈?/p>

    哦,原來是太愛惜自己的新玩具了。

    “兒子,知道愛惜自己的玩具,這非常好?!蔽铱隙ㄋ?,鼓勵他,“那是朋友重要呢,還是新玩具重要呢?”

    兒子想了想,“都重要?!?/p>

    “不對的。新的玩具,被你朋友玩壞了,只要不是你們故意破壞的,爸爸都可以再給你買個新的。但是朋友沒了,爸爸是給你買不到的?!蔽腋嬖V他。

    兒子想了想,低下頭繼續玩他的新玩具。

    “兒子,你有幾個好朋友?”我問他。

    他就給我說,“王某浩,王某某,某某……”

    “你才五個好朋友???這么少?”我故作驚訝地說道,“爸爸有五十個好朋友呢!”

    “爸爸你為什么有那么多好朋友???”兒子跟我一樣爭強好勝,有些不服氣,也有些妒忌。

    “因為爸爸有什么好玩具,有什么好吃的,都愿意跟他們分享?。∪缓竽?,他們有什么好玩具,有什么好吃的,也愿意跟爸爸分享,我們就成了好朋友?!蔽腋嬖V他交朋友的訣竅,就在于分享和付出。

    “那我的玩具,也要讓我的好朋友們玩!”兒子立刻說道。

    “嗯,那我現在給王某浩爸爸打電話,約王某浩出來,一起玩你的新玩具好不好?”我問他。

    “好啊!”兒子開心地跑到我懷里,在我臉上親了一口。

    就這樣,我了解了兒子為什么不讓他人動他的新玩具,也順勢引導,讓他懂得了朋友比玩具更重要的道理。

    尊重兒子的獨立人格,在不違背公平和正義的前提下,他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主,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

    若是在不違背公平和正義的前提下,他做的決定是錯誤的,我會引導他,并以身作則,告訴他如何做,才是最有利于他的選擇。

    比如新玩具和新朋友,哪個更重要?我引導他之后,他愿意跟朋友們分享新玩具了,也并不是他有高尚的人格,而是他有了朋友更重要的認知,所以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主動跟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不是在教孩子成為一個無私的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我是在教育他:做個遵守公平和正義原則的好人,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道德教育不是口號教育,而是要貫徹在日常的行為中去的:遵守公平和正義的原則,知道關心爸爸和媽媽,我就給與他更多的肯定和獎勵。破壞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對長輩不夠尊敬,我就要給予他更多的批評和懲罰。

    4,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個錯綜復雜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復雜的權力戰爭。

    成年人會受到家庭風水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性格和心理,何況是小孩子呢?

    風水最糟糕的家庭,便是我在婆媳矛盾的那篇文章中講的,不是最智慧的人做主(潛力股),也不是貢獻最大的人做主(實力股),而是讓最不講理、最蠻橫、最敢耍潑的人做主(流氓股)。

    這樣的糟糕的風水,有可能是蠻橫無賴的婆婆形成的,也有可能是蠻橫無賴的兒媳婦形成的,甚至有的時候二者是一體的:同一個人,做兒媳婦時候蠻橫無賴,做了一家之主,把自己的婆婆氣個半死,甚至氣死;做婆婆時蠻橫無賴,現在依然是一家之主,把自己的兒媳婦氣個半死,或者婚姻破裂。

    當然,也有一些家庭的男性,能力不夠,貢獻不夠,智慧不夠,憑借暴力和蠻橫占據著一家之主的位置,這樣的家庭風水,也是非常糟糕的。

    我可以斷言,在我國當下的社會,一家之主的權威,若是來自于暴力或者蠻橫無賴,這個家百分百是要走向衰敗的。

    第二種糟糕的家庭風水,是誰說了都不算。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有各種意見,都要吵來吵去,沒完沒了。

    很多人說,這是家庭民主,這又是一種對民主的誤解。

    誰說了都不算,誰都想說了算,這不是民主,這是混亂。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會變得優柔寡斷,性格軟弱或者油滑——因為他不敢得罪任何人,也找不到任何保護傘。

    只有極少數孩子,才能在這種無休止的爭吵中,掙脫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這種孩子,既要不受那些無休止的雜音的干擾,又要拿出比祖輩、父輩更智慧、更堅定的一個個決定,怕只有天才了吧?

    民主是一種決策手段,而非目的。

    一家五口人,在某個問題上,達不成一致的時候,大家各自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后討論出幾個方案,然后一人一票,進行民主表決,選擇出得票最多的方案,作為這個家庭的共同行動綱領,每個人都按照這個決定執行,以求共同的某個目標,這才是民主的價值。

    民主,是一種決策方法,而非決策的目的。

    就好比吃火鍋是為了美食,但不能沒了火鍋,我們就不吃飯吧?

    在特殊緊張的局勢下,不能形成有效決策的民主,要比暴力決策的專制,還要脆弱和危險。

    所以,假如你是這個家庭最智慧的人,或者假如你是這個家庭貢獻最大的人,一定要通過巧妙的斗爭,在不摧毀家庭結構的前提和基礎上,奪回這個家庭的主事人角色。

    記住,初心不能變:讓最有貢獻或者最有智慧的人,做這個家庭主事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而是為了讓這個家過得更好——是為了建設好這個家,而不能是破壞這個家。

    這就好比上篇文章中,我講的那個小徐,幫她蝶變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她鄙視她的婆婆,拋棄她的老公,而是為了讓她帶動她的家人,變得更加和善,變得更得積極有為。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是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的。

    斗爭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家形成相對簡單和清晰的秩序,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邊界,做好最有利于這個家的分工,從而實現“家和萬事興”的家庭建設。

    你會發現,在家人取得一致認知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就變得簡單多了。

    比如吃糖的問題。

    “誰給你買的糖?”看到牙齒壞掉的兒子,手里拿著一顆糖,我厲聲問道。

    “某某的媽媽送我的!”兒子底氣不足地答道。

    “你牙齒壞了那么多,醫生不讓吃糖,交給我。”我放緩了語氣,將手伸了出去。

    他不給我,哭著跑到他姥姥姥爺身邊,尋求庇護。

    “確實不能吃糖的,牙齒壞了,拔牙補牙,多嚇人??!”他姥姥說道。

    我走了過去,“把糖給我,不然我就要揍你了?!?/p>

    兒子就大哭,看向他姥爺。

    他姥爺忍著不說話。

    “趕緊把糖交給你爸爸吧,這確實是你不對,他要揍你,姥姥姥爺都不攔的。”他姥姥哄他。

    兒子氣哼哼地把糖扔到我跟前,很快就不哭了。

    小孩子很聰明的,他覺得哭鬧有用的時候,就會一直哭下去,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結果為止。

    當他確認哭鬧沒用的時候,他就會立刻停止哭鬧,不跟我們浪費時間。

    我進一步肯定他這個行為,并給他算賬,“兒子真聰明,做錯了立馬改正,就少了一頓打了。不然,爸爸把你揍一頓,還是要把你的糖搶過來的。吃不著糖,還要多挨一頓打,冤枉不冤枉?”

    以后,別人送給他糖,他也會跑過來問我,“爸爸,這是某某送我的糖,我能吃嗎?”

    “不能。等你八歲之后,換了牙齒,爸爸請你吃最好吃的糖。現在吃了,牙齒壞完了,以后什么也吃不到了。”我堅定地說道。

    “好的?!彼烟墙唤o我,轉身去玩了。

    比如買玩具的問題,我們跟他姥姥姥爺約定,最好只能是我跟太太來買,并且每次去選擇,只能選擇一個玩具,還要規定多久才能買一次玩具,買這個玩具他需要付出什么行動。

    這樣做,買不買玩具,什么時候買玩具,就能成為對他的激勵因素了,從而幫助他糾正他天性中的一些不足,讓他成為更受社會認可的孩子。

    “這一周,每天晚上十點前睡覺,堅持五天,爸爸就送你一件玩具,你隨便挑。”我給他約定。

    “好的!”他很開心。

    到了晚上九點半,他還不想睡,玩得正開心,我就提醒他,“想想,過了十點沒有睡著,你的玩具就沒有了哦!”

    “那再玩十分鐘吧?”兒子已經學會了看表。

    十分鐘后,大多數時候,他都會老老實實趴下睡覺的。

    不老實睡覺怎么辦?

    先是勸說,分析,“媽媽明天還要早起上班,熬夜太久,媽媽的身體就不好了?!?/p>

    再不聽話,熬到十點半,我就會直接揍他——依然是讓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該休息時休息,就會有獎勵;該休息時不休息,我還會給他一次機會糾正,再不糾正就會挨揍了,挨了揍還沒有人陪他玩,還必須睡,以后他就會不等挨揍,直接老實了。

    我絕不會為了自己的面子,無緣無故揍他,揍他之前一定會講明白道理,先是給警告,再是動手。動手也是循序漸進的加強力道,哪怕只是輕輕拍打了一下,他改正了,就要停止打他——決不能借著孩子犯錯,把自己的負能量遷怒到他身上。

    5,

    太太是家中獨女,小時候沒有挨過打,剛開始的時候,是堅決反對我揍孩子的。

    每次要揍兒子的時候,她都會護著,而且情緒激動,認為是我有問題。

    我就跟太太在這個事情上討論,爭吵,吵得兒子害怕了,就哭著說,“你們別吵了!”

    “想讓爸爸媽媽不吵架,你就不能再摔玩具,以后要改正?!蔽腋勁?。

    “好的?!眱鹤踊卮?。

    一天中午,剛剛批評過他,他又在積木課堂上搗亂了,將積木教室的道具摔了一地。

    我就要揍他,太太過來攔阻,我還是揍了他兩下。

    太太氣急了,居然過來拍了我兩下,告訴兒子,“別哭了,媽媽給你報仇了?!?/p>

    我瞬間爆發了。

    那一天,在公開場合,我跟太太打了一架。

    雖然都沒有下重手,沒怎么受傷,但這畢竟是非常丟人的事件。

    兒子嚇壞了,哭著跑過來,想要勸架,被羞怒沖昏頭腦的我,踢了兒子一腳,將他踢倒了——那是在揍他的過程中,唯一沒有掌握分寸的一次。

    “咱們離婚吧?!蔽宜ο逻@句話,扭頭走了。

    這絕非一時的氣話。

    兒子仗著有人保護,在家胡鬧,沒有規矩,傷害的只是我們的家人,我們可以原諒他。

    但他把這個胡鬧的習慣,四歲時就帶到了課堂上,不管課堂秩序,不管其他同學的感受,不尊重老師的勸導,他以后能讀好書嗎?

    走上社會之后,他能在這個社會立足嗎?

    太太一定要用自己的理解,來教育兒子,把兒子寵得沒有規矩,沒有敬畏之心,她就是毀掉我兒子的人,我必須與她劃清界限。

    以前不忍心為了孩子的教育,讓太太氣壞了身體,所以我會選擇妥協、忍讓。

    但兒子那段時間的表現,發展到那天,已經是一個很危險的拐點了。

    我擔心他的性格和習慣,在那一天定型。

    我走了之后,太太接連打了三個電話,我都拒接了。

    “兒子喊著身上疼,你踢得太重了,我們帶他去醫院看看吧?!碧o我發了條微信。

    “不去了。兒子有什么事情,直接離婚吧。好好的兒子,你們把他寵壞,寵得他讓同學們討厭、讓老師們討厭,讓這個社會討厭,這才是我不能忍受的事情?!蔽医o太太回復了這條信息后,直接把她的微信刪除了,把她的電話號碼也拉黑名單了。

    太太又擔心又害怕,先是帶著兒子去了醫院,檢查了沒有事情,就又聯系我,卻打不通我的電話。

    中午吃飯的時候,岳母打來電話,約我一起吃飯,我拒絕了。

    晚上,太太回到家中,我就直接跟她談判,“我要重申一點,這個家,我做主。在達不成一致的情況下,你聽我的,否則就不用過了?!?/p>

    “我們是平等的,有事要一起商量,一起做主?!碧f道。

    “這是句廢話。你就考慮清楚了,同意我做主,我們就繼續一起過日子;不同意我做主,我們就直接離婚,車子,房子,都可以給你。兒子跟我也行,跟你也行,你自己選擇?!蔽抑苯訏伣o太太兩個選擇。

    “我不離婚,也不同意讓你做主。”太太氣得直掉眼淚。

    “當初,你為什么選擇跟我結婚?”我問她,“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遇見事情,不知道如何選擇,而我很有主見,知道如何選擇?!?/p>

    “結婚之前,我就跟你講過,也跟你爸講過,我們這個家只能有一個司令員,那就是我,不可能是任何其他人。違背了這個原則,我們的家庭就不可能過好?!蔽腋厣赀@個婚前約定。

    太太不說話了。

    兒子怯怯地看著我,我抱起了他,“爸爸向你道歉,今天踢你的那一腳,爸爸沒控制住自己。但你今天確實犯了太多錯誤,應該挨揍的?!?/p>

    “爸爸,我這里還有點疼?!笔虑檫^去了一個下午,兒子的疼痛居然還在。

    我內心一陣自責,心疼,“兒子,爸爸以后一定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嗎?”

    兒子點點頭。

    “兒子,在上學的這件事情上,你必須好好學習,不能在課堂上搗亂,否則,爸爸一定會揍你。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商量,這件事情,你必須做好。否則的話,我就跟你媽媽離婚,離開這個家,以后再也不陪你玩了?!蔽冶е鴥鹤?,很嚴肅地說道。

    “爸爸,我不要你跟媽媽離婚。”太太的父母離異,又各自成了家,兒子經常去看望兩個姥姥、兩個姥爺,我們跟他解釋過原因,他從小就知道離婚意味著什么。

    “我愿意跟你過一輩子,但前提是,在有爭議的事情上,我做主。我可以有分寸地揍我的兒子,但我不會容許你們在我眼皮底下,用溺愛把我兒子毀了?!蔽曳浅远ǖ卦俅胃厣晡业牧觥?/p>

    ……

    可以說,至少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經歷了上百次的摩擦和斗爭,太太和她的家人,還有我的家人,才接受了我的“有引導性地獎勵,也必須有引導性地懲罰”的教育理念。

    在這里,我非常感謝我的岳母。

    我和太太因為工作,平時帶孩子的工作,都由她來完成。

    這個過程十分辛苦,也十分費心,也幸虧有她,我跟太太才能安心工作。

    在糾正兒子性格習慣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她也是堅決反對我動手打孩子的。

    后來,兒子因為喜愛吃糖,老人們經常給他買各種糖果,讓他的牙齒先后壞掉了十幾顆。

    帶三四歲的兒子去看牙的時候,岳母看到醫生們按著嚎哭的兒子,用各種修牙器具在他嘴巴里鉆來鉆去,岳母心疼得直掉眼淚。

    醫生們就再三告誡岳母,“一定不能讓他再吃糖了?!?/p>

    從那之后,兒子再哭鬧著要吃糖的時候,岳母都堅決不給他買糖了。

    兒子就一直哭鬧,甚至踢打岳母,我就在那里看著,不干涉。

    太太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我可以堅決糾正;但岳母岳父的教育理念出了偏差,我是沒有資格糾正的。

    因為岳母和岳父,是沒有義務幫我帶孩子的,他們幫我們帶孩子,是幫忙,我心存感激。

    再加上,他們是長輩,已經很難改變自身的認知了,我只能在尊重的前提下,慢慢影響。

    岳母被兒子折騰的又心疼又生氣,實在沒辦法了,就把兒子交給了我,“去鬧你爸爸吧,他要是揍你,我可不管了!”

    我抱起兒子,走出屋外,向沒人的遠處走去。

    兒子在他姥姥門口的時候,還拼命地大哭,希望引起姥姥的同情和關注,出來保護他。

    岳母就忍著不出門,不過問。

    我把兒子抱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把他放了下來,兒子的哭聲立刻降低了百分之八十。

    “兒子,爸爸也很愛你。前段時間去看牙的時候,你還記得被按在床上,修牙有多嚇人了嗎?”我首先重申我的立場,是愛他的。

    兒子眉毛眨了眨,還是繼續低聲哭泣,掙扎著想回去,“我要找姥姥,我要找姥姥?!?/p>

    “現在我給你兩個選擇,你要想清楚?!蔽曳鲋募绨蛘f道,“第一個選擇,現在不哭鬧了,回到姥姥那里,也不要再鬧了,我就不打你了。第二個選擇,我現在打你一頓,你什么時候不哭了,我就不打你了,然后我把你送到你姥姥那里?!?/p>

    講完了,他若還是哭鬧,我就開始揍他,揍一下,問他一句,“能不能不鬧了?”

    揍一下,問一句,只要他給出承諾,我就立刻住手。

    ……

    等他控制住情緒,我會繼續跟他講道理,讓他知道,我們都是愛他的,所以我們才不會讓他吃糖。

    重申了這個立場之后,我會陪他玩個游戲,直到把他逗笑為止——用父子之間的親情和溫暖,沖淡剛才的懲罰帶給他的痛苦。

    都說家丑不可外揚,但我思前想后,還是把跟太太的這次沖突,寫了出來,是為了告訴大家,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問題,不是某一個人能夠單方面做好的。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就過度的焦慮,過度的自責,實際上,某個人焦慮和自責的價值,并不大。

    你必須跟家人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在對孩子有影響力的事物上,取得一致行動。

    在物質條件豐富的今天,孩子為什么越來越難管了?

    有許多原因,但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我們隨意給孩子買玩具,隨意給孩子買零食,隨意請孩子吃大餐,隨意請孩子看電影——這樣無條件的愛和給予,讓所有的獎勵措施,對孩子都失去刺激的效用。

    他犯了錯誤,你不給他買玩具,他不怕啊,因為他爺爺奶奶可以給他買,姥姥姥爺可以給他買,所以買不買玩具,震懾不了他。

    你要揍他,立刻有人保護他,甚至批評你對孩子沒有耐心。

    他表現好了,你想激勵他,獎勵他大餐或者電影或者玩具,他沒感覺啊,因為這些東西,他不需要表現好就能拿到?。?/p>

    所以,家中有四歲以下寶寶的朋友們,一定要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們,讓全家人形成一直的教育認知,尤其在玩具、美食、電影等小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要作為激勵手段,在孩子按時吃飯、規律休息、按時上幼兒園的前提下,才能給與他更多。

    爸爸媽媽不同意做的事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也不能讓他做,必須是孩子在表現良好的前提下,大家才會獎勵他某些他最感興趣的東西。

    6,

    打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他懂得規矩。

    這個規矩,不是父母立下的規矩,而是社會對每個人立下的規矩。

    我們要讓孩子敬畏的,不是父母,而是要讓孩子敬畏規矩。

    也就是我上面分析的,有關公平與正義的規矩。

    孩子搶奪別人的玩具,這就是侵犯了其他孩子的權利,必須批評教育,批評教育不改正,那就揍一頓。

    孩子課堂上搗亂,破壞了上課秩序,耽誤的是所有孩子的學習,這就是侵犯了其他更多孩子的權利,必須批評教育,批評教育不改正,那就要揍他。

    孩子晚上不按時睡覺,玩到深夜,是因為他第二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但父母還要上班??!這侵害的是父母的身體健康,父母身體出了大問題,就更不能對孩子負責任了,所以必須糾正。

    不讓他玩手機游戲,是為了保護他的眼睛,是為了讓他形成學習的習慣。去年因為他抱著手機不放,我揍了他兩次,他就改正了。

    然后他去洗澡的時候,我拿著手機下象棋,他洗完出來,我還沒結束,他就在我身上拍打了幾下,然后跑了——他怕我報復他。

    我就走過去,把他抱起來,“爸爸剛才拿著手機,不是在工作,是在玩游戲,也是不對的。你打爸爸,是對的,不用害怕,我不會打你?!?/p>

    兒子就咯咯笑著,讓我把他放到地上,他找了個小木棍,在我屁股上打了三下。

    “嗯,兒子做得對!以后爸爸媽媽拿著手機玩游戲了,你也可以打我們!咱們家,誰玩手機,其他人都可以打他!”我看著太太,大聲說道。

    太太會意,立刻走過來,在我身上拍打了幾下,“爸爸說的對,誰玩手機打誰!”

    從那之后,兒子就極少要求玩手機游戲了。

    即便是玩手機游戲,我一走過去,他立刻就把手機放下了,不會再跟我哭鬧。

    我教給他的規矩,我也要遵守。

    他犯錯的時候,我可以懲罰他;我犯錯誤的時候,他也可以懲罰我。

    這樣做,他就心服口服了。

    所以,如果你一邊玩著手機,或者一邊打著麻將,還要吵著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真要反省一下了:以身作則,才能孩子信服。

    去廣州半年,陪兒子的少了,春節回來的時候,四歲時學會的兩位數加減法,滿五周歲時,他居然忘記了。

    他很沮喪,又怕我揍他,就不肯好好聽我講課了。

    我就抱著他說,“是爸爸陪你的少了,教你的少了,這不都是你的責任。從現在開始,我好好教你,你算錯了,我也不批評你,也不打你,好吧?”

    聽到我不批評他、不懲罰他的承諾,他立刻很開心地跟著我學習了起來,不到十分鐘,他就再次學會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是三個兩位數的加減法,他也會了。

    他看手機和電視的次數也多了,這我也能理解,畢竟我去廣州之后,岳母他們引導他學習的時間少。

    我沒有強迫他全面放棄玩手機游戲,而是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游戲,當做了新的激勵手段。

    “你去學習二十分鐘數學,我讓你看十分鐘手機?!?/p>

    “你去學習二十分鐘的洪恩識字,我讓你看十分鐘電視。”

    我通過這些方式,努力讓他形成這樣的認知: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從爸爸那里獲得支持、獲得玩具、獲得看手機和看電視的機會。

    我是在我父親的教育下,種過莊稼,下過磚窯,吃夠了不讀書的苦,又通過讀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越來越多的成長,才樹立起了持續學習的信仰。

    我要讓我的兒子,從小就樹立起對學習的信仰,讓他知道唯有好好學習,才能獲得我這個父親更多的愛,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支持。

    今天寫了一天,只怕講不透道理,只怕誤導大家,絮絮叨叨,實在是太長了。

    最后,再重復這句:改造家庭風水的目的,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讓整個家庭、家族更好。

    發心純正,才能修得善果。

    純粹為了爭權奪利,或者為了報復某個人,或者為了讓自己爽,這樣發起的家庭關系改造活動,是不會有善終的。

    為了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跟家人起沖突的目的,不是為了決裂或者破壞家庭關系,而是為了重建起更加健康與和諧的家庭關系。

    好了,真要出發了,有個重要的兄弟聚會,不能遲到了……

    一萬多字,最長的一篇了,是否幫我轉發分享,讓更多有需要的朋友看到,兄弟姐妹們看著辦吧……

    上一篇: 廣州蓮花山“疫”后花更鮮
    下一篇: 二月二十八是"定日",除了不能搬家,牢記“二八五不做”,是指啥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