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財進寶,新疆和田籽料掛件,金蟾獻瑞,玉潤生財

三足金蟾,素有“招財蟾”之美譽,向來為生意人虔誠供奉,祈愿招財進寶、財源廣進。世人皆知“金蟾納財”之吉祥寓意,卻鮮少了解,這祥瑞之獸實為月宮靈物,承載著千年神話與美好期許。

我手中這件和田玉雕就的金蟾掛件,其形似蟾而神韻天成——雖無金、銅之耀目,卻有玉、月的溫雅。晨光漫過灑金皮色時,仿佛蟾衣浸透月華;指尖觸及光潔玉面,又似觸到蟾宮寒露。形制未追繁復,僅以三足捧幣的淺影勾連千年傳說,恰應了那句“玉骨承仙氣,蟾心吐月華”。

祥瑞之獸:千年傳奇的演繹
在古老神話中,月亮之上居住著一只三足金蟾,它是月亮的使者。每逢月圓之夜,便會發出清脆鳴叫,故而得名“月蟾”或“蟾精”,月宮亦被稱作“蟾宮”。

三足金蟾背負北斗七星,口銜銅錢,頭頂太極兩儀,擁有吐金銀于風水寶地的神奇能力。然而,起初它并非祥瑞象征,而是以兇猛著稱。直至仙人劉海將其降服,它才化作瑞獸,追隨劉海左右,降妖除魔,造福百姓。三足金蟾每走一步便吐出一枚銅錢,所到之處,財富如影隨形,百姓生活日益富足。自此,三足金蟾成為旺財的象征,百姓親切地稱其為“招財蟾”,這一稱呼流傳至今。

民間有“金蟾朝內,財源滾滾”的說法,若金蟾口銜銅錢,更寓意“吐寶納財”,成為商賈與百姓心中鎮宅聚財的靈獸。而“劉海戲金蟾”的故事,也在歲月長河中演變為文化符號,將除惡揚善與招財納福的雙重寓意深深融入民族血脈,代代傳承。

金蟾與玉石,看似不相關聯,但這件玉材卻巧妙地將兩者融合。其白潔之處,似月光凝華,純凈而柔和;灑金皮色如金輝映照,絢麗而奪目。更奇妙的是,其外形與金蟾極為相似,玉雕師僅需稍作雕琢,便成就了這件“招財進寶”的掛件。

玉蟾交融:匠心獨運的雕琢
此件作品選用新疆和田籽料雕琢而成。玉質油潤細膩,觸手生溫,如撫嬰兒肌膚般舒適。白潔之處純凈無瑕,似月光傾瀉,灑金皮色如金粉點染,自然天成,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玉雕師深諳“好玉不雕”之理,僅在關鍵處施以淺刻,既保留了籽料的天然之美,又以精湛雕工賦予其文化靈魂。

玉雕師依型造意,將和田籽料的天然之美與三足金蟾的傳說完美融合。籽料一面鋪滿灑金皮色,玉雕師略作修型,勾勒出金蟾背部輪廓,似月宮蟾影,神秘而悠遠;另一面白潔如雪,僅以淺浮雕技法勾勒三足捧幣之形,足尖微揚,銅幣圓潤,觀者一眼便能認出金蟾之形。金蟾背部灑金皮色與白潔玉面形成冷暖對比,仿佛陰陽相生,暗合太極之道。

最為精妙之處在于頂部兩側鉆孔,一為穿繩懸掛之用,二以雙孔為金蟾雙目,點睛之間,靈獸頓生生氣,仿佛隨時會從玉中躍出。玉雕師以“減法”為精髓,不刻意雕琢細節,僅憑線條與留白,便將金蟾的憨態與神韻刻畫得入木三分,恰如《考工記》所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四者合一,成就此臻品。

我常凝視這件“招財進寶”掛件,感慨玉雕師的巧思與匠心。三足金蟾的傳說,本是民間口耳相傳的智慧結晶,而玉雕師以刀為筆,將虛幻之靈獸化為可觸可感之實物,既延續了“劉海戲金蟾”的除惡向善之意,又賦予其招財納福的現實寄托。玉雕之道,貴在“以形載道”,此件作品以籽料之潤、雕工之精、寓意之深,完美詮釋了“玉不琢不成器”的真諦。

藏玉,藏的不僅是玉之溫潤,更是文化之脈、匠心之魂。三足金蟾的傳說,歷經千年仍為世人所信,正因其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玉雕師將這一向往凝于玉中,令靈物與文化共生,傳統與現代交融。這件“招財進寶”掛件,不僅是隨身的祥物,更是心靈的歸處。它提醒我們,財富與祥瑞,從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對善與美的永恒追尋。

招財進寶,掛件,新疆和田籽料,正面滿皮,真皮無二上,白度近脂白,肉質非常細膩,可過燈,潤度很好,油分十足,整體完美無瑕疵,學院派名家精工,尺寸約44.7*27.5*13mm,重約23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