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則天墓:為何動用40萬人挖不開?專家告訴你答案
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和丈夫唐高宗的合葬墓。
100年前照片《拍攝于1922年》
修建后的樣子
1914年法國人謝閣蘭對中國陜西地區考察,尤其對乾陵調查拍照:
100年前乾陵周邊的樣子
100年前石像
一千多年的時間里,這所陵墓先后成為17個盜墓團伙的作案目標,可每當他們準備下手,不是狂風暴雨飛沙走石,就是盜墓者吐血而亡,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靈在庇佑,看來這座陵墓連老天爺都這么給面子。
90年代的報紙
俗話說,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
在關中平原,有七十二座帝王陵分布于渭河兩岸,連同數量眾多的高等級陪葬墓,猶如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一般,星羅棋布,蔚為壯觀,因此,這里也被稱為東方帝王谷。

今天就讓我們詳細認識一下乾陵:首先聲明,本文所有的資料都是經過大量的史書,紀錄片的瀏覽之后總結的,不存在瞎編之言。謹記:給自己10分鐘時間,死死撐住,看完全文,對歷史上的武則天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今天讓我們帶著這兩個問題往下看:
1.乾陵究竟被盜嗎?
2.武則天的“無字碑”真的沒有字嗎?
3.61尊“無頭”蕃臣像到底怎么丟了頭的?

乾陵之名來源于唐高宗的名號。高宗被稱為天皇大帝,乾為天,所以其陵為乾陵。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北的梁山上,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陵園氣勢恢宏,占地面積達240萬平方米,作為參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占地面積只有12萬平方米,由此看來,乾陵可以說是陵墓中的“豪宅”。

不僅占地面積大,乾陵的制造工藝也很精巧,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在唐朝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后人評價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碧铺跁r期的昭陵為了彰顯大唐王朝的強勢國力,采用了漢代初見雛形的陵墓設計理念,開創了“以山為陵”的先河,而唐高宗時期則在此基礎上將乾陵進一步改良,使陵園布局更為合理。

以山為陵顧名思義就是其中的每一座陵墓都以山體為墓室,從山的半山腰位置向山里挖,挖出一個地宮,而之外的山丘則都充當為這座陵墓的天然屏障,山包括陵,陵在山里,以山為闕,合二為一。這種陵墓建造方式利用了自然山體,不僅符合帝王雄偉的氣派,還可以提高墓葬的安全性。
100年前
而關于乾陵的選址也有許多傳說,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當年武則天在唐高宗死后準備為其尋找合適的墓址,便在全國求才,通過層層篩選找到了兩位聲名顯赫的風水師,進行實地考察,為皇帝陵墓選址。其中一位是星象家袁天罡,還有一位是在陰陽和天文歷法方面頗有建樹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考察黃河兩岸之后,覺得都不符合帝王之冢的標準,直到走到關中發現一塊寶地紫氣自來與北斗星座相交,這處便是梁山。而李淳風則從另一個方向出發,順渭水東流而下,走到梁山之時發現這座山形狀像一位少婦沉睡著,是陰陽交合之處,武則天聽說兩人考察所為同一方位,風水寶地選址甚至都一致,大喜過望,大手一揮下令直接開工,修成了乾陵。

該陵墓有四面大門,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

梁山共有三座山峰,其中最高峻的北峰是乾陵坐落之處。北峰前山的東西兩峰依照其形狀取名為“乳峰”,沿著兩峰中間的司馬道一直向前,來到朱雀門,唐高宗和武則天夫妻墓碑所在之處。

一塊是武則天親自編撰五千字,兒子唐中宗李顯手書的歌頌唐高宗偉業、文治武功的述圣紀碑。而這也是中國歷史第一次為帝王的陵墓樹立功德碑,這塊碑的建成開創了新的墓葬傳統。而另一塊就是大名鼎鼎的無字碑。無字碑用一塊完整的巨石做成,重達98.8噸,有一種自然且天成的美感。無字碑雖然無字,但其碑上精美絕倫的雕刻無疑彰顯了主人的尊貴身份。

100年拍攝的無字碑
碑身共有九條螭龍,故而又被稱為九龍碑。碑身兩側還各有一條欲將騰飛的巨龍,而正面的獅馬相斗圖也是栩栩如生。而沒有方便運輸工具的唐朝究竟是如何將近一百噸的石碑完好無損地運到深山里,而這個“大塊頭”又是怎么立起來的也成了無字碑身上的眾多謎團之一。而對于武則天為什么立此無字碑,古往今來猜測不斷。

有的說是因為武則天自己覺得一生殺伐決斷、罪孽深重,死后還為自己歌功頌德感覺良心不安;還有人認為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的功績非常滿意,覺得區區一塊碑寫不下她建立的豐功偉業;而最得到大家認可的是武則天知道自己雖然開創先河但是也違背祖制,自己無法評價,所以留給后人評說自己的功過。

而在經過后世的考古之后,學者們發現無字碑上其實有三千多個已經刻好的格子,而且并不是后人所刻。也就是說有可能其實武則天已經寫好了自己的碑文,但是兒子李顯出于一些原因并沒有按母親寫的去刻。其實現在的無字碑也已經不是無字碑,有許多來此游覽的人用不同的字體刻下了不同的評說,這塊碑也體現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

在朱雀門外還有61尊“無頭”蕃臣像,似乎可以通過這些看到當年大唐萬國來朝的恢弘景象。至于為什么頭都被砍掉,傳說有一個外國人來此游覽,看到自己國家的人竟然為中國的皇帝守護陵墓,覺得十分傷自尊,又不好直接破壞,他靈機一動,每天半夜在附近農民家的菜地里搞破壞,并哄騙農民是這些蕃臣像在偷偷使壞,當時還沒有什么破壞文物的概念,當地農民聽說了一怒之下就把群臣的腦袋都砍了下來,也有人說是因為明朝時期發生地震,而梁山位于震中,雕像的頭部因此受到了損壞,但看斷裂處如此平整,更像是人為所致

。

除此之外,乾陵周邊還修建了大大小小十七座太子、公主或者近臣的陪葬墓。但除了乾陵之外,其他陵墓都沒有逃過被盜墓賊光顧的命運。從五代到民國,大大小小的盜墓賊都曾嘗試著進入乾陵,但是他們甚至“輸在了起跑線”,都連墓道口都沒有找到,不僅如此,封閉墓門的石條也運用了很多“黑科技”,先用石條封閉起來,并在石條上面穿孔,然后用燕尾鐵連接起來,再用鐵水澆筑,融化之后便連在一起,使乾陵固若金湯。
墓道口
再加上反常的自然天氣讓心虛的盜墓賊們惶恐不安,最后沒有一個人成功得手。直到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在炸石頭時才無意間發現了墓道口,但因為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始終沒有對乾陵進行大規模的發掘,使乾陵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而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史學家對乾陵地宮的概況做出了一定的推斷。墓道近百米長、約4米寬、數10米深、呈斜坡形,一直向前走到了一道漢白玉石門前,雖不如唐宮大門大,但至少也有五米高。門上也雕刻著華美的圖案,雖有百噸之重,但打開關閉沒有任何難度。為了將盜墓者拒之門外,門后還藏著陷阱和暗器。為了顯示大唐國力之盛,墓道里灑滿了錢幣,兩邊則鑲嵌著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畫作。

來到地宮主體部分,只見前后左右四個墓室。后墓室底方頂園,最為華貴,其中放置著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尸體。而棺槨也很有講究,有可能是和田玉制作而成,而兩者所穿之衣,所戴之物不僅有利于尸體的長時間存放,也價值連城。

武則天在世時很喜歡的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說不定也在此陪葬,而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武則天實錄》一書,也可能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空前絕后的女皇到底是什么樣。當然,這一切都基于推斷和想象,而乾陵到底有什么、是什么結構,還要等到乾陵真正被開發挖掘的那一天才能下定論。
前人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大量的金銀財寶、物質財富,更是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得出的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更應該通過對墓葬的研究得出的歷史結論來繼續引導當今的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碼字不易,費時費力。還請花一秒鐘點個贊,真誠感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