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青羊宮

01 青羊宮舊址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今天四川大邑縣鵠鳴山修道。張天師奉老子為教祖并尊稱太上老君,以鶴鳴山為中心設立了“二十四治”,創立了五斗米道。
“二十四治”定下了巴蜀地區最早的道觀格局,他們大多分布在川西和川北地區,成都的玉局治和青羊宮便在其中。

在封建時代,帝王居處稱為“宮”,城堞可供眺望之處謂之“觀”。在“君權神授”理論的影響下,封建統治者尊崇天神,將祀神之所亦叫做“宮”,迎接天神之所寫作“觀”。所以史料記載中,道教祀神祠廟稱作“道宮”和“道觀”。成都“青羊宮”的“宮”字便源自于此。

“青羊宮”的“青羊”源自“青羊肆”這個古稱。關于青羊宮的來源,一說始建于周昭王二十五年,初唐改名為“玄中觀”。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的時候,唐僖宗因躲避黃巢兵入蜀。中和三年唐僖宗下詔改為“青羊宮”,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唐僖宗暫居青羊宮的時候,相傳在觀內挖得一塊玉磚。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的六個大字“太上平中和災”。后來黃巢起義失敗,唐僖宗回到京城長安時,認為這是太上老君給予自己的恩典。于是他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改觀為宮,對青羊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

時有山門、靈宮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姆殿、降生臺、說法臺、唐王殿,基本上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宏大格局。唐樂朋龜在《西川青羊宮碑記》記載道,“岡阜崔鬼、樓臺顯敞、齊東溟圓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獸壇,風引清磬”。由此可見,青羊宮宮觀落成之后氣象之盛。

可惜這部分建筑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被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啟動重建。在乾隆、嘉慶和光緒年間青羊宮又經歷多次增修,逐漸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格局。
有趣的是,早期的道家大多喜歡離群索居,遁跡山林,以“避世”求得欲潔其身,青羊宮最初的選址也暗含此意。可惜斗轉星移,道家的先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以前僻靜的山門前如今有了車水馬龍的地鐵站。

自古風水學說和道教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青羊宮的選址布局也不例外。
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青羊宮附近的街道早已物是人非,河流早已改弦易轍。我們依稀能從現在的格局窺探出它過往的痕跡。
青羊宮的選址從現在來看非常精妙。它位于成都城內兩條主干道及兩條河流彼此交匯所圍成的區域內。從地圖上來看,北邊是十二橋路,南邊是貫穿全城的南河,東側是西郊河流經,西側則為成都的一環路西二段主路。這種格局和選址竟然完全符合古人營建選址的最佳原則。

有一首風水詩是這樣寫得,“平洋行龍與山別,莫疑龍虎無交接。前無朝案后無山,四方來水卻相關。地低一寸當為水,地高一寸也是山?!闭f得便是青羊宮的這種格局。
根據史料記載,成都青羊區遠在商周時期就屬于古蜀國,是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都城核心區域。始建于周朝的“青羊肆”為何選址于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風水學家眼里,現在青羊宮這種一水路圍合的格局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在信眾心里,青羊宮能成為川西第一道觀,保持千年來香火不斷也絕非偶然。
02 青羊宮舊物
青羊宮,自然有跟“青羊”相關的事物。在現在青羊宮主殿三清殿殿門的兩側,赫然蹲坐著兩只銅質青羊。
一尊單角銅羊是清代雍正元年(公元1775年)四川籍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購買來獻送給青羊宮,以負青羊宮之名。這只獨角羊的造型十分奇特,羊胡、牛身、雞眼、鼠耳、龍角、猴頭、兔背、蛇尾、豬臀、狗肚、虎爪、馬嘴,堪稱十二生肖的集大成者。相傳這只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

另外一尊則是雙角銅羊,這是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 成都張柯氏延請云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二尊銅羊均長90厘米,高60厘米,色如赤金,閃閃發光。
張天師創建的“天師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教人思過,以善道治人。沒想到在這兩尊銅羊身上也延續下來了。
民間傳說,摸這兩尊青羊可求福祛災,適齡婦女摸了青羊可生男孩。關于青羊的“神奇之處“在《成都青羊宮花市竹枝詞》中有詳細記載,“聞說銅羊獨出奇,摸能治病祛巫醫。求男更有新方法,熱手摸它冷肚皮。”若是你仔細觀察青羊的胡子、眼睛、耳朵、肚子等位置,凡是人手能觸及的地方,均變得油光錚亮,露出了黃銅的本色。

除了青羊,“龍“在青羊宮內也隨處可見。
龍紋是中國文化中代表著神權和地位的象征。青羊宮建筑上隨處可見龍紋裝飾。這是因為青羊宮一是建有唐王殿,祭拜李淵父子和盛唐群臣,二是作為川西第一道觀,用的大量龍紋裝飾以示青羊宮的尊崇地位。

在宮內建筑的斗拱、斜撐、雀替、吊瓜等建筑構件上還有各種珍禽瑞獸和奇花異草等作為裝飾紋樣。這體現了“萬物有靈“的道教神仙信仰特點,也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的具象。

在珍禽瑞獸以外,八仙、暗八仙、太極圖等道家元素是青羊宮建筑裝飾也采用較多。所謂“暗八仙”就是把象征八仙隨身攜帶的八件法寶進行提煉,借助婉轉流暢的飄帶、紋飾組合,讓本來單一的器物豐富飽滿,賦予有形無形的“道教美學“。

這大抵便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03 青羊宮舊事
每天早上五點,青羊宮的道士們便起來做早課了。他們身著道袍,在大殿內隨著打擊聲,齊聲高誦道教典籍。若是身處其中,定有恍如隔世的感覺。道家吟誦聲在宮內鳥鳴聲點綴下,竟有幾分靈山深處的出塵感,讓聽者內心變得通透起來。

三個小時之后,青羊宮打開宮門,迎來了第一批信眾。宮內建筑群后方有一處茶館,頗受附近老人家的歡迎。露天壩壩里擺上幾把遮陽傘,長條桌旁邊放著竹椅子,蓋碗茶配著溫水瓶,儼然一副老成都茶鋪的模樣。

來此閑坐老人家,有的兩三好友湊在一起下棋的,有一群人圍觀著玩紙牌的,也四五個孃孃聚在一起家長里短的,更有人拉著道長討教吉兇禍福的。這里有限的喧鬧聲和宮內里安寧祥和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竟然也不違和。
有趣的是,這樣的反差在青羊宮漫長的歷史中并不鮮見,最有名的當屬三件事:青羊宮花會,打金章和燈會。

成都歷來有廟會的傳統?!冻啥脊沤窦洝分杏涊d了“十二月市”,即宋代成都每月都有一種特色商品的廟會舉行。其中“二月花市”“八月桂市”“十一月梅市”,皆與花有關?!岸禄ㄊ小北闶沁h近聞名的成都青羊宮花會。
青羊宮選定每年二月十五李老君誕辰日舉辦廟會。早些年農歷二月的成都已是百花開放,恰逢紀念百花仙子生日的“花朝節”也在農歷二月。于是好熱鬧的成都人干脆將花市與廟會湊在一起,青羊宮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花會的會址。

早些年成都的花市大多集中在青羊宮一帶。前來賞花的人會順路到青羊宮中拜祭老子,進香祈福,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而到青羊宮參加法事活動的善男信女們,也會在閑暇之余游玩花市,所以這場廟會花會合二為一的盛事,也成為了當年成都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春日盛會。
時間來到清末至民國時期,成都傳統廟會青羊宮花會悄然發生著變化。1905年,四川商務局總辦沈秉堃模仿外國的賽會之意,提出將省城青羊宮花會改為商業勸工會。于是次年的3月10日至4月13日就在青羊宮舉辦了成都第一次商業勸工會。

這場青羊宮前的商業勸工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倒是有幾分老會展中心展銷博覽的味道。
當時商業勸工會分為四個區域,陳列了來自全省各地展售的農工商物品。在這四區中間還設有招待所、休憩所及諸多小游戲。最后商業勸工會還會根據展品的情況,評比出各種優秀獎項。
這樣的勸業會舉辦了多屆。發展到后面,區域內不僅有商品展銷,甚至還出現了川劇表演,以及老成都津津樂道的打金章。
打金章可以簡單理解為一項武術擂臺比賽。
因比賽最后勝出者會獎以金章,所以老成都民間就將這項比賽稱為“打金章”。
“打金章”的始作俑者是當時四川的督軍熊克武。尚武的他決議在熱鬧的青羊宮花會期間舉辦“國術擂臺賽”,以此推廣尚武精神。1918 年青羊宮花會期間,打金章如期舉辦,一舉成功,名揚全國。從這屆以后,打金章便成為了青羊宮花會中規模最大,最受民眾喜愛的活動之一。
根據史料和小說記載,筆者大致還原了當時打金章的場景。
進了青羊宮山門,過了八卦亭,穿過二仙庵,視野瞬間豁然開朗。只見一大片空曠的草坪上搭著一個碩大的擂臺。擂臺的四周用布條和木柵欄圍成了一個極大的圈子。

擂臺后方設有一個視野清晰的高臺。這是給前來觀看比賽的四川軍政要人熊克武、楊森、鄧錫侯、劉文輝、劉湘等設置的。因為下場比賽的武人里面,除了普通拳師以外,還有當時各路軍閥的代表,甚至遠在川西川北的知名袍哥。
普通觀眾想要進場看擂臺就需要買門票。擂臺圈子里面設有茶座,這樣就出現了一副奇怪的景象。往往擂臺上打得血肉橫飛,臺下的觀眾卻是品茗飲酒,品頭論足。一些文人墨客酒酣之際,還會即興寫上幾首打油詩。
“今年勸業八回開,多少英雄擺擂臺。手藝若潮休要去,謹防棒你下臺來?!北闶钱斈甏蚪鹫伦钫鎸嵉膶懻?。

青羊宮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花會和燈會慶祝老子的誕辰?;〞驗檫@樣那樣的原因漸漸地淡出了成都人的視野,燈會的傳統卻是延續至今。
每到“老君會”的時候,青羊宮前花會熱鬧非凡,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的人前來游玩?;〞镒畛霾蚀蚪鹫掠肿尰〞臍夥杖缤一鹋胗汀E_上的武師龍爭虎斗打得不可開交,臺下的觀眾鬧鬧哄哄地又是另一番景象。
青羊宮門前有飲茶品酒的,有吟詩作對的。賣糖餅關刀的小攤生意興隆,賣卦算命的口若懸河。賣香煙瓜子、擦皮鞋、挖耳朵的人穿梭其中,三教九流、五馬六道的人齊聚于此,尋食謀生。

這一切,和原本清靜的青羊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卻又和門前“道法自然”四個大字暗暗相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