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不和睦,往往是一場災難
01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西漢時期,有一個賢人叫卜式。父母過世之后,兄弟兩個分家。卜式把家里的財產,多半給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只羊。
一晃就過了十多年,卜式的羊越來越多,他還靠放羊,買了田地,建了新房。
弟弟因為經營不善,家道中落。卜式主動把自己的財產一分為二,一半給了弟弟。從此,兩兄弟一起努力,家庭變得更加富有了。
俗話說:“兄弟如手足?!?/p>
卜式的做法,雖然自己吃了虧,但是家庭反而更加富有了。兄弟在一起奮斗,力量翻倍了,解決困難的辦法也多了,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強了,誰都沒有吃虧。
兄弟姐妹,就是一個家庭的左膀右臂,缺少了誰,都是缺胳膊少腿,家庭難以興旺發達。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事情。
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反目成仇”,其結局都是很凄涼的。

02
秦腔里有一出《墻頭記》的劇情,講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
有一個叫張木匠的老人,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很富有,但是都很吝嗇。兩個兒子都不愿意贍養張木匠。
后來,兩兄弟商議了很久,決定輪流照顧父親,半個月一輪換。但是他們卻都不按時間來接父親,都想讓父親在對方家里多吃幾天飯。
尤其是在“31日”這一天,兩個人都認為這一天是多余的,就把父親放在兩家的墻頭上,都不愿意管飯。
張木匠的一個好友看不慣了,就心生一計,謊稱張木匠有很多積蓄。兩個兒子都想獨吞父親的積蓄,就爭著把父親接到家里來。
張木匠過世后,他的好友說:“銀子都在墻下?!?/span>
兩家人都拼命挖墻腳,結果圍墻轟隆一聲就倒下來,把挖墻腳的人,壓得死死的。
關于《墻頭記》的劇情,有很多個版本,但是每一個版本,都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是一場災難。
如果兄弟姐妹都失去了孝道,還為了利益互相爭執不休,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那么災禍就悄然靠近了。
從現實社會來看,兄弟姐妹不和睦,會有以下幾種災禍。
第一,家庭力量越來越弱。家人互相爭執不休,不僅沒有形成合力,反而給外人看笑話。如果有一個人力量很強,但是被家人拖了后腿,也無法施展。
第二,家庭不和睦,外人有機可乘。如果家庭事業之外有競爭對手,那么對手就可以趁此機會,讓這個家庭的事業瓦解。
比方說,外人通過收買某一個家庭成員,讓他透露一些內幕消息,讓他把一些資產轉移出去。從此,整個家庭的事業,就成為了外人的囊中之物。
第三,家庭不和,敗了風水。為什么有的家庭,有豪華的房子,但是不富有?多半是上一代的人很強大,聚集了很多財富,但是晚輩很弱勢,還出了敗家子。正所謂“富不過三代”。
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無非就是道德、財富、精神面貌等。失去道德的家庭,就失去了一切的風水。
建一個家,千辛萬苦,毀掉一個家,卻輕而易舉,真的需要警惕。

03
兄弟姐妹不和睦,需要反思,需要改正。
引起兄弟姐妹不和睦的原因一般是以下幾個,如果能夠提早防范,對癥下藥,災禍就會慢慢遠離。
首先,利益之爭。家庭財產的分配問題,是很多家庭“頭痛”的問題,大家互不相讓,哪怕是誰多拿一百塊錢,都可以引起風浪。錢財越多的家庭,矛盾越大。
尤其是父母過世之后,財產如何分配,個個都有私心,想要多得,難以達成一致。
然后,生活壓力太大?,F在的社會,每個小家庭都不容易,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家庭,雖然收入不錯,但是買房買車、孩子上學,都需要一大筆錢。
《管子·牧民》里寫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奔彝サ纳顗毫Υ罅?,個個自顧不暇,哪有心思去管父母?也沒有心思去幫助兄弟姐妹,因此導致兄弟姐妹互幫互助的格局,無法形成。
其次,父母不會做人。有的人說,兄弟姐妹不和睦,父母有百分之八十的責任。父母從小就有“厚此薄彼”的習慣,導致被薄待的兒女,心生怨恨。
比方說,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導致女兒對家庭不滿,出嫁之后,就和兄弟姐妹斷交了,連父母都不會聯系了。
最后,道德缺失。百善孝為先。有的人,弄丟了善良,在兄弟姐妹交往的時候,也要暗中算計,導致家庭矛盾愈演愈烈。
家庭矛盾不是一天兩天就有了,而是日積月累的,如果矛盾出現之后,誰都不愿意退讓,還針鋒相對,那么家人就像刺猬一樣,靠得越近,傷害越大。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大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導致兄弟姐妹不和睦的原因也有區別。但是,如果彼此都很包容,不計較利益,任何原因,都是小事一樁。

04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兄弟姐妹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如果長期不和睦,對誰都沒有好處,不僅會成為外人的笑柄,還會導致家業失敗。
兄弟姐妹不和,本身就是一件“手足相殘”的事情。你傷害了對方,其實是傷害了自己的手足,怎么不心疼呢?
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家庭矛盾方面,誰先低頭,誰就是善人,誰就是搶先得到了福氣。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