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中大師生30多年前就已“就近考古”,這些大學也都是“風水寶地”!

    147小編 175 2025-09-18

    金羊網 記者張璐瑤 黃宙輝

    中大挖出古墓,考古專業學生“喜提”現場考古實習機會。近日,這一消息羨煞許多高校學子。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中大考古專業的同學們第一次“就近考古”了。

    1954年和1955年,在中山大學的東北區先后發現雙肩石斧2件,石鏃1件,推斷為新石器時代遺物。

    1958年,在中山大學發掘出東漢后期墓葬一座。

    1988年《中山大學學報》刊載的《中大校園的東漢墓》一文中顯示:1981年4月,中山大學東南區電教大樓基建施工過程中,發現東漢時期墓葬一座。附近還有不少明、清時期和近代墓出土。

    經廣州市文物主管單位同意,人類學系考古專業教師帶領1977級和1979級全體同學,自己動手,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

    中大“古墓派”都有誰?

    38年前曾出土東漢女性墓葬,隨葬品相似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朱海仁介紹,此次中大發掘出土的東漢墓,與以往在這一地區出土的東漢墓比較類似。

    《中大校園的東漢墓》一文記載了1981年中大出土的東漢晚期墓葬詳情。文中記載,該墓為磚室墓,出土隨葬器物30多件,不僅有大量陶器,還有銅鏡、瑪瑙珠以及約3公斤顆粒完好的稻谷遺存。

    其中,該墓出土的陶器與此次發掘的東漢墓出土陶器大多類似,如陶塑豬、牛、羊,陶罐、陶壺、陶案等。

    不同的是,1981年出土東漢墓還出土了一面簡化規矩四鳳鳥紋銅鏡,5顆晶瑩發亮的瑪瑙珠,以及陶紡輪等,考古專家據此判斷,墓主人應為女性。

    陶塑牛、羊、豬價值如何?

    東漢墓中較為常見,反映當時“六畜興旺”景象

    此次發掘的東漢墓也出土了大量動物陶俑,其考古價值如何?

    根據相關資料,陶塑牛、羊、豬、雞、鵝、鴨等在廣州出土的東漢墓葬中頗為常見。

    《漢書·南粵傳》記載,漢高祖和惠帝時,嶺南地區還需從中原輸進鐵器和牛、馬等大牲畜。專家認為,這些家禽、家畜的明器大量出現,表明當時農業生產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呈現出“六畜興旺”的景象。

    “通過這次考古發掘,也證明了中山大學(馬崗頂)這一帶,尤其是馬崗頂的東北區確實以前是有人類活動過的痕跡?!彼沃欣渍f。

    為何中大頻現古墓?

    位于地下文物埋藏區,百年前購康樂鄉墳山擴建校園

    此次發掘的千年漢墓也掀起了中大學子們的“考古”熱情。

    記者檢索公開資料發現,近年來,中大發掘的古墓也不少。2014年,中山大學(南校園)所在的“康樂村-新港西路”一帶被公布為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2006年,中山大學北校區醫學科技綜合樓建設工地發掘、清理出古墓葬22座,包括西漢土坑墓8座、東漢磚室墓3座、三國時期磚室墓1座、晉南朝磚室墓10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

    2017年10月,中大博物館工地發現東漢墓1座、唐代灰坑1座。

    考古專家介紹,漢代海珠區并不是現在的一個大島嶼,而是以寶崗、曉崗、赤崗、馬崗頂等高地為中心形成的小島。古人去世后,往往找就近的山崗地帶埋葬,這些山崗丘陵常常是古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

    中大隔著珠江,所以發現墓葬數量不算多,但漢代也有不少,可以推斷這里早在漢代就有人居住了。廣州文物考古部門曾經在這一帶發現過唐代的水井,表明唐代這里已成為人類生活區。

    記者查詢公開發表論文發現,1904年私立嶺南大學(當時名為“嶺南學堂”)遷建廣州河南島(今海珠區主島)康樂鄉,校園占地約35英畝。1913年5月,該校因購康樂鄉附近的墳山,被墳主狀告毀墳。在報紙刊登買地告白后,校園面積不斷擴大,至1918年已達135英畝。

    上世紀初期,根據學者調查,河南島是一副“田、園、墓、廬”的鄉村圖景。直至上世紀90年代,廣州仍流傳著“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的俗語。

    【新聞加點料】

    校園內藏兩座王陵!廣州多所大學都是“風水寶地”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大學校園挖出古墓,在廣州,實際上已經不是稀罕事。尤其是坐擁10余所高校的廣州大學城,在開工建設時,更是發掘出了兩座五代十國王陵——南漢高祖劉龑及其兄長劉隱的陵墓,可謂是一片“風水寶地”。

    公開報道顯示,截至2004年9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番禺小谷圍島內發現文物建筑48處,地下文物埋葬區15片。在島內共搶救發掘古墓葬、古遺址150座(處),清理文物近3000件。

    考古發掘材料顯示,至遲從西漢晚期開始,小谷圍島已被開發利用,宋代以前,小谷圍島可能一直是主要作為墓葬埋藏區來利用的。

    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

    南漢二陵:開國皇帝劉巖“康陵”、其兄劉隱“德陵”

    2004年,廣州大學城考古發掘出被譽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南漢二陵”——五代十國之南漢國的開國皇帝劉巖的陵墓“康陵”以及其兄長劉隱的陵墓“德陵”。

    已發現的康陵陵園位于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校區的建筑綠地上,四周繞以平面長方形圍墻,東西寬約70米,南北長約150米。

    德陵距離康陵800米,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

    2006年,南漢二陵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耗資3.2億元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局部開放。

    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

    廣州最大石砌山手形明墓:明代石人石馬墓

    刊與《廣州文博》的《廣州大學生金銀山明墓小考》一文指出:2003年,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廣東工業大學校區,發現一座玄武巖砌筑的明代山手形夫妻合葬墓。其結構基本完整,形制規范,雕刻精美,對于研究嶺南地區的明代墓葬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005年9月,該墓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08年又入編《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稱此墓為“曾豫齋夫婦合葬墓”,報刊及網絡則多稱“明代石人石馬墓”。該墓距今400余年,被認為是目前所知廣州地區最大的石砌山手形明墓。

    廣州大學:

    多座東晉磚室墓

    1986年8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在廣州大學校園內發掘3座東晉磚室墓,出土銅器、青釉器等文物數十件。

    1989年3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在廣州大學清理1座東晉磚室墓,出土1方墓志磚,陰刻“甄壽亡親解夫人墓”,這在廣州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上一篇: 國學八字—發財命理實例拾取
    下一篇: 汽車圈的這些一把手,竟出自安徽同一風水寶地,你知道嗎?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