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古代糧倉建筑是什么樣的?
來源:中國民族建筑
古建知識解讀
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糧食儲備關系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政權穩固。糧倉,即儲藏糧食的專用建筑物。在古代,倉是總稱,廒是貯糧庫房,“倉廒”實為糧倉的統稱。它巧妙的布局、結構和形式,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的生產及儲存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近五十年來大量出土的文物和歷史考證,中國原始農業啟蒙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于新時期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左右)。而糧食的儲藏是農業栽培的繼續,儲藏技術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進入新時期時代以后,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糧食出現了剩余,才逐漸由糧食加工發展到儲藏。
中國古代糧倉的種類是很多的。從漢代開始已建設糧倉,后逐步拆改。

四川彭縣出土漢糧倉
明清時期糧倉數十廒或百廒為一倉,每五間為一廒。為防雨季水淹,每個倉廒所選地址都在地勢較高、陽光充足、通風透氣的“風水絕佳”之處。倉廒中建官舍,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地下修有排水管道,各倉內外鑿有水井,用以飲用及防火災。
連脊并山橫向相連的廒叫連,兩連相距三丈,左右間還留有水道。廒在建筑上基本采用獨棵圓木的中國傳統木架結構,中間四梁八柱,兩山是插柁,前后有柱,中間排山柱直達屋頂,十分穩固。
明清糧倉(一)
廒房前后出檐,墻體為磚砌,厚達1.3米至1.5米,墻根留有氣眼,以保持內部的相對恒溫。廒內地基以三合土夯筑,鋪有尺余厚的細沙或白灰,上墁方磚,磚上再用杉木墊底,用以防潮。
屋頂懸山合瓦清水脊頂,廒頂各開氣樓,以透瀉汗蒸郁熱之氣,調節溫度和濕度。為了驅蟲防腐,廒內四壁還圍置樟木,除此之外,還用竹篾編成隔孔,釘于窗上以防鳥。這些建筑設計和措施,既防潮又通風且保證安全,可以使倉糧歷久不壞。
雖然歷經滄桑,曾經遍布中華大地的古代糧倉大多已湮沒于歷史的云煙之中,但有些糧倉的故址,至今依然存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糧倉建筑如“豐圖義倉”,這座存放糧食的“義倉”是清末閻敬銘等所建。
明清糧倉(二)
“義倉”位于渭南地區大荔縣東17公里朝邑鎮(原朝邑縣)南寨村塬上?!傲x倉”西邊還有閻公祠。“義倉”和閻公祠四周有土筑墻圍繞,合為一組建筑群,北面正對朝邑東岳廟。所以,“義倉”是一組大型四合院,四壁外墻是用磚砌成的城墻,東西總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0米,高約8米。城墻底部厚13.5米,頂部厚13米,有明顯的收分。南面城墻上有垛口,共計62個。南城墻中心兩側設東、西券門兩個,北面城墻中部建有望樓,城墻平頂,四面環道,行走方便,又可防衛。為及時排雨水,城墻每隔16米或21米設有一個排水道,利用間隔墻墻頂設計,伸出城墻達3米多,全倉共有排水道10個。倉房全部是利用墻體預留的室面,內部砌券頂。南墻倉房14間,北墻倉房20間,東西墻倉房各為12間,總共58間,包括兩個門洞共60間。倉房間大小不一,南面進深較淺,但是大部分倉房面積為50平方米(寬4米,長12.5米),倉門前有3米深的檐廊。倉門為券門,門檻為石制,高0.5米,厚0.6米。室內地平比外邊高,對面墻上均開通風用的拱券小窗。平均每間倉房可存糧7.5萬公斤,這樣便于通風干燥,糧食可存放十幾年不壞?!傲x倉”全部采取磚砌結構,建筑布局非常巧妙,利用城墻墻體作為倉房,節省了材料。中間有一個大院子可供平日曬糧用。這個“義倉”的設計做到了防火、防水、通風,采光較好,目前保存完好,可以供游人參觀。這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與智慧。
豐圖義倉
中國早期的糧倉也是早期的學?!獡甲C,帝堯時期的米廩既是儲存糧食的倉庫,又是老者頤養天年的場所,還是早期學校(“庠”)的雛形。那個時候,為了使老者不愁食物,帝堯特地將他們安置在了糧倉。這些老者都是歷盡世事而有經驗的人,平時沒有太多雜事。便將小孩子召集起來,請這些老者給予管教,傳授經驗知識。這樣,糧倉又有了養老和學校的功用。
中國民間有一個與糧倉有關的節日,稱填倉節,又稱添倉節,為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神的生日。
倉神廟
有民諺曰:“過了年,二十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箕帚,掃東墻,撿到昆蟲驗豐年?!边€有“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等諺語。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在院里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灶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稱為“囤”,在里邊放些五谷雜糧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神,以祈一年五谷豐登、糧食滿囤。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筑】,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