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入古鎮煙水路
——笨犬游記三十三
作者 笨犬
水韻江南古鎮
作者
在江南大地縱橫密布、狀若經緯的水網中,鑲嵌著一顆顆璀燦的明珠——古鎮,它們天生就帶有詩意,既有風雅的書卷氣,又有舒適愜意的煙火氣。
水韻江南古繽
對江南古鎮,我一直有一種系統探訪的心愿。2024年9月上旬,我如愿來到江南,游覽了周莊、同里、烏鎮和西塘等四大江南名鎮,透過那一條條河流、一孔孔小橋、一戶戶枕水人家,我認識了古鎮,也深深感知了吳越文化。
水韻江南古鎮
因水而興,激揚靈動的水木清華
水韻江南古縝
江南古鎮都是清一色的水鄉,不是被水環繞,就是小河穿城,淋漓盡致地呈現了水文化的特征。因此,水是古鎮的靈魂,也是滋養古鎮的源泉,更是接納和傳播文明的路徑。
周莊古鎮
它們因水成街。緣于水系和地勢的不同,古鎮的水形態各異。西塘的“米”字形、同里的“川”字形、周莊的“井”字形、烏鎮“十”字形河水,把各自的古鎮分割為若干區塊,在這些或小島、或柵區的地塊,人們逐水而居,在時光的打磨下,形成了陸巷和水巷并行的街道。這些街道,全是河道、陸巷和民居的排列組合,或一街一河,或兩街一河。多樣的空間結構形態,加上江南傳統的生活場景,使古鎮的優美畫面感和肌理感凸顯無遺。始建于北宋時期的周莊,小巧規整,河流縱橫,街河相依,房橋相映,一幅唯美的水墨畫卷。西塘的古弄有132條,遍布古鎮,尤以76米長的石皮弄著名。
西塘石皮弄
它們因水成路?!版倿闈蓢拿姝h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是古鎮水交通的生動寫照。鎮內小河互通,成為小水網。又與鎮外大河相連,進入大水網,可以繞太湖,入運河,進而遠溯長江。水為路,船為車,成為古鎮人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走親訪友、外出采買等,只需一葉烏篷,便會來去自由。如果從事貿易,駕船出鎮,便可通江達海。千百年來,小河是流動的公路,而櫓聲是不竭的歌聲,吟唱著生生不息的生活。同里古鎮被葉澤湖、南星湖、九里湖、同里湖和龐山湖五湖環繞,使其水路四通八達,成為一方風水寶地。
同里古鎮明清街
它們因水成市。四大古鎮的形成,最早是因為貿易需要而形成的“市”,后來人口越聚越多,規模日漸擴大,便形成了“鎮”。這些“鎮”,介于城鄉之間,是物資交流的中轉與集散之地,也是連接城鄉的經濟中心,經濟相對發達。鎮民多以商工為業,商鋪鱗次櫛比,商品云集,貿易興隆,“前店后家”的模式,成為鎮上最普遍的居家與從業方式。明初富商沈萬三,曾于周莊以農發家,后以周莊為基,廣集貨資,累金積玉,迅速成為江南第一富豪,從而帶動了周莊的發展,使之成為“江南第一水鄉”。
周莊古鎮
跨水而筑,“橋”見古老的文化符號
江南古橋
橋,是江南最具特色的地域符號,記錄著過往腳步,承載著歷史滄桑。橋面跨過的是水鄉澤國,橋下流淌的是煙雨江南,從一塊塊袒露的橋石上,似乎能夠瞧見水鄉的情感和記憶,閱讀久遠的故事。
江南古橋
一橋一坦途。每個古鎮都有多座小橋,最古老的橋可經追溯到唐宋,晚的也是清民時期。它們連接的是兩岸,溝通的是古今。西塘的104座小橋,將鎮區的八個板塊有機相聯。?烏鎮的72座小橋,使東、西、南、北柵連為一體。同里水網中的七個小島,由49座橋聯通。而周莊,則由14座古橋連成雅正的水鄉。最著名的橋要數烏鎮的逢源廊橋,它以精美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該橋位于西柵,石拱形,石面板,木廊屋,兩端連接著河兩岸的房屋,形成一個完整的古建筑群,古樸而典雅。
烏鎮逢源古橋
一橋一美學。拱橋梁橋居多,廊橋索橋兼具?;蚴盎蚱戒仯蛐蹅セ蜉p巧,如長虹臥波,如半月出水,如水簾門洞,透射著秀慧與智巧。站在橋上,看岸上垂柳扶風、河中小船穿橋,聽船娘吳語小唱、船櫓搖水低喚,好一派詩情畫意。周莊雙橋,因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形似古鑰匙,也被稱為“鑰匙橋”。雙橋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極富神韻。著名畫家陳逸飛以此為題材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使雙橋更讓周莊聞名天下。無獨有偶,烏鎮的雙橋也很有名。通濟橋和仁濟橋建在大水橋港和西市河交匯處,相互成曲尺形,連通隔河三岸,兩橋相為犄角,相連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被稱為“橋里橋”。
著名畫家陳逸飛油畫《故鄉的回憶》
作者在周莊雙橋
作者參訪陳逸飛紀念館
烏鎮橋里橋
一橋一故事。幾乎每一座橋都有一個故事,或滄桑或榮耀,有的漸行漸遠消失于時光塵埃,有的卻穿越時空熠熠生輝。同里的“走三橋”習俗,就跨越幾百年歷久彌新。三橋中的太平橋和長慶橋為梁式,小巧玲瓏;吉利橋為拱橋,典雅大氣。每逢婚嫁、生日慶賀、嬰兒滿月等喜慶之事,伴隨著歡快的鼓樂和拋灑的喜糖,人們浩浩蕩蕩地繞行“三橋”,口念“太平吉利長慶”,把喜慶祈愿印在橋上,也印在未來的路途。這種習俗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同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西塘的臥龍橋頗具神話色彩,它原是一座木橋,因年久失修而破爛。有一天,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這激起了朱姓竹匠修造此橋的愿望。沒有資金,他削發為僧,奔走化緣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積病而死。恰在這時,兩位神仙來到西塘,在品嘗西塘有名的豆腐干時,一塊豆腐干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
同里三橋
西塘臥龍橋
親水而居,凝結醇正的蘇派藝術
水韻江南古鎮
古鎮的建筑,是蘇派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它以水為軸,通過水網的聯接,形成各具特色的親水聚落,營造出“情、趣、神”的禪境,構建起物化的精神家園。
水韻訌南古鎮
“黑、白、灰”的民居色彩。古鎮的建筑,無論是深宅大院,還是普通民居,無一例外張揚著蘇派的主色調。黑、白、灰三色,被不同的建筑揮灑得恰到好處,蘊含著古樸、優雅、恬靜的特質,湖光、水色、植物的四時映襯,又賦予其動態美感。同時,與水道、與房屋、與精神和物質相伴而生的其它建筑,也都交織在黑、白、灰的渲染里,凝固成獨樹一幟的大地藝術。這藝術,用三色調制了江南煙雨的氣韻,用色差勾勒了一青二白的風骨,用水墨描繪了婉約風雅的國風。有1300年建鎮史的烏鎮,有一條長達兩公里的東柵老街。滿街的明清建筑,姿意著黑、白、灰三色,高標著江南水鄉鮮明的特色。
烏鎮東柵古街
“面、枕、跨”的親水方式。古鎮的建筑皆臨水而筑,向水開戶。或增設埠頭,近水而親;或建筑內凹,納水而入。所處位置不同,親水方式迥異。有的是“面水式”,房屋沿水而建,正面面街,后面由青石疊級而成的河埠延伸至河道。有的是“枕水式”,使建筑半懸于水面之上,頭枕流水,推窗遠望,煙雨朦朧,枊岸畫樓。有的是“跨水式”,以廊、橋跨河建宅,凸顯民居與水共生共存的獨特魅力。四面環水的周莊,像一片蓮葉浮在水面,給人一種睡在水上的感覺,被稱為“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西塘的雨棚,更延綿千余米,兼俱“面、枕、跨”三式,名冠江南古鎮。?
周莊水閣
“輕、秀、雅”的建筑風格。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采用四水歸堂平面布局方式,建筑緊湊,占地較小,中軸開大門,正房設大廳,后院建樓房,四合圍天井。因為屋頂內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故稱四水歸堂。無論園、第、宅,一般都是都是馬頭墻、黛色瓦,飛翹檐、圓立柱,透花窗、雕紋門,植花木、疊石景,曲折蜿蜒、藏而不露,在細膩中透著幾分秀美。若再飾以文墨,命園題堂,賦詩聯句,則更顯得風雅而精妙。同里的退思園,充分詮釋了這些特征。它以“退”為橫線,“思”為核心,采用封閉式布局展開。從西往東,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園,建筑貼水而建,樓臺亭榭俱應,花木水石相伴,幽曲素靜淡雅。每一處既可獨自成景,又與另一景觀相對應,因而成為古鎮中唯一的世遺。
同里退思園一角
同里退里園一角
江南古鎮,一首水漾的溫婉小令,一幅“橋”見的風雅水墨,一個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
烏鎮東柵古街
周莊雙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