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李建永:不“伏”不行——兼談“五行”與“干支”

    147小編 147 2025-09-18

      由于我國古代的夏歷(《夏小正》),乃非常精密的陰陽合歷,所以很多傳統節日,有的屬于陰歷,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有的則屬于陽歷,如清明節、冬至節、社日(春社、秋社)、伏日等。伏日,在秦漢時期,每年夏天入伏的日子以及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盡管現在伏日已不再是節日,可是老百姓私下里還是在頭伏、二伏和三伏,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俗話常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p>

      “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倍嗄暌詠?,我一直琢磨,為什么要設立伏日呢?換言之,數伏的必要性與必然性何在?

      今年7月7日小暑之前,我已寫過一篇《小暑逢庚起初伏》,然意猶未盡;故在入伏(7月20日)前夕,再談談數伏。

      不管是“夏至三庚數頭伏”,還是“小暑逢庚起初伏”,都離不開“庚”,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庚”。還有與之相配制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物質世界萬事萬物之“屬性”——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得了解一下。

      “五行”與“干支”,是打開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之“密鑰”,不了解一點還真不行,你想讀點古書,讀到哪里,堵到哪里。

      “五行”,這個中華傳統文化中無處不在的哲學范疇與文明之根的創制,據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對周武王講,在大禹治水之時,“五行”乃上天所賜予“洪范九疇”之一,讓大禹順應天道規律治理洪水,乃至于治理國家。這則資料見于“五經”之一《尚書》。據《尚書·洪范》記載:“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焙喲灾?,“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西漢伏生及弟子所撰《尚書大傳》,對“五行”的價值和功能闡釋得很好:“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碧拼笕蹇追f達對于“五行”的“行”,作了進一步闡釋:“謂之‘行’者,若在天,則五氣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既講了“五行”作為“道”的形而上者之“五氣流行”,使萬事萬物皆具有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性質之一;也講了“五行”作為“器”的形而下者之“世所行用”,亦即從實用的意義上講,“五行”即“五材”,《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關于“五行”的定義和作用,歷代碩學鴻儒多有闡發;特別是對于漢字的研究與釋義,東漢乃集大成者也,譬如劉熙的《釋名》,許慎的《說文》,班固的《白虎通》等。劉熙《釋名·釋天》曰:“五行者,五氣也,于其方各施行也。金,禁也,氣剛毅能禁制物也。木,冒也,華葉自覆冒也。水,準也,準平物也?;穑?,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卑喙獭栋谆⑼ā吩疲骸敖鹪谖鞣?,西方者,陰始起,萬物禁止。金之為言禁也?!痹S慎《說文》亦云:“金:五色金也。黃(金)為之長,久霾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于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形中。今音。凡金之屬皆從金?!薄栋谆⑼ā吩疲骸澳局疄檠杂|也,陽氣動躍,觸地而出也?!薄墩f文》亦云:“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薄栋谆⑼ā吩疲骸八疄檠詼室玻B物平均有準則也?!薄墩f文》亦云:“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凡水之屬皆從水。”《白虎通》云:“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薄墩f文》亦云:“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薄栋谆⑼ā吩疲骸巴林魍潞f物,土之為言吐也?!薄墩f文》亦云:“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p>

      《說文》解釋“五行”與“干支”的每一個字,最后一句都是“凡某之屬皆從某”,說明“五行”與“干支”,皆為造字之偏旁部首。據許慎《說文解字·敘》稱:“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蹏(同蹄)迒(讀杭,野獸的腳印或車輪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庇謸宕捈h初相國蕭何二十八世孫)撰《五行大義》講:“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倉頡與大撓,都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大臣,說明漢字與“干支”的創制,已是四千六七百年前的事情。不過,其中“支干因五行而立”,與《尚書·洪范》記載“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初一曰五行”,以及《尚書·甘誓》記載“有扈氏(夏初部落)威侮五行”等相較,“干支”與“五行”創制年代之先后有牴牾。由于世代太過古遠,古之史料零星而矛盾,故不糾結這些。

      “干支”為一體,就像一棵大樹的主干和樹枝?!案芍А敝械摹笆旄伞?,講“天道”;“十二地支”,講“地道”。“天道”與“地道”,均包蘊著“人道”與“物道”,都在演示著一個事物的全體,以及從生到滅“全閉環”的完整流程。比如“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從小篆的字形來看,以東漢許慎《說文》所講(輔以東漢劉熙《釋名》之闡釋),如下:

      “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帶孚甲之象。甲象人頭。凡甲之屬皆從甲?!保ā夺屆罚骸凹?,孚甲也,萬物解甲而生也?!保?/p>

      “乙:象春艸(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從乙?!保ā夺屆罚骸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保?/p>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將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讀炯)。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從丙?!保ā夺屆罚骸氨?,物生炳然,皆著見也?!保?/p>

      “?。合臅r萬物皆丁盛。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屬皆從丁?!保ā夺屆罚骸岸。瑝岩?,物體皆丁壯也?!保?/p>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抅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從戊。”(《釋名》:“戊,茂也,物皆茂盛也?!保?/p>

      “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屬皆從己。”(《釋名》:“己,紀也,皆有定形可紀識也。”)

      “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戊,象人‘齊’(‘齊’下內加‘月’,讀齊。這個字特指人的生殖系統部分,所以字形構造比較繁瑣,字庫里找不到,暫以‘齊’代之)。凡庚之屬皆從庚?!保ā夺屆罚骸案q更也。庚,堅強貌也。”)

      “辛:秋時萬物成而熟;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從?(讀千)。?,辠(罪)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屬皆從辛。”(《釋名》:“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保?/p>

      “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懷孕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與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凡壬之屬皆從壬?!保ā夺屆罚骸叭桑岩?,陰陽交,物懷妊也,至子而萌也?!保?/p>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屬皆從癸?!保ā夺屆罚骸肮?,揆也,揆度而生,乃出土也?!保?/p>

      認真讀過,你會發現,“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不僅僅是單純十個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符號,它既包含著天道輪回(春夏秋冬)與萬物生長興衰的規律,也象征著人體從頭到足的十個部位?!笆刂А弊映笠剿任缥瓷暧闲绾?,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更注重季節輪轉的每一個月份,以及大地上萬物的生滅規律,與人的孕、生、幼、壯、老、衰、滅、再生之道——我特地在“十二地支”的每一“支”后面,用紅筆標明了人的孕育生長規律——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音意皆同稱)。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咀ⅰ坷铌柋唬骸釉隈唏僦?,足倂也?!保ā皯焉狭恕?。)(《釋名》:“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保?/p>

      “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從丑。”(“動上了”。)(《釋名》:“丑,紐也,寒氣自屈紐也。于《易》為《艮》,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也?!保?/p>

      “寅:髕(殯)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強,象宀(讀冕,指房屋、屋頂、蓬蓋等)不達,髕寅于下也。凡寅之屬皆從寅?!咀ⅰ啃戾|曰:‘髕斥之意,人陽氣銳而出,上閡于宀臼,所以擯之也?!保ā绊斏狭恕薄#ā夺屆罚骸耙菀?,演生物也?!保?/p>

      “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凡卯之屬皆從卯。”(“出生了”。)(《釋名》:“卯,冒也,載冒土而出也。于《易》為《震》。二月之時,雷始震也?!保?/p>

      “辰:振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凡辰之屬皆從辰。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從辰。【注】臣鉉等曰:‘三月陽氣成,艸木生,上徹于土,故從匕。廠,非聲,疑亦象物之出?!戾|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保ā盎顒恿恕薄#ā夺屆罚骸俺?,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凡巳之屬皆從巳。”(“有成了”。)(《釋名》:“巳,已也,陽氣畢布已也。于《易》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保?/p>

      “午:啎(音意皆同忤)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保ā绊斉A恕薄#ā夺屆罚骸拔?,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于《易》為《離》,離,麗也,物皆附麗于陽氣以茂也。”)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從未?!保ā袄铣闪恕?。)(《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昊向幽昧也?!保?/p>

      “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從申?!保ā熬髁恕?。)(《釋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保?/p>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讀皺,天子飲的美酒)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屬皆從酉。丣,古文酉。從卯,卯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指丣字上面一橫),閉門象也?!保ā昂苛恕薄#ā夺屆罚骸坝?,秀也;秀者,皆成物也。于《易》為《兌》,兌,說也,物得備足,皆喜說也?!保?/p>

      “戌:?(滅的繁體字)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于地也。五行,土成于戊,盛于戌。從戊含一。凡戌之屬皆從戌?!保ā鞍菜恕薄#ā夺屆罚骸靶?,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之也。亦言脫也,落也?!保?/p>

      “亥:荄(讀該)也。十月,微陽起,結盛陰。從二,二,古文‘上’字。一男人,一女人也。從乙,象懷子咳咳之形?!洞呵飩鳌吩唬骸ビ卸琢??!埠ブ畬俳詮暮??!保ā霸賮磉^”。)(《釋名》:“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惡真偽也。”)

      由于我國古代的夏歷(《夏小正》),乃非常精密的陰陽合歷,所以很多傳統節日,有的屬于陰歷,如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七乞巧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月一寒衣節、臘月初八臘八節等;有的則屬于陽歷,如清明節、冬至節、社日(春社、秋社)、伏日等。伏日,在秦漢時期,每年夏天入伏的日子以及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見《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黃石冢,每上冢伏臘,祠黃石”)。盡管現在伏日已不再是節日,可是老百姓私下里還是在頭伏、二伏和三伏,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俗話常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關于數伏的由來,歷史上留下的資料很少?!妒酚洝放c《漢書》均記載“秦德公時,作伏祠”?!胺奔捶?。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乃秦國第六位國君,如果伏日從秦德公開始設立,那么至今已有2700多年。

      “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多年以來,我一直琢磨,為什么要設立伏日呢?換言之,數伏的必要性與必然性何在?

      西漢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云:“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五行之主,土氣也?!苯鹉舅鹜痢拔逍小?,相生相剋,四季輪回,本應是春夏秋冬順序相生的——春天是東方甲乙木,夏天是南方丙丁火,秋天是西方庚辛金,冬天是北方壬癸水,中央乃戊己土。先從春天甲乙木開始,乃由之前的冬天壬癸水生之(水生木);春天甲乙木,再生夏天丙丁火(木生火);夏天丙丁火,與秋天庚辛金,卻構成了相剋的關系(火剋金);而秋天庚辛金,又生冬天壬癸水(金生水)。也就是說,春夏秋冬的相生關系,春夏相生,秋冬相生,冬春亦相生,只有夏秋是相剋的,構成一種特殊性。事出“反?!北赜忻?,必有問題。問題和矛盾的癥結在哪里呢?夏天丙丁火生什么?生中央戊己土(火生土)。中央戊己土生什么?生秋天庚辛金(土生金),當然“萬物都是土中生”。然而,夏天是直接入秋的,本該是由酷暑順利地轉入涼爽天氣的,可是“火剋金”,炎火壓制著涼爽的到來,因而“火剋金”的問題必須解決,或曰,至少要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樣,伏日便應運而生——“火剋金”,三板斧,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據隋代蕭吉《五行大義》引述《季氏陰陽說》:“夏至之后,三庚為伏,亦畏火也。”故每逢庚日必“伏”之,不“伏”不行。

      這也不是孤例。比如,夏歷中閏月的設置,就是為了合理解決月相周期(每月大盡三十天,小盡二十九天)、回歸年周期(通過“十九年七閏”調節,使農歷年均長度逼近365.4222天的太陽年)、節氣校準(“閏月無中氣”)等平衡的問題,使古老的陰陽合歷之夏歷,精準而精密地運行,道并行而不悖之。

      今年三伏的具體月日時間,前面講過,我在《小暑逢庚起初伏》一文中已經寫過。謹摘錄幾節相關的文字。

      由于每年開始數伏的日子,必然在小暑三候之內,故俗話說“小暑逢庚起初伏”。不過,這只是個“概數”。在每年小暑十五天里,有的年份是小暑后的第一個庚日數頭伏(比如去年即2024年就是小暑后第一個庚日起初伏),有的年份則是小暑之后的第二個庚日(比如今年即2025年則是小暑后第二個庚日起初伏)。筆者從2012年到2032年這二十年里的數伏日考查過來,小暑后第一個庚日數頭伏的占11年,第二個庚日數頭伏的占9年,基本上對半開。所以總體來看,俗諺“小暑逢庚起初伏”,還有個“逢頭庚”或者“逢二庚”的問題,盡管都在“小暑十五日”這個“概數”范圍之內。

      數伏,數伏,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伏?《釋名補遺·釋天》:“伏者何?金氣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标P于伏,最早見于《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蹦媳背未狍S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時無,至此乃有之?!碧拼鷱埵毓澱x:“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稓v忌釋》云:‘伏者何?以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綜上所述,伏有兩層意思:一是“伏者,隱伏避盛暑也”,講的是伏的字面意義,即躲避酷暑找涼快之意。二是“伏者何?金氣伏藏之日”,講的是數伏之由來。簡單地講,春為木,夏為火,秋為金,冬為水。盡管金秋必然取代炎夏,亦即“以金代火”,但在炎夏火盛之時,金卻只能“伏藏”。故唐代顏師古釋之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p>

      至于從哪天開始數伏?最準確的說法是俗話所說的“冬至當天數九,夏至三庚數伏”,也說“夏至三庚數頭伏”,亦即從農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數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唐代徐堅等奉敕撰寫的《初學記》引《陰陽書》:“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謂之三伏?!?/p>

      今年夏至(6月21日,即農歷五月廿六)后第三個庚日(7月20日,即農歷六月廿六)是庚寅日,從這一天開始起初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7月30日,即農歷閏六月初六)是庚子日,從這一天開始入中伏;今年立秋(8月7日,即農歷閏六月十四)后第一個庚日(8月9日,即農歷閏六月十六)是庚戌日,從這一天開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個庚日(8月19日,即農歷閏六月廿六)是庚申日,此日已出伏——伏天結束。此后5天(8月23日,即農歷七月初一)是處暑。處暑一般在數伏結束前或者后的二到六天左右。處暑的處,停止之意。俗話說:“處暑伏不來?!泵魅藦堘贰兑购酱ぬ煳牟俊で铩芬嘀v:“處暑:處,上聲,止也,息也。謂暑氣將于此時止息之也?!?/p>

      最后補充兩句,數伏是陽歷,二十四節氣也是陽歷,數伏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來確定,故有的年份初伏離小暑近點,有的年份離大暑近點。今年在大暑前兩天。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曾在陽泉市工作多年。現居北京。從業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太陽鳥”中國文學年選雜文卷主編。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

    來源:《諺云》公眾號

    上一篇: 《地理正絕煙》
    下一篇: 十二地支藏干五行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