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地“風水”的二三事
風水學說,自古流行。墓地“風水”,是風水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和一套又一套的儀式。
把墓地風水與子孫命運相聯系,興于秦漢。據載,秦末,韓信為布衣之時,母親死了,但因貧窮不能在村社墓地中入葬,便另擇“高敞地"葬母,目的是欲“令其旁可置萬家,仰視其母冢”。這已包含了“風水”觀念在內。
濮陽西水坡45號墓
東漢袁安(袁紹的高祖父)的父親死后,奉母命外出訪求墓地,途遇一書生,指著一地告訴他說:若葬你父于此,你這一代便可做三公……,于是袁安葬父于該地,他家因此累世興旺隆盛(《后漢書·本傳》)。可見風水觀念在漢代已較為普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上層也流行風水觀念,有關“望氣”“風水”“龍脈”的各種學說和巫術都風靡一時。南方多山,風水學說多主張墓地應選在“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沖”之地。近年在南京發掘的六朝帝陵、高級官吏大墓,全部背倚山峰,面臨平原。唐宋明清歷代陵墓,無論是散布在關中,中原,還是在北京外郊、大都也都符合“風水”說法的要求。
乾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
古代的野史、小說、傳說中,也保留了許多有關墓地“風水”的逸聞趣事。據《十國春秋》載:前蜀皇帝王建,年輕時葬父,棺材埋下便自動跳出。有神人出來說:“這里是出天子的風水地。你是小民,怎容你卜葬于此!”王建不理會,再次下葬,棺又跳出,如出反復三次,最終總算葬了。結果王建這個“目不知書”的無賴,竟然坐上了大蜀皇帝的寶座。這個故事暗示“風水"可以改變“天命”。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
“風水”學說宣揚父母墓地決定著兒孫命運,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歡迎。與更老的“天命觀”相比,“風水”可人為選擇,主觀爭取,傳統的“天命”卻是先天決定,一切聽從天命。“風水”觀念出現后,使人感到憑努力可以改變天命。于是尋求“風水”之風,從秦漢以來,2000余年來從未斷絕。即使到了今天,風水觀念還廣泛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