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后,小妾為其生一遺腹子,子孫世代為清朝守護者
袁崇煥:菜市口的血與后人的命

你可能會覺得,世上的命運有時候就像一場陰差陽錯的好戲,誰也猜不到結局。一個人拼了半生,最后卻落得個眾叛親離,甚至連自己孩子的名字,外人都說不清??梢獑栐鐭ㄊ窃趺此赖?,怎么就變成萬人唾罵的“賣國賊”,恐怕就得從菜市口那天說起。
那天是崇禎三年九月,北京的天還帶著點秋涼。袁崇煥被拖到菜市口——說是“拖”,其實沒人愿意用“請”,他是被抬著去赴死的。街頭的百姓早已聽了不少謠言,說他是“通敵”還“賣國”,于是一刀刀下去,他痛苦地喊,沒人幫他,全場歡呼。他曾是大明的頂梁柱,如今卻成了酒杯里的下酒菜。倒是劊子手也管不了場面,肉被分搶一空,骨頭也快要沒了——頭顱留著送到九邊示眾。最后一口氣,不知是咽下了委屈還是徹底死心。

你說,這世上有沒有人比他更憋屈?死也死得不明不白。可事還沒完,崇禎帝念念不忘,于是干脆把袁家翻了個底朝天。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遠,家里翻出來的錢還不到五千兩。甭說賣國,連個像樣的后手都沒留下。至于兒女,世傳袁崇煥竟然無子。那他究竟是為了誰在出生入死?這話放在他棺材里也沒人能回。冤不冤,世間人都唏噓,但老袁是再說不出什么了。
說到底,袁崇煥這個人,其實天生是個書生。廣東東莞的袁家,家底一般,家教卻嚴。少年時花了不少心思讀書,考上進士已經是家里祖墳都要冒青煙的事。但讀書歸讀書,做官歸做官。有一陣子,他是個實打實的縣令,管些家長里短。偏偏遇上后金崛起,他這才壓下文官的身段,一頭扎進鐵馬冰河。

來到京城,見了天子,“說得上話”是大事。朱由校賞識他,把他提到兵部。機會來了,遼東戰事一開,他就上表自薦,做起了督關外軍。戰場上,他又不是什么大英雄,但有兩把刷子:關寧錦防線,就是他修的;后金幾次攻打,寧遠幾場硬仗,他都打贏了。說起來,要不是袁崇煥,明朝怕是早就沒了遼東。
可這種“鋒芒畢露”,你放在朝廷里,不免得罪人。魏忠賢,那是權臣中的權臣,有時候想拉攏你,有時候就想弄死你。袁崇煥脾氣硬,跟魏忠賢翻臉,彈劾一上,他拎包走人回了老家。好在新皇即位,風水又輪到他。崇禎帝滿心改革,重新啟用袁督師,甚至許下“你說啥我就信啥”的承諾,給了尚方寶劍和遼東軍政一把抓的權力。

剛當上總督那會兒,他選了心腹祖大壽、趙率教和何可剛,還放句狠話,說收不回遼東就先殺他們再自殺。這話聽著激烈,但辦事干脆。只是朝堂如戰場,不是你想的那樣痛快。袁督師也犯過錯。最大的一次,是殺毛文龍。毛文龍這個人,雖說有點腿,不太好管,可到底是皇帝的人。袁崇煥這一刀下去,不光得罪了崇禎,更是自斷一臂。后金不用提防后路,遼東防線立刻變得飄搖。
崇禎開始多心,袁崇煥自己也沒知覺。等到皇太極率十萬八旗鐵騎攻北京,袁崇煥想來個“憑堅城,用火器”,把敵人引到皇城根下殲滅。大明的規矩卻沒辦法繞過——邊防大軍進京,皇帝永遠不放心。你想在紫禁城外打仗,人家只看到你可能挾兵自重。于是大臣彈劾他通敵,朝堂上如同炸了鍋。

袁崇煥信誓旦旦覺得“一切盡在掌控”,怎料皇帝耳根子軟,謠言一進宮,立馬信了?;侍珮O見縫插針,使了離間計。袁崇煥藏頭露尾,議和的事一被揭穿,崇禎就徹底起了殺心。后來連禮部都傳話,說袁這人和錢龍錫走得太近,這一內一外又結黨。皇帝看著頭頂的龍椅,越想越怕,干脆一刀切,將袁收監。
這時候,群狼環伺。老對頭、舊權臣的余黨,還有半個朝堂的文武,誰都不愿他好。崇禎也顧不上是否真有罪,殺人止謗。一個能守遼東的人就這么沒了。果然,袁死之后,遼東風雨飄搖,新來的將領不是全軍覆沒就是束手無策。明朝最后只剩下寧遠一隅,到清軍入關,天下換了主人。

后頭的家事,倒也讓人動容。袁崇煥當年上書自陳家貧,養得起一大家子人還要算計銀子。妻子多年無子,他也想過納妾,奈何沒錢,只好打消念頭。死后流放時,官府只查到幾個兄弟,家里空空如也。到了清朝,乾隆帝也想查查他后人的事,巡撫跑斷了腿,只找出過繼的堂弟兒子袁兆基,說是給了個官,算是安撫亡國之忠。
可真要說血脈,其實還有一段隱情。袁崇煥在遼東擔任督師后,終于手頭寬裕了點,納了妾。臨死前那年,小妾懷了身孕,沒人知道。袁死后,小妾悄悄帶孩子藏到了北京民間。清軍進京,這對母子成了旱地拔蔥的旗人奴隸。那孩子叫袁文弼。長大后混進了八旗士兵里,打了幾場仗,還封了個小官,身份不為人知。輾轉幾世,到了咸豐年間——富明阿,就是袁趕的孫子,不過改了姓。富明阿打過太平軍,立了戰功,做到江寧將軍這種肥缺。后世壽山成了軍界名人,和張作霖還有點親上加親的淵源。

一轉眼,袁家的冤氣倒也在后代身上舒展開來。壽山對沙俄死不投降,硬氣得很,最后以死殉國。袁家的女兒嫁到東北王張作霖家里,這血脈可算一直流到了亂世里。
你說袁崇煥的一生,到底算苦還是算值?死時無子,被天下唾罵,后人卻在敵國旗幟下出了大將、出了英雄。袁崇煥要是地下有知,恐怕也會一笑吧,“世上的事,誰能說得準?”

最后只剩菜市口那灘血,一些說不完的話。冤不冤,值不值,都是后人的話了。大明已滅,袁家香火卻在風里燭火點點地跳著。天下人都記得袁崇煥,可沒多少人知道他后代的故事。誰又能料到,明有忠臣,清出干將,到了民國還有半點余情——這命啊,真是不讓人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