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翁江蕭家大院,尋那年代白墻黑瓦的記憶
泛黃的春聯
雕花的門窗
斑駁的磚墻
是屬于古宅的印記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
游翁江蕭家大院
尋那年代白墻黑瓦的記憶
翁江,舊稱翁潭,現屬福鼎市白琳鎮轄。翁江瀕臨內海灣,背倚虎頭山,遙望“筆架峰”,這里地曠人稀,不山不海,便于繁衍生息。翁江之水,東流為雙頭溪,與百步溪匯入大海;溪上游為白琳,茶葉特盛,中外通商;下游為點頭,魚鹽之利亦貿易一大宗;翁潭介居其間,山明水秀,孤村小市,無承隘囂塵氣,別饒勝趣。
蕭家大院

翁潭蕭氏先世蕭漢華(1713-1762年),號槎舫,于清康熙年間,自閩西汀州府上杭縣勝運里棉村,即今龍巖市上杭縣境內移遷點頭鎮扆山。蕭漢華生三子天爵、天祿、天成,分乾、坤、泰三房,乾、坤兩房仍住點頭。嘉慶間泰房因鄰舍失火,舊屋被燒毀,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舉家徒居白琳翁潭,蕭天成是翁潭蕭氏入遷始祖。蕭天成(1760-1816),字位茂,例貢生。天成生五子正璣、正奎、正樞、正謨、正倫。移遷翁潭后,泰房下又分仁、敬、孝、慈、信等五房。翁江蕭氏民居主要有三座,自西向東分別為長房大院,是仁、敬兩房產業;四房大院,是慈、信兩房產業;三房大院,是孝房產業。三座大院,其中以長房大院尤為氣派。蕭家大院聞名于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筑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筑技藝和科學應用。

蕭家大院風采
泰房遷至翁江水竹湖后,蕭天成偕五子遂于翁江水竹湖造室,兄弟比屋鱗次,蕭家大院的當家人是三房的蕭正樞。蕭正樞(1788-1853年),字延鈞,號夢軒,副貢生,為人忠厚,和睦兄弟,被其父命為總理家政大權,是泰房移遷翁江首任當家人。蕭家大院最早建成的是長房院落,其次是四房、五房共同所有的二進院落。三房因自己是主事人,避嫌不徇私,其古厝就在前面,前兩座的左手邊不及十米距離,為二進式院落,三房大院唯有天井比前兩座大,但其屋宇建筑用料遠不及前兩座。
長房大院背靠虎頭山,青山如黛,林蔭茂密,一派生機勃勃。大院坐西向東,由門廳、天井、一進廳、過雨亭、二進門廳、二進天井、正廳、及兩側廂房組成的三個并排的四合院,二層建筑,懸山頂,穿斗式木構架。

四、五房大院與長房大院僅一巷之隔,一條小巷將兩座大院通體隔開,為何兩座同為蕭氏兄弟又是同一時期所建的大院要隔開呢?


原來,翁江蕭氏自點頭舊居遭火焚后,神靈示意度自翁江水竹湖,此處山清水秀,風水極佳,最適繁昌族群;當初選定此地后,經風水名師勘測,最佳處即為兩座大院之間所留巷子,若在此處造室,吉不可言。但若在此處造室,風水被長房獨得,一方面不利于其他各房繁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全村其他氏族的發展,地方氏族極力反對。鑒于以上原因,最后權衡再三,確定如今的方案,于是兩房的大院就此分開了,除長房外,另兩座大院均為二進式。三座大院均不帶獨立花園,建筑面積,長房為五千平方米,三房面積四千平方米,四、五房面積三千平方米。

翁江蕭家大院建造于于嘉慶丁丑年(1817年),本屋坐庚向甲兼酉卯分金,蕭家大院已經走過風雨200多年了。雖然福鼎境內現存的古民居也不少,而規模比蕭家大院氣派的也有,但蕭家大院與周邊古民居相比卻有其獨具的特點,主要特點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選料精良
蕭家大院的所有木料取自福建延汀邵建等四府出產杉木,先將木料沿溪放至洪塘、南臺一帶,再改用杉木船運回;石條,假山等俱是霞浦運來,所有條石都是事先定做,精細打造好之后用舟載肩扛運回來,耗資無法估計。


第二:風格別具
三座大院從房內布部看,無論是正門、偏門、前廳、中廳、后廳、廂房等,俱是明清時期的豪華民居建筑式樣;正大門外的門檐兩端飾以翹角,以下斗拱抬梁相托;正大門上的門楣及兩旁的對聯等,無不體現傳統的江南民居風格。


第三:科學應用
長房大院的所有地梁俱由青條石構成,接地橫梁由石制,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確保地梁之上木墻經久不腐和閣樓居住干燥怡居,蕭家大院也因此保持200年,還如此蒼勁臨風,看不出任何的老態。

第四:承載力強
三座大院的廳柱宏偉粗大,柱徑之宏冠絕閩東古名居,這樣粗壯的立柱足夠支撐大院屋脊,確保屋宇歷幾百年不變形,最大限度延長大院的壽命。


大院建成后,蕭氏又著手大建造墓葬。這一時期蕭氏建有的墓葬比較出色的共五座,但在地方上出了名的就兩座,分別是一大一精,大墓建在旺興頭;精細的墓建在翁江小溪。大墓大到什么程度呢?據說,無論誰站在墓頂上,取一小石子,扔不出墓埕,可想而知該墓工程之巨。而精細的那座墓,精細到什么程度呢?也有說法,據說該墓的四圍條石上刻有的花鳥蟲魚的小細紋、小觸須都清晰可辨。而在當時沒有什么刨光機,石碑上面的花紋,怎么打磨得如此清晰細致呢?據說都是用粗布細磨出來,耗時三年,不知磨碎了多少染布,造墓師傅也因此而富,可見當日蕭氏財富之巨,真如民間所傳富有“萬三三”。
蕭氏財富因緣
翁江蕭氏先世蕭漢華剛移遷福鼎點頭后,維時艱辛立業,不久才稍有贏余。蕭氏移遷翁江時間不長,連建三座豪宅,短時間內是怎么積累巨額財富呢?
古人云:“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睋榻B,蕭氏財富來源主要有個神秘的傳說。一說泰房蕭天成,子承父業,家境頗殷實,家里也請了長工,但日常家務都還需親歷親為。蕭天成有個習慣,每日晚飯前都要長工將水缸挑滿水。不知從何時起,到了第二天缸中滴水不剩,原本滿缸的水不知哪去,接連幾日如前,蕭天成深感事出蹊蹺。接下來的一天,天還沒亮,蕭天成就起來探究緣由,發現原來是一只小白馬一頭扎在缸里喝水。蕭天成不動聲色,悄悄靠近白馬,解下圍裙朝馬頭蓋上,白馬舜時不見。天明,蕭天成就請長工在水缸位置往下挖,居然挖出了三窩的白銀。蕭天成就將這些白銀分與五子做生意,從此揭開了翁江蕭氏財富閘門。
蕭氏兄弟五人在霞浦城關一連開了十三家的布當,生意做得相當紅火。有一年,幾條閩南商船停在霞浦埠上,一連幾天陰雨綿綿??蜕炭刺鞖獠惶?,就將十三擔零一頭(籮)的染料寄存在蕭家布當里,說好半個月來取,可是過了好幾個月都無人來取。恰巧鄰街一家布當缺染料,向蕭家借一頭(籮),但蕭家自己又沒有多余的染料,但廊下現成寄存了十幾擔客商的染料。在鄰街的多次請求下,蕭氏自作主張,將客商寄存的一頭染料借與鄰家布當。一般來說象鄰家那樣的小布當,一頭染料足以生產半個月??刹怀鋈欤徏矣謥斫枞玖?。鄰家的反常行為,蕭家深感蹊蹺。于是,蕭家兄弟私下將客商寄存的染料,細查一遍。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這些染料只是面上一層染料,以下俱是白花花的銀子。但就是這些白銀卻始終無人認領,有人說那伙客商,在返程途中,遇海難而沒;有人說那伙客商原本就是海盜,收刮來的俱是不義之財,而這伙海盜在別處再次搶劫時,被官軍所滅,于是這些巨額財富俱歸蕭氏。再者后來,蕭氏布當、茶莊等生意順風順水,財源廣進。不出幾年,一個富賈一方,新興家族就此突起。雖然傳說美妙動人,但從蕭氏歷代長輩所傳家族發家史的只言片語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梢哉f蕭氏發家多半是因經營布當、茶莊、食鹽等生意賺了大錢。 最巔峰時,蕭家族間公輪田、祠堂田及五房田租年收租達三萬擔。另外族間還有書生田若干,激勵蕭氏族間子侄搏擊科場,科舉入仕。
人文薈萃
翁江蕭氏發家治富之后,不僅代代樂善好施,且廣交善緣,接納地方文人墨客。據統計先后駐足翁江水竹湖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有魏敬中、王聘三、王守銳、王祖望、林步蟾、吳念祖、薩鎮冰、王翼謀、智水、江本侃、孔昭淦、黃壽祺等幾十人。
樂善好施
據不完全統計,蕭氏自移遷翁江起,前后捐資為地方公益事達萬金之巨。先有咸豐五年福建提督學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彭韞章送匾曰:“福臻疇九”;后有福建省長薩鎮冰題送匾曰:“樂善好施”;兩匾尚存。
貞烈有聞
蕭熊妾錢氏(1828-1864年),江蘇常州人,有俠氣,諳武略。咸豐十一年金錢亂,一股金錢匪徒竄入翁江,村民驚而逃命。獨錢氏不懼,持槍佩劍,戎服上馬,馳騁三十里,股匪驚而竄逃,一時傳為佳話。后蕭熊病危,錢氏割股和藥救夫未成;不久蕭熊病歿,錢氏椎胸大痛,幾次昏死過去,蓋棺之時,以頭撞棺蓋,直至血淋淋。當夜,錢氏以身殉葬,年僅32歲。
傾心教育
蕭立三,創辦點頭小學,培育人才甚眾。蕭宗潛,蕭立三子,字希陶,畢業于華北大學教育系。立志從教,首創福鼎簡易師范學校,創業維艱,多所成就。解放后當選福鼎縣首屆政協常委,后受人迫害,自縊而逝。拔亂反正后,得以昭雪。肖宗潛少與黃壽祺同學,后又同游于燕京,交情甚篤,后黃壽祺為其立傳,并撰詩曰:遠隔幽明卅載余,忽看遺像涕漣如。長溪左海燕山夜,忍記蕓窗共讀書。
蕭氏沒落起始
一個家族的興盛與敗落,往往是以當家主事人的沉浮為標志。蕭氏遷翁江后總理家政的是泰房蕭正樞。后來,蕭正樞年紀大了,就由其長子蕭鳯(1811-1887年)綜理,這個時期蕭氏除了本地布當、茶莊等生意外,還在上海開有“三泰”茶莊。
蕭正樞次子蕭熊(1816-1864年),字登書,邑庠生,在上海接手茶莊生意。在蕭熊正式接管“三泰”茶莊后,國際茶市場風云突變,競爭異常激烈。蕭熊在不明時局的情況下,做出了錯誤判斷,低價不售,連續五年大量囤積茶葉,而市場上的茶價一路走低,由于當時交通通訊不便,沒有及時告知家里。老大蕭鳯在家鄉連續收購生產茶業五年,耗資不斐,源源不斷從沙埕港出發運往上海;上海蕭氏茶莊倉庫內的茶葉堆積如山;因價格一跌再跌,蕭熊不甘心虧本出售,又因當時倉庫沒有空調設施,屋面漏水,造成茶葉霉變,蕭熊越想越氣,一時惱起,請人將庫存的所有茶葉發往上海大碼頭,付之一炬,幾億巨額資產瞬間化為灰燼。上海的福鼎“三泰”茶莊連購生產五年茶,未售出一斤一兩,一把火燒掉,一時轟動上海灘,名揚四海。
蕭氏雖名聲很大,但經茶葉風波后,“三泰”茶莊虧損十分慘重,舉步維艱,幾近破產。在此之前,蕭熊在上海看中錢氏少女,據說其父曾在南京開設鏢局,錢氏系乾隆十年狀元,錢維城之曾侄女,貌美如花,曾有堪比西施之稱,能文能武,當時蕭熊春風得意之時,曾托媒人兩次說媒,其父不允,當幾億資產付之一炬,一時轟動上海灘,錢父聞之有所動容。當蕭熊焚燒茶葉后欲離開上海灘時,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委托媒人再次登門求婚,錢父笑而說之,蕭家不是富可敵國嗎?那好,今天有一個條件,若有重金(約現在兩千萬元左右)便可將女嫁之,否則,不再上門求婚。媒人即將該條件告以蕭熊,蕭熊雖火燒茶葉,身上還是有一筆資金欲帶回家,約現值一千萬元左右,聽到錢父所提條件,還缺一千萬元,為了娶到錢氏美女,蕭熊隱瞞火燒茶葉之事,連夜修書翁江老家兄弟,說是生意周轉困難,急需資金一千萬元,家里收到該信后,幾經磨合,逐將田產出賣一千萬元,寄往上海,蕭熊得到資金,當天同媒人趕往錢府將銀兩奉上,錢父守信無語,只說擇日帶回,蕭熊大喜,擇吉日登門,錢父說蕭家如此富有,陪嫁沒意義,就將小女從小喜歡舞槍弄劍的槍劍做為嫁妝,隨身帶走。蕭熊把錢父帶回翁江,幾個兄弟傻了,幾億資產付之一炬不說,竟然帶回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大為生氣,但事至如此,已無法改變,幸錢氏乖巧賢惠,最終贏得大家的尊重認可。歷經多次風波后,兄弟就開始離心了,各房家產分化管理,一個家沒有一個英名的“舵手”,家族的落敗指日可待。再者家族間也因歷年舉巨資做善事,耗資不斐。再者清末國運衰落,傳統產業日漸蕭條,蕭氏家道中落,但族產尚在,免強支撐門面。解放后一切歸公,原本富可敵國,家財萬貫的翁江蕭氏漸漸重歸于尋常百姓家。

作者手記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蕭家的幾位年長的族人感慨地說:“我們的祖先歷盡艱辛創下這番家業,如今獨存大院,我們有愧先人??!”我想大院已經是一奉很厚重的禮物,已經足以讓后人受用不盡,他們應該感到自豪。其實在世事變遷中,家運、族運與國運是分不開,蕭家興盛于康乾盛世,而敗落于清末;敗落時雖然有人為的因素,但追根究底主要還是國運衰敗所致。千家萬戶是國中的小家,小家構成大家組成國,要想保持小家族淵遠昌盛,我們唯有祈福國家永遠繁榮昌盛。
風雨轉頭間,許多曾經的望族興也好敗也好,終歸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什么值得后人惟懷的東西。而蕭家卻不同,不僅留下三座灰宏大宅,還有兩座令世人驚嘆的墓葬,這是福鼎人民十分珍貴的遺產。而讓我對蕭氏發自內心崇敬的是,無論在興旺鼎盛之季,還是清末在衰敗之時,蕭氏始終沒有停止過做善事做好事。據不完全統計,蕭氏自移遷翁江起,前后捐資為地方公益事達萬金之巨;翻開地方史志,蕭氏的善舉可謂史不絕書,蕭氏無疑是福鼎乃至八閩大地的大慈善家。常言道:人一輩子做一兩件善事容易,難得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蕭氏卻保持幾代人代代做善事做好事,實屬難得……
“幸福福鼎”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