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關欄一道口,錢財往外走”,關欄指的是啥?
農村俗語說:“關欄一道口,錢財往外走”,這條俗語中比較難理解的就是“關欄”一詞,也是讓現在人最容易誤解的名稱。
1、關欄指到底指什么?
在農村,有一些地方把房屋的門檻稱為關欄,有一些地方把豬圈和牛圈的攔板或攔門稱為關欄,還有一些地方則把房屋的攔雞門(即門上裝有柵欄式的外門,用來攔住雞、鴨、狗等進入屋內)稱為關欄,畢竟門也是一戶人家的一道關口,這些地方的人稱為“關欄”也有他們道理。

也就是因為如此,現在很多人把關欄一詞理解成這些欄門或門檻。這樣,有的人對俗語的理解,也就只能憑個人的想象,來猜測俗語的意思,自然就會出現偏差。事實上,這些“關欄”與俗語中的“關欄”沒有多大的關系,俗語中的“關欄”另有所指。
俗語中的“關欄”一詞,是我國古代風水學中的專用名詞,在風水學中稱為風水關欄,或者水口關欄。風水中稱關欄為砂,或者砂山。關欄的砂山就像大門上裝有欄門一樣,把住溪河的出水口,因而又稱為關鎖下水,即鎖住明堂內水往下流出的一道關口。民間又將“關欄”俗稱為水口山,或簡稱水口。
2、關欄具體指哪些地形?
在古代風水中,人們把地形地貌分為山地和平洋兩類,其中山地,按現在的地形分類,應包括山地和丘陵,而平洋則指地勢平坦而多河流穿行的地帶,也有的說泛指平原地區。從風水上來說,平洋之地,看不到山,從陽宅陰宅的角度來說,也就沒有“關欄”之說。但從城市的大范圍來說,有些地方把數十里,甚至上百里之外的山脈也納入城市的風水格局之中,這樣對一些城市來說,也就有了“關欄”之說。不過,這是古代所謂的“大風水”,與陽宅陰宅沒有多大的關系。
山地和平洋在風水學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相地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區別。比如說,平洋之地的相地,不管是陰宅還是陽宅,講究“坐空朝滿”,不需要“關欄”。而山地的陰宅和陽宅講究則相反,為“坐滿朝空”,又稱“坐實朝空”,同時還要講究“藏風聚氣”,藏風聚氣就需要“關欄”。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山地要立著看,平洋要倒著看”。也就是說,地處山地,把山脈看成是龍脈,而地處平洋,則把水看成是龍脈,即水脈為龍脈。這也就是很多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朋友,對俗語中的“關欄”一詞難以理解,或者理解出現偏差的原因。

3、關欄與明堂
“關欄”一詞往往與明堂一起使用,即明堂關欄,意思為把住明堂水口的關口。
我國古代很多風水書中,通常都寫著這樣一句話:“登山看水口,入穴觀明堂”,這里說的“水口”就是水的流經明堂,流過關欄這一道關口?!翱此凇?,主要是看關欄(水流兩邊的砂山)的形態和關口的狹窄。古人在風水上認為,關欄的形態生得好,出口狹窄,水流出后看不到水,此為“藏風聚氣”,屬聚財之地。如果關欄的形態生得不好,水的出口太大,就不能藏風,而是漏氣,錢財也就往外流走。
風水中的明堂關欄,分為陽宅明堂關欄和陰宅明堂關欄。古人認為,兩者在理論上是一樣的,但有一些差別。比如《陽宅集成》一書說:
“故附山民居,皆在灣曲平坦,有兜收處建宅;非如陰墳,有上中下三亭穴法?!?/p>
“陰地之龍,務須清純緊湊,氣脈團結;陽基之龍,喜其闊大開陽,氣勢宏廠。”
這里的“龍”指山脈。陰宅講究“三亭”指明堂(即陰宅和陽宅前面的開闊地)的講究,即要看小明堂、中明堂、大明堂(有的又分為內小明堂,內明堂,中明堂,外明堂,大明堂)。陽宅只講究“開陽”,即房屋前面的明堂要開闊,有氣勢就行了,分得沒有那么細。

4、關欄與農村房屋
按照我國民間通常的說法,“陽宅管錢財,陰地照子孫”,雖然民間也說陰宅既管人也管財,但人們大多認為陽宅管財要多一些。因此,這里很明顯,農村俗語“關欄一道口,錢財往外走”指的是陽宅。再者陰宅之說太復雜,也太玄乎,這里就不再作探討了。這里重點說說農村民居的“關欄”。
“故附山民居,皆在灣曲平坦,有兜收處建宅”之句,說明了山區(包括丘陵地區)的農村人建房宅基地的通常選擇。意思是說,山區人建房大多選擇在山彎曲形狀之內,且地平比較平坦,或者山腳的溪流、河流的水灣處建房。這些地方大多位于山谷(山沖)內,也有山中的小盆地,即四面環山,只有一出口之地(關欄)。建房的地方就是一個“兜收”,即口袋形狀,往往是背靠山,前面視野開闊(明堂),有溪流、河流,至少也有水溝。這就是所謂的“坐實朝空”??梢哉f,自古以來,這都是山區村民建房的普遍選擇,直到現在,農村大多遵循這一規則。

5、關欄與自然村落
既然這些民居處在山谷,或者山沖,有山就有泉,泉水又匯聚成溪流,溪流又匯聚成河流。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山區民居為了居住安全,一般建在比較高的臺地,至少也可抵御百年一遇的山洪災害。因此在選擇宅基地時,還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水文,安全是第一位的。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而這些泉、溪、河都要從山谷內最低處流過,也就是說這些泉、溪、河,包括水溝,一般從山區民居的房屋前面蜿蜒流過,忌水路直沖。
這些房屋,歷經數代或者十多代人,有的甚至幾十代人,大都形成自然村落。大多數自然村落都是聚族而居,也有少數自然村落是數個姓氏雜居,有的還是多民族雜居。大的自然村落有上千人,小的自然村落只有幾十戶。三五幾戶人家,習慣中不能稱為村落,而是一種散居。
在山區農村自然村落中,山谷或者山沖流入出村莊的水,稱為來水,又稱上水,而流出村莊的水稱出水,也稱下水。山谷或者山沖的出口,以寬闊且像一個口袋形狀為最佳。在這個口袋形狀之中,流水的出口處就是自然村落的水口。水口兩邊的山像兩扇門,把谷地或山沖關起來,只留下一道口子讓水流出,這種山勢稱為“關欄”,且為一個自然村落共同的“關欄”。
山區散居的民居,與上面的說法一樣。陰宅“關欄”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只是陽宅講究粗獷和山勢的層次變化,而陰宅要求的標準高一些,除了講究砂山的細節的變化,還有明堂的層次清晰,線條不能雜亂。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一般來說是對陰宅而言,意思是說明堂不可太雜亂,“關欄”的線條走向要合理。

6、“關欄”之說對自然村落生態的影響
我國古代風水理論對人居環境和陰宅地理的要求,講究完美。但是,在現實之中,天然的地形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多么好的環境,并非完美無缺,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陷”,“風水”不如意處往往十有八九。
在舊時,人們在“風水”中不是被動的,而是可以主動作為。農村民眾認為人可以改變“風水”,也可以彌補“風水”,更可以培育“風水”。
比如,水是一個自然村落的命脈,既要灌溉農作物,也要保證人畜用水。一些居住在山谷或者山沖的村莊,大多房屋門前的溪流不大,如果水的源頭被破壞,不僅溪水干涸,還會給谷地或山沖的耕地帶來災害。天旱時,耕地沒有水灌溉,雨季會把山里的泥沙沖到耕地里,嚴重的還會發生泥石流,沖毀田園。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壞了“風水”,實際上是破壞了生態環境,讓人們的生存環境變得很惡劣。
舊時,很多自然村落都在水源頭的山納入“公山”,采取了封山育林,將這樣的山林定義為“風水林”,并制定了嚴厲的處罰規則,立碑公告。比如,湖南的西南山區,貴州、廣西一些山寨,至今依然可見到明清時期“風水林”或者“風水樹”的封禁石碑。這與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是一樣的。

處在山谷或山沖內的自然村落,因為地勢平坦,水源豐富,陽光充足,土地肥沃,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但是,這里的山谷或山沖沒有明顯的水口處,或者水口處兩邊的山相距比較寬闊,也就沒有形成風水上的“關欄”,按風水上的說法為“漏財”之地,也就是俗語中所說的“錢財往外走”。
那該如何解決這種“風水”中存在的“缺陷”呢?古代先民改善自然環境,改變“風水”和培育“風水”,彌補“缺陷”,形成人工“關欄”。
一般來說,人們在他們認為的水口之地,溪河兩岸,或者一邊岸上,種植大片的樹林,稱為“水口林”,也有地方稱“風水林”,并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措施,永遠不得砍伐。事實上,山村自然村落不僅在水口處植樹,在山坳處(山風口)也同樣有種植“風水林”的風俗,同樣嚴格保護。
在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直到如今,我國一些傳統村落的“風水林”依然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村莊的古樹林?,F在名稱有所變化,稱為“風景林”,納入了保護林的范圍,依然為地方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態意識作出相應的貢獻。
除此以外,舊時,人們還有在村莊水口處修建公共建筑物,作為“關欄”鎖住下水的風俗。比如,有的地方在水口處修建廊橋、風雨橋、風雨亭等供人們休息的場所,有的則修建廟宇、寺廟等宗教場所。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南西部及廣西、貴州的一些村寨,一部分風雨橋(舊稱花橋)雖然是橋,但并沒有起到橋的交通功能,橋不可通往別的路,而是為了把住水口、裝飾村寨的作用,為村寨增添一道美麗風景,并成為地方的一種特色民俗文化。其實際用途,在舊時則與涼亭差不多,僅供過路人遮陽擋雨和休息。

7、結束語
農村俗語說:“關欄一道口,錢財往外走”,從民俗方面來說,被古代農村民眾附會了一些迷信思想。這也是農村俗語中常見的現象。由于俗語在產生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而那些年代,科學和文化比較落后,人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一些現象,習慣于用迷信的手法來嚇唬民眾,以達到說服民眾,并要民眾遵守規則的目的。事實上,一個家庭或一個村落的錢財進出,與“關欄”沒有任何關系,因此,這種說法當然不可信,是一種胡亂聯系的說法。
我們對待古代的一些俗語,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辯證地看問題。這句俗語雖然是一種迷信說法,但是,從客觀上來講,其目的包含了保護人居生態環境的理念,改善和培育優美的人居環境。這是其積極的一面,對現在的農村來說保護生態環境,美化人居環境,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