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秦嶺有何特殊之處?為何能被看作中華龍脈?
一座秦嶺就是半部中國史,秦嶺被稱為中華龍脈的奧秘竟然在這里
秦嶺在中國歷史進程上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山脈,可以說很多中國人都低估了這座山脈的重要性。
為何只有秦嶺被稱作中華龍脈呢?
秦嶺究竟是在哪里?小秦嶺和大秦嶺區別可大了!

秦嶺七十二峪是秦嶺北麓長期形成的天然峪口
通常意義上,狹義上的秦嶺是指位于陜西南部的山脈,這條山脈位于關中盆地和漢江谷地之間,東西長度在400-500公里之間,南北寬度大概在100-150公里左右。
最高峰是位于陜西寶雞境內的太白山主峰。
主要分為西,中、南三段,地勢上是西高東低,秦嶺里有很多在中國歷史上相當有名氣的山峰。
如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終南山,以險著稱的西岳華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驪山等等。
而更廣義的秦嶺則西起昆侖,經過隴南地區和陜西南部,東邊則綿延到了湖北和河南境內,一直延伸到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和安徽蚌埠的張八嶺附近??芍^是綿延數千里!
僅從這一點上說就把中國分成了南北兩部分。
但是還遠遠不夠!

華山是秦嶺的重要支脈,自古華山一條道,說明了華山的奇秀險峻
秦嶺和東邊的淮河一線基本構成了中國南北分界線,南北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具有較大的差異。
在降水、氣溫、種植作物和社會習俗方面差異很大,甚至可以說截然不同。
可以說,秦嶺天然把中國分成了南北,僅從這個角度說就堪稱神山。但是只有這一點就被稱為中華龍脈是遠遠不夠的。
秦嶺的神奇遠遠不僅如此!
秦嶺一座山如何影響歷史進程
發育于秦嶺北麓的河流為關中盆地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八水繞長安,讓長安成為十三朝古都成為了可能。

八水繞長安,讓西安成為了十三朝古都,其中大部分河流都發源于南部的秦嶺山脈
其中浐河、灞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等渭河支流都發源于秦嶺山脈。
如此多的河流匯聚在關中盆地,讓關中盆地成為最早的“天府之國”,養活了大量的人口。而由于秦嶺山脈天然阻隔形成的地形雨帶來的充沛降水更是讓關中盆地豐沃千里。渭河流域沖擊平原所帶來的寬闊耕地面積也讓關中盆地有了更多的農業優勢。
古代關中人口數量讓其他勢力望塵莫及!
秦嶺不光讓關中平原受益多多,秦嶺南邊的漢中谷地和四川盆地也對秦嶺感恩戴德。
可以說,漢中和四川也沾了秦嶺的光!
秦嶺海拔多在2000米到3000米左右,秦嶺剛好幫助它們擋住了來自北方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這才讓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沒有感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意。
否則,漢中和四川的人們冬天估計是受不了的。發源于秦嶺南麓的眾多河流也讓四川盆地不怕沒有水的滋養。

可以說,沒有秦嶺的保護,四川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怪不得中國歷史上這么多的王朝的都城都選在了長安。但是只有充沛的降水和廣闊的平原是說不過去的。而秦嶺也讓四川和漢中成為了重要的地緣勢力。
秦嶺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這里,更多的是軍事上的阻礙作用。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座山就可以成為一支軍隊的魔咒!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武關道,是從南陽和襄陽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
獨特的地理結構讓關中盆地具有了相對封閉的地緣環境,關中盆地被稱為“四塞之國”。
南邊是高聳的秦嶺山脈,北邊是廣袤的陜北高原,東邊隔黃河天險與山西和河南接壤,而西邊是隴東和隴西高原。
要想從四個方向進入關中地區,是難上加難的。

秦嶺古道示意圖,從四川進入關中,這幾條古道都非常難走
外部勢力要想進入關中平原,就必須面對這些大山的阻隔。要想從南部的四川盆地進入關中地區,在古代,通常有五條道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秦嶺五條古道,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儻駱道和隴山道(即陰平道)。這五條古道都是天險,一條比一條難走。
要想從北部進入關中,那么就只能走位于寧夏固原市的蕭關,從東部通過函谷關進入關中,就不得不面臨黃河天險。從東南進入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商洛境內的武關道,經過藍田到達長安。
大軍都無法通過,糧草肯定就更不行了。
更別提其它的作戰給養了!

位于陜西寧陜境內的子午古棧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不是一句空話
這就是秦嶺的地理作用,讓關中地區不受其他政治勢力的襲擾,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中國歷史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就是一個簡單的“三角形”態勢
在中國地理上,有四大核心板塊,這四大核心板塊都容易發育出政治實力,分別是秦嶺北麓的關中盆地,太行山、燕山山脈東邊的平津地區,以南京為代表的江東地區,這三大政治勢力近似構成了一個三角形。

這個三角形就是中國歷史最簡單的地理概括,從中可以看到秦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這三大政治勢力所構成的三角形就是中國歷史的最簡單的圖示,因為中國歷史大部分是發生在這個三角形以內。
前面說到了三個板塊,那么第四個板塊在哪里呢?第四個板塊就是中原
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
那么中原在哪里呢?
中原基本上在黃河以南,淮河,大別山以北,崤山、伏牛山以東,山東丘陵以西的平原地帶?;旧暇褪侨切蔚闹行牡貛А?/span>

中原地區的開封和洛陽一帶經常會孕育出政治勢力
三大政治板塊要想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就必須首先取得中原地區,中國歷史簡單了說就可以看成是三大政治板塊對中原地區的爭奪。
我們已經看到了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和中心,那么三角形的邊在哪里呢?這三條邊就是湖北,山東和山西。這三個省份所在的政治板塊就是三大政治板塊想要向周邊擴張的路線。
除了這7大主要板塊,中國歷史上還有7大邊緣性板塊。

這幅圖就清楚地顯示出了中國各個地緣板塊之間的關系
這些板塊雖然不是很顯眼,但是這些政治勢力有時候也是可以左右中國的歷史的。
這7大邊緣性板塊分別是隴右地區、河套地區、遼西走廊、南陽盆地、漢中盆地、河西走廊和隴右地區和襄陽盆地。
秦嶺的作用堪稱千軍萬馬
有時候千軍萬馬也比不了秦嶺的阻礙,很多強大的軍隊面對秦嶺也不得不低頭!
可以說得也秦嶺,失也秦嶺。
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秦嶺是如何改變歷史進程的。

南陽是歷代政權北伐重要的中轉地,可以北上洛陽進中原,也可以西出武關進關中
在中國歷史上,南方政權北伐一般就三條路線,東線,中線和西線,東線走運河,再經過淮河和泗水水系。
中線走長江水系,進入荊襄,過南陽然后北上。這時候想進入關中就有兩條路線選擇,一條是北上奪取伊洛盆地,到函谷關。另外一條就是經過武關,繞一條近路,翻越秦嶺就可以到達關中的藍田。
但是這條路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兇險異常!
最后就是走四川,經過漢中盆地,翻越秦嶺山脈,占據關中,天下大業即可完成。

南陽正好連接了秦嶺和淮河一線,是南方勢力北伐的重要道路
江東的政治力量要想從河東地區進入關中,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走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通過淮河和泗水兩大水系到開封和洛陽一帶,再經過函谷關和秦嶺北麓進入關中。
這條路上的黃河天險可不是鬧著玩的。
要么走長江水系一直到江漢平原,走南陽盆地過武關道這條路進入關中,秦嶺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這就屬于“走后門了”!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功虧一簣,秦嶺成為了他一生都無法越過的天塹
圍繞秦嶺,在歷史上發生的戰爭那可就數不勝數了。
拿大散關來說,有記載的發生在此的戰役就達到了70余次,就可以看出秦嶺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蜀國占據了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諸葛亮六次北伐,想要占據關中,然后出關中,入中原,完成大業。
如果翻越了秦嶺,北伐成功,那么中國的歷史估計就要重新被改寫了。
但是翻越秦嶺丞相實在做不到啊!

從這張圖就可以看出秦嶺是真的不好走,棧道都是依山而建,兇險異常
每次北伐都因為糧草沒有及時跟得上,導致了失敗,唯一接近成功的一次,馬謖還大意輕敵,失去了街亭這個據點,諸葛亮也遺恨終生,不得已斬了馬謖。
只能病逝五丈原,發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絕唱。
秦末,劉邦想通過函谷關進軍關中,但是黃河天險,怎么都過不去,尤其在洛陽東一戰的慘敗,讓劉邦徹底想明白了。
從函谷關進入關中,實在是太難了!
怎么才能繞過去呢,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南下南陽,經漢水谷地,經武關,過藍田進入關中,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

從東面進入關中只能走崤函古道,對面就是黃河,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這次,劉邦才沒有選擇走弓背,饒了一大圈,選擇走弓弦,最終突襲成功,首先進入了關中。
在楚漢相爭時,劉邦被發配到了漢中這一個小地方,也想占據關中為王。
因此為了迷惑章邯,將出入秦嶺的棧道放火燒掉,以此表示自己沒有入關為王的想法。
但是一轉身就抄小路進軍陳倉道,出大散關,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這個時候,項羽只能倚天長嘆了!
奪取了關中之后,劉邦才有了傲視天下的資本。
在抗戰時期,我們東部沿海大片國土已經被日本人占領,我們采取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法,將四川作為全國抗戰的大本營。
日本人自始至終也沒有進入關中,翻越秦嶺,如果翻越了秦嶺,那么我國的抗戰將會更加艱難。
真是天佑中華!

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境內,解放戰爭時期,我西北野戰軍部隊就是從這里出發,翻越秦嶺,解放了四川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迷惑四川軍閥,配合主席的大迂回戰略,賀龍率領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從子午道出發,配合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的迂回部隊,翻越秦嶺,從北朝南打,從關中進入了四川。
給四川的國民黨軍隊包了回餃子,也讓常凱申徹底失去了四川。

今天的秦嶺仍然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嶺不僅造就了關中地區的豐沃土地,是三秦的命脈,還成就了關中和四川的優越的地理環境。
同時也是地方割據勢力極其重視的戰略重地,擁有了關中,就擁有了傲視天下的資本,為奪取天下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
今天秦嶺山脈還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自然資源豐富,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秦嶺作為中華龍脈絕對是當仁不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