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墓記:蒼山如戟護雄魂,如意朝山鎮靈脈

絳縣山坳深處,四圍峰巒疊嶂,恰似墨色屏風環繞,宛若護衛的天兵天將。步入其間,地氣蜿蜒而行,過峽處豁然開朗:一座山包渾圓飽滿,形若金鐘倒扣,穩穩踞于大地懷抱之中——這,正是晉文公的安眠之地。
環顧這片天地,果然風水非凡。墓冢對面,朝山線條溫潤清晰,橫臥天際,狀若玉如意——朝山如一柄橫臥的玉如意,為回龍顧主結穴,天成福地之象,氣象萬千。
水口之地,兩峰對峙,形如關隘,將地氣牢牢鎖住,守護生氣不外泄。雖今人所立塑像坐向稍偏,若依戌山辰向更為合宜,但其地格之渾厚已足稱“帝王之穴”。

墓前平臺之上,乾隆十五年所立石碑靜靜矗立,"晉文公墓"四字,歷經風雨仍蒼勁如初。碑側文公塑像昂然挺立,目光遙指遠方,袍袖在山風中仿佛正獵獵鼓蕩。他似乎正立于當年城濮古戰場之上,揮斥方遒,指點萬里河山,天地間仿佛響起千軍萬馬的鏗鏘回響。
我們于像前設下凈地,點燃熏香元寶,奉上簡約卻誠摯的煙供。青煙裊裊,扶搖而上,在肅穆的空氣中盤旋、升騰,如無聲的禱詞,纏繞于文公衣袍之間,也輕拂那如金鐘般沉靜莊嚴的墓冢。
半炷香時間,山風漸緩,四野寂靜,只余煙火輕響與香灰零落。那一縷縷青煙,仿佛我們跨越時空的心意,將敬仰與哀思化作塵土,融入這承載千年榮光的厚重大地。

佇立山前,思緒回溯。公子重耳,顛沛流離十九年,忍辱負重,終歸故國;其志深如海,其識人之明更令人動容。趙衰、狐偃、先軫……群星璀璨,眾臣拱月。正是這份識人與任賢,使晉文公成就了晉國一代霸業。
“退避三舍”,非懦弱,實乃以退為進的睿智;踐土會盟,諸侯俯首,非徒武威,更是信義的力量。這一場“仁義之勝”,不僅鑄就晉國百年霸基,更成為千古帝王治國安邦的典范。
下山之際,艷陽高照,群山朗映?;赝墙痃娦文冠?,在日光下愈發莊重安然,臥于萬山懷抱之中。朝山如玉,線條如畫,青翠欲滴;兩峰守口,氣脈匯聚,靈秀之氣不散。
山風再起,林濤激蕩,那聲音仿佛仍在講述晉文公一生的壯闊與豪情。仿佛天地之間,仍回響著他指點江山的余音,仍流轉著那份不滅的晉魂。而那一縷消散的輕煙,也仿佛化入松濤與陽光,在天地間繚繞回響,久久不息,叩擊著后來者的心扉。
后記:
晉文公,不僅是一位英勇的霸主,更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化身。他的陵寢,不只是陵墓,更是一種風水與精神共構的紀念。
愿此行所見,所思,所敬,化作一份靜謐心香,托付山河長存,英魂永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