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百年的遷葬

明朝成化七年,岷江水突然泛濫,沖毀兩岸大多數房舍田地。時任兵部尚書余子俊奉旨修堤。他憂國憂民,白天在工地督修堤壩,夜來登舟觀測天象,以便根據天氣情況安排次日工作。
且說這日酉時剛過,他按慣例觀天象時,忽見西岸灘涂浮起半截青石,定睛一看,只見龜趺座上隱約寫著“大唐太史令李淳風之墓”幾個大字,在暮色中泛著微光,他甚感驚奇,便踩著沒過靴筒的淤泥向前走去??拷?,他仔細端詳了一下,更加吃驚:那竟是按“五氣朝元”之局雕刻的星軌圖——此等葬制,唯有深諳青烏之術的高人才能制作啊!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余子俊百思不得其解。
眼看夜色漸濃,仍無頭緒,抬頭望去,忽見岷江中騰起丈許高的水霧,不久,竟在江面凝出一幅璇璣圖,二十八宿流光溢彩。這時,天樞星位傳來蒼古之聲:“余公治水,可曾見西岸故冢?此地處岷山余脈,本是‘雙鳳朝凰’貴地。吾乃貞觀李淳風,八百年前已算定江堤潰決之劫,特留玄機以待君子。” 話音未落,江心突現金鱗閃爍,似有鐘鳴之聲順流而下——他更加驚奇。

次日早飯過后,他迅速組織精干官兵前去尋墓,很快就有了結果——李公的墓址雖被江水漫灌,卻暗合“回龍顧祖”之勢:背后石佛山如玄武垂頭,前方岷水似朱雀翔舞,左右兩側土丘恰成青龍蜿蜒、白虎馴服之態。只可惜近年江沙淤積,青龍位被沖毀,才致“水劫”應期。祭拜之后,余子俊組織人員開掘,果然見三丈見方的墓室浸在渾流中,卻無半滴江水滲入楠木棺槨。棺槨首尾各立石碑。前碑刻著那首奇詩:"我本唐朝李淳風,八百年后被水沖。江上相逢余子俊,煩君遷我過河東。隔世相遭無他贈,贈君廿四紫金鐘。金鐘若是少一個,藏在家人衣袖中。" 后碑則細刻星圖歷法,正是失傳已久的《乙巳占》殘篇。余子俊以《葬書》“乘生氣”之法細辨,方知棺底刻著七層同心圓水紋,正是失傳的“洛河控水陣”,暗合“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風水要旨。
開棺剎那,眾人均驚——棺中并無骸骨,二十四口紫金鐘如北斗列陣,鐘身星官名號與墓室四角的“天乙”“太極”“華蓋”等方位一一對應,可惜的是,最末那口“天同鐘”的位置上空空如也,只有墓室墻壁上天然滲出“丙子年立秋”幾個字——這正是余子俊奉旨治河的年份。
“大人,此等寶物……足可令子孫百世無憂啊……”幕僚陳師爺眼中泛起貪婪。余子俊按住他發顫的手腕,目光掃過棺中金鐘的排列方位:“你看這‘天樞鐘’朝東,對應‘生門’;‘搖光鐘’向西,暗合‘死門’。李公早就以金鐘布下‘八陣圖’,若毀鐘取銅,便是破了這‘藏風聚氣’的地脈!任何人不得擅動!違者斬!”
眾人噤若寒蟬。
說完,他抽出隨身玉尺丈量,二十四鐘竟暗合二十四山向,每口鐘間隔恰是“九宮飛星”的方位差,心里更加佩服前人智慧。
當天下午,余子俊便照著《乙巳占》殘篇與《青囊經》記載,沿江踏查,經過七晝夜,行至東岸石佛鄉時,忽見兩座丘陵如雙龍蜿蜒,中間一峰圓若明珠,正是貴格“二龍戲珠”之地。更妙處在于,山前岷江在此形成“玉帶環腰”水局,山后有“筆架峰”作靠,正合“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的四象全格。他以羅盤定準方位,發現新址的“坐山朝向”竟與墓室中“洛河控水陣”的星圖完全呼應。于是,他決定將李公的墓地遷葬至此,不負他一片苦心。
算好了時辰,也挖好了墓穴,正準備下葬時,六只白鶴突然從云隙俯沖,繞棺三匝后化作青灰色基石,分置新冢四維——正東基石隱現“甲乙木”紋,對應青龍位;正西基石刻著“庚辛金”痕,暗合白虎位。余子俊猛然想起《葬書》所言“以朱雀導水,玄武鎮山”,這六塊基石竟暗合“六爻護墓”之法,將新冢地氣與天上星垣、地下河脈連成一體。

正在這時,余子俊忽聞耳畔細語:“請余公親迎家母之鐘?!彼ь^四顧,身邊卻無人與他交流。正詫異間,只見墓前石縫滲出金光,接著石縫慢慢膨脹、擴大。余子俊定睛一看,石縫處正是那口失蹤的“天同鐘”。他拿起一看,鐘底銘文竟然篆刻著“坤儀藏袖,慈恩永固”八個字,鐘底還有一張素絹上,繪有老婦人懷抱襁褓的圖案——他頓時悟出此鐘對應“地母”方位,李淳風將其藏于此處,正是暗合“葬者,藏也,乘生氣也”的風水真諦——這口金鐘既是試人心,亦是念母恩。唯有重人倫、知根本者,才能真正領悟“氣”之所在。
此后三月,余子俊夜夜鉆研《乙巳占》殘篇,發現其中“星位對應砂水”的記載:“歲星居東,主東方木氣,宜植柳固堤;熒惑在南,主南方火氣,宜開溝泄洪?!彼麉⒄招菆D調整堤壩走向,在“天樞星位”(對應新冢青龍位)設雙重閘門,正合”龍砂貴盈”之理;在“搖光星位”(對應白虎位)開導流渠,暗合“虎砂貴降”之則。更妙的是,他按二十四金鐘的方位,在江堤上種植二十四棵銀杏,形成“地鐘應天星”的護岸陣。
當第二年春汛到來時,新修的十里石堤巋然不動,江心甚至浮現出與金鐘陣相同的星斗光影。當地老風水師驚嘆:“這是‘上應天星,下合地脈’的天人合一之局!李公以墓為眼,余大人以堤為綱,竟將整個石佛鄉化作了活的風水羅盤!”

二十年后,告老還鄉的余子俊重訪石佛鄉。但見當年的白鶴基石已與山體融為一體,每至暴雨,墓頂北斗流光便與江堤銀杏遙相呼應,將山洪引入按“九星水法”開鑿的溝渠。他撫摸著新刻的“星堤永固”碑,忽然聽見祠堂梁上傳來細碎鐘鳴——二十四口金鐘正按著“三元九運”的節律輕顫,仿佛在訴說著“天光下臨,地德上載”的古老智慧。
如今石佛社區的老人們說,那座墓里葬的不是骸骨,而是一位唐代星官與山水對話的密碼。每當月朗星稀,仍有人看見一位老者在墓前觀星,他腳下的青磚縫里,悄悄生長著與《青囊經》記載完全一致的“五星結穴”草本。至于岷江里的金鱗光影,老風水先生們都知道,那是二十四口金鐘在守護著“藏風聚氣,得水為上”的千年地脈。(注:本文部分內容有AI參與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