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段志強談王朝龍脈與風水堪輿

本期介紹預計閱讀15分鐘
中國的龍脈在哪里?最初國都的選擇促使古人產生了局部的龍脈觀念。至宋代,朱熹的天地風水系統帶來了宏觀觀念轉變。此后,王朝興衰、版圖擴張,龍脈觀念也在不斷生長,并與佛教世界觀和西方測繪技術不斷發生碰撞。山河兩戒、三大干龍,中國古代龍脈學說都有哪些版本?作為天下中心的昆侖山究竟在哪?晚清時期的地方官員又是如何產生與“世界島”媲美的理論?請聽段志強老師帶來的精彩分享!
內容節選本文為基于節目錄音的口述稿,僅對語法與用詞做部分修改。
江西堪輿風水術的興盛
程衍樑
剛剛段老師提到在宋代,福建、江西就已經是一個風水師的大本營了,直到今天都是這樣。我們之前的節目也有一些江湖術士朋友提到,江西三僚的風水師直到今天在鄉間還是很受歡迎。這個傳統是怎么形成的?
段志強
江西、福建的風水非常發達,在宋代,至少兩宋之際就是這樣了。按照當地的傳說還更早一些,傳說是唐朝末年的時候,宮廷里的陰陽師把這套技術帶到了江西,然后慢慢擴散。從可靠史料上看,北宋后期已經有人在說,江西興起了一種堪輿新法,一種新的玩風水的方法。
這個新法是什么呢?根據一些不太完備的蛛絲馬跡,是原來的風水理論,它把方向、五行等等,全都弄了一些像數學一樣的編碼,然后按照這些編碼來選擇。編碼有時候能講述一些依據,比如說把一些方向和五行對應起來,那五行就有深刻關系了,所以就能講出一些理由。但是大多數講不出來,也可能原本有,后來就忘記了。
江西這個地方的風水比較重視山川的走勢,山一彎,“氣”在山里面就來了,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選一個位置,承接山脈傳過來的“氣”,大概是這樣一種理論。所謂“氣”,后來理學家又把它大大強化了一番。所以在南宋的時候,江西和福建的風水師就特別多了。
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經驗,我在谷歌地圖上看三僚的風水,思考為什么這個地方出這么多風水師?后來我還去過江西贛南。因為我自己是北方人,住在華北平原上,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有看見過山。后來我跟一個湖南湘西的同學聊起來,他說他腦子里完全無法想象一個全是平原的地方是什么樣的。我看江西的衛星地圖的時候,就發現那個地方很有意思。它到處是山,可不是那種特別大的山。如果是特別大的山,風水師能做的事情相當有限,反而是那種形態各異的小山小水,可以做很多文章。
程衍樑
丘陵地帶。
段志強
還可以弄風水師最擅長的喝形,說這個山像什么、那個山像什么,這個地形發明一個名字、那個地形發明一個名字,所以應該不見得是這個地方獨立發展出來的,也許可能真的是從北方帶過來一些原本的技術,到這兒來一看,這些地形這么復雜,那是不是我們可以弄點科學創新?然后又發展出了新的技術。
北京城的龍脈風水究竟行不行
程衍樑
到元代,你在《經學、政治與堪輿:中國龍脈理論的形成》這篇文章里面對三大干龍這個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做了一個考察。請稍微解釋一下什么叫三大干龍?
段志強
我們平時所說的龍脈,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干龍。按照風水學原理,所有的山都是龍脈,不管大山還是小山。只不過龍脈是分等級的。我們平時說的中國的龍脈,指的就是龍脈系統的主干,也就是干龍。從明代開始,中國有三條干龍這個說法就固定下來。在元代就能看到類似的說法了,甚至更早我們也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比方說《禹貢》,有人說它可能講的就是三條山,當然和后面的三大干龍的山其實出入很大了。
北京這一帶,在《禹貢》里面屬于幽州。幽州就是鬼地方的意思。古人講“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幽冥就不是活人住的地方。說起來,北京這片地方,很長一段時間不在漢人王朝的統治之下。漢唐時,這里可能都是“華夷雜處”的。五代,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給了契丹之后,遼朝、金朝、元朝……直到明朝,北京地區才算是漢人為主的地方了。所以這里的軍事地位雖然一直很重要,但在地理世界觀里面還是比較邊緣的。
元代不太一樣了,元代首都到了北京。有時候也有一些渲染,比方有一些元代的地圖,把北京后面的居庸山畫的特別大,好像是北京的龍脈一樣,但表達也不是特別清晰。主要還是洛陽的傳統“天下之中”的位置沒有動搖。元代郭守敬修的觀星臺,所謂的“量天尺”就是在登封,在周公測景臺旁邊,那還是傳統的觀念。
真正把北京神圣化還是明朝。在三大干龍理論里,北京屬于北龍,結穴就是天壽山的明皇陵,后來的十三陵。當時還有人說北京屬于冀州,具體北京屬于九州的哪個州,這個也不談了。他說北京屬于冀州,當年堯、舜、禹就是在冀州建都,現在終于回到原點了。最近中國人民大學的高波老師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就講北京的神圣地位是怎么在元明清時代建立的。他說也有一些說法,那時候把北京比作北極等等。他還說,清朝,國土疆域面積廣闊了,不少人說北京這時候成了天下之中,算上東北、蒙古的話,等于是長城兩邊都算上了。北京在長城這一帶,也算是地理中心了。
到了清代中后期,西北史地之學出來了以后,三大干龍不夠用了。他們就講,蒙古高原上還有另外一條大龍脈,繞過北邊,一直繞到長白山。這樣,傳統上講的北龍,太行山、燕山這一條線,也不是真正北龍了,只是中龍的一個分支。這樣一說,北京好像也算中心了。不過也有人不喜歡北京。清初就有個風水師,他說北京的形勢有很大的問題,叫做一泄無余。雖然大體上它三面環山,后面、左右都有山,但南邊,前面明堂這邊沒有任何遮擋,龍氣一去不回,算不上好地方。這種說法也就是偶爾可見,一般人大概也不會有這么大膽的發言。
我們剛才說朱熹發明了一個中心式的龍脈系統,這個中心式的龍脈系統在元代就不太好講了,因為元代的國都是清清楚楚的,就在北京。而且元代是那么國土廣闊的大一統王朝,所以大家好像又回到了之前的“三條四列”之類的說法。但因為它國土面積很大,所以它把原來漢唐時候所不熟悉的山,尤其是南部的山都給整理了一下,這是元代人所做的事情。但是整理南部的山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南部的山,特別是長江以南的山看不出一個主干來,華北還可以說是太行、燕山。
程衍樑
天下之脊。
段志強
對,那還可以講,那南方的山怎么辦呢?這個大家都在討論。我們看到很多糾結的表述,南方的山最后到底會“應”在哪。龍脈為什么一定要說出一個脈絡?因為龍脈要有一個結局,不然說它沒有意義。它的結局就是要么出皇帝,要么做首都,要么當成皇陵。所以我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材料,就是劉伯溫說南龍的結局,就南方這個山的結局,他說是在海鹽諸山,浙江,大家都知道有個核電站叫秦山核電站,他說的就是那個地方,在海邊。
程衍樑
當時劉伯溫的這種論斷,有指向什么寓意嗎?
段志強
先說說這個材料是不是可靠。我很想推翻這個材料,因為這種怪力亂神的東西,我們做學術研究的總是會想方設法證明它不靠譜,或者是后來編造的,結果我現在沒有證據去推翻,因為這是元朝末年的資料,還不是劉伯溫后來發跡,甚至他死了以后,大家安在他身上的。是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寫的,他沒有到明朝就死了,他說我聽劉基講(劉基在元朝末年是有名的術士),這南方的山,不知道最后結局在哪兒,劉基說我研究了一下,我覺得應該就在海鹽這個地方,就是靠近海邊的這些山,劉基還說,這個地方如果不出周公、孔子那樣的人物大概是壓不住的。
我們都知道他肯定不是說周公、孔子,他只是不敢直接說這里要出皇帝了,只好說周公、孔子這樣的人物。所以他肯定也是有所期待的,假如這個材料可信的話,這個材料可惜在后來當皇帝的人并不出在海鹽。
程衍樑
如果恰恰出在那里,那他就更有可能附會。
段志強
對,這是一個未曾實現的預言,未曾實現的預言可能說不定真的反而是預言。
康熙提出「泰山之脈來自長白山」
程衍樑
你在文章里引用了清代皇權對傳統風水堪輿理論的重塑,是從泰山的來脈入手的??滴跆崃藗€觀點,認為泰山的山脈是從長白山來的。
段志強
我覺得康熙很厲害,泰山的龍脈很難安排,結果康熙就提出一個說法,說你們算了,也別找泰山和太行山、秦嶺的關系了,其實就是從我們東北長白山來的,長白山往南走,經過遼東半島,跨渤海到了山東,又崛起為泰山。而且還有理由,因為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確實有一溜的小島。最好玩的是,今天的地質學家可能會說,長白山和泰山形成的地質活動可能就是同一次,它們可能真有地質學關聯的。
但問題是,康熙怎么知道這些事?長白山雖然是女真人到滿洲的神山,其實它一直很神秘,天池總是云霧繚繞,他們具體生活的地方離這個山還是蠻遠的,那個山又高,所以對于山和周圍的地理他們也不熟。還是在康熙后期弄地理測繪的時候,弄了一些歐洲來的傳教士去弄測繪??滴蹩吹剿麄儺嫷牡貓D,才忽然意識到,可能泰山是從長白山來的。也許康熙真的相信這個說法,并不是故意硬要說泰山是長白山的“子孫”。
程衍樑
因為看到康熙和大臣李光地,李光地在《康熙王朝》里面也有出現過,還有一番討論,兩個人的觀點似乎還不同。康熙認為長白山這一脈,包括到泰山,是一種獨立于傳統以昆侖山為中心的龍脈體系。但李光地好像委婉地否定了他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
段志強
在康熙后期,他和漢族文臣之間有很多較勁??滴跏强隙ㄏ胍龓熀弦坏?,但是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別在泰山問題上非常敏感,因為泰山是孔孟出生的神山,五岳之首。對儒家傳統來說,泰山的重要性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承認泰山是長白山的“子孫”。注意,這個“子孫”是字面意義上的說法,因為龍脈系統的一個理論根據就是山和山之間存在宗法關系。
程衍樑
也要符合周禮。
段志強
對,龍脈就是有祖龍,一層一層地按“子孫”這樣過來。
程衍樑
祖龍是昆侖山嗎?
段志強
最高的祖宗就是昆侖山。
程衍樑
所以這套理論里面,中國所有的山都是從昆侖山來的。
段志強
全世界所有的山都是從昆侖山來的。理學家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全世界所有的山是一個發源,就是昆侖山,然后發到世界各地分支,變成各種各樣的小山。天下的水是從各個地方分別發源,最后匯集到同一個地方,就是大海。這是理學家對世界秩序的一種看法。
程衍樑
這還有點對應關系,山是由內往外發散,水是由外往內收斂。
段志強
理學家的根本看法叫“理一分殊”,這個世界上的“理”是一個,但它具體表現有各種各樣的。所以“一”和“殊”就是一和多的關系,是理學家特別關注的,他們把地理也這樣整理了一下。
所以李光地可能覺得不太能讓步,因為讓步了之后,那孔孟的地位好像就得到貶低了。所以他還是發明出另外一套說法,長白山雖然重要,我現在可以承認泰山是從長白山那來的,因為皇帝說了,我也不能反駁。但我要說長白山也不是單獨冒出來的,長白山也是從昆侖山來的,只不過昆侖山的山脈可能有一支在蒙古高原上,伸出一大支,繞了一圈繞到長白山,然后又繞到了泰山。所以這一套世界觀還是沒有被顛覆,就是在李光地這里稍微修補了一下,加了長白山。康熙皇帝肯定不想只是加一個長白山那么簡單,他想要弄另外一個中心。
本期嘉賓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段志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關心中國政治思想史、明清文化史、中國文化地理等領域。
本期提到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郢都 / 山河兩戒 / 一行 / 朱熹 / 昆侖山 / 混同江 / 吳澄 / 明孝宗 / 蔡元定 / 江西三僚村 / 瓦崗寨 / 金履祥 / 石敬瑭 / 郭守敬 / 劉秉忠 / 姚廣孝 / 劉伯溫 / 王士性 /徐霞客 / 李光地 / 理一分殊 / 岡底斯山 / 皇輿全覽圖 / 全祖望 / 魏源 / 裴景福 / 廖平 / 哈爾福德-麥金德 / 世界島 / 須彌山 《史記·藝文志》《尚書·禹貢》《海國圖志》《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文稿、排版:Yo編輯:思釗

播客|在古代出門遠行:白銀時代的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