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宮的布局與古代的九宮、河圖洛書圖式、明堂建筑格局在文化背景上有關聯嗎?
明十三陵作為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明朝文化燦爛光輝的歷史名跡。是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
而長陵祾恩殿這座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筑匯集了古體代建筑的特點,具有歷史和文物的雙重價值,可謂建筑史上的豐碑。
明十三陵每期一問欄目,這期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定陵地宮的布局與古代的九宮、河圖洛書圖式、明堂建筑格局在文化背景上有關聯嗎?


定陵地宮的布局模擬的是九重法宮,亦即皇宮內廷格局。但如果追溯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它又與古代的九宮、河圖洛書,乃至明堂建筑的布局有著密切的聯系。
九宮
九宮,本來是一種縱橫各為三格的方形網格。但它在上古時代卻是一種非常神圣的圖式。在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就已是“大而分州,小而井田,莫不以九為則”。存世的先秦著作中有關九畿、九野、明堂九室,以及“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一系列內容 就都是以九宮圖式為基礎的。特別是《易緯乾鑿度》,還把九宮圖式加以神化,說“ 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
由此賦予九宮圖式以一定的數理及哲學含義,使之成為一種神秘的宇宙圖式。按東漢鄭玄的注釋,太一為北辰之神名。其下行九宮的順序是先從坎宮始(順序為一),然后依序至坤宮(順序為二)、震宮(順序為三)、巽宮(順序為四)、中央之宮(順序為五)、乾宮(順序為六)、兌宮(順序為七)、艮宮(順序為八)、離宮(順序為九),最后返回紫宮。按后天八卦方位,坎北、離南、震東、兌西、乾位西北、坤位西南、艮位東北、巽位東南,其九宮序號的確是交絡相值均得十五。
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古代儒家用來解釋《周易》的圖式。相傳,伏羲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在黃河出現,有神龜背負“洛書”出現于洛水。于是伏羲據此畫成八卦。即《易·系辭上》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但因河圖洛書并無圖樣傳世。到了宋朝,儒家們便考據出兩個圖稱之為河圖洛書。
一種依據《易緯乾鑿度》中的太一行九宮及《大戴禮記)中有關明堂布局的“二九四、七五三、 六一八”之言,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位于中”的九官分布方式,畫出九組星象式圖形。
另一種據《易·系辭》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按照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星象式圖形,表示五行生成的關系。即:“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
這兩種圖式,有的以此為河圖彼為洛書,有的以此為洛書彼為河圖,說法不一。但構圖方式卻大致相同,一種強調前、后、左、右、中及四隅所組成的九個方位,一種顯示前、后、左、右、中所組成的五個方位。形成了“五舉其要,九推其全”的“誠相表里”關系。
明堂建筑
明堂建筑是夏、商、周乃至更早時期古帝王聽朔(古代天子、諸侯于每月朔日即夏歷初一祭廟聽政)布政的宮室建筑。相傳其各個時代有不同名稱。最早稱為蒿宮,又稱明庭。黃帝時名合宮,堯時名衢室,舜時名總章,夏朝名世室, 商朝名重屋,周朝名明堂。其建筑布局,按《大戴禮記》等文獻所記采用的是九宮圖式,即“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的數字排列方式。其具體布局方式則如《禮記·明堂陰陽錄》所講的:“明堂之制....內有太室象紫官,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總章象五潢,北出玄堂象營室,東出青陽象天市。”此外,還有左個、右個分布在青陽、明堂、總章、玄堂之間。由于其布列亦呈九宮之式,人們又稱之為“明堂九宮”。
以上九宮、河圖洛書、明堂等古代圖式雖與定陵地宮的布局沒有直接關系,但由于明代皇宮在規劃上深受前述易學圖式的影響,所以,仿九重法宮布局的定陵玄宮,其前、中、后、左、右五殿布局,也像皇宮建筑那樣,反映著九宮、河圖洛書,乃至儒家心目中明堂建筑的布局的最本質的特點。
本期的語音欄目到這里就和大家告一段落了。下期小編將開始講述:為什么明朝營建的天壽山十二陵都有一通“無字碑?”下期繼續關注我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