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明十三陵——定陵
定陵,位于北京十三陵陵區的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孝靖和孝端的合葬陵墓,為一代王朝歸宿的縮影。定陵地下宮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掘的皇家陵寢。浩大莊嚴的陵寢在肅穆中盡顯清幽之美,行走在地下宮殿,仿佛與時光逆向而行,恍若隔世。中國帝王生與死所享有的奢華和富有讓你無法想象……
定陵金剛墻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境內的天壽山麓,是明朝(1368—1644年)13位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區三面環山,蟒山、虎峪雄踞兩側,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體現了“天造地設”和“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定陵
朱翊鈞(1563—1620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第三子,母貴妃李氏原為裕邸宮女。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歷。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歷朝新政。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為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死于弘德殿,葬于定陵。
定陵導游圖
孝靖(1565—1611年):宣府都司左衛人(今河北宣化)?!睹魇贰酚袀?,她13歲時被選入宮,為萬歷皇帝朱翊鈞之母李太后的仕女。三年后,被萬歷帝青睞臨幸有孕,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這就是后來的明光宗泰昌皇帝。萬歷十年(1582年)四月封恭妃,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四月進封皇貴妃,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孝靖皇后王氏去世。因明制非皇后不得入陵,故未葬定陵,而葬在天壽山東井左側的平崗地。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7月,萬歷皇帝朱翊鈞卒,38歲的長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母以子貴,朱常洛追謚母親王氏為皇太后,但儀禮未成,自己先崩,由此還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紅丸案”。是年9月,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繼位,才為孝靖王氏上尊謚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圣皇太后”,遷葬定陵。
孝端王(1564—1620年):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師,永年伯王偉之女,萬歷六年(1578年)冊立為皇后。她不得寵,也不爭寵,故能正位中宮長達42年。王氏性情溫和,但不受明神宗的喜愛。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孝端皇后王氏病故,葬于定陵。
萬歷皇帝朱翊鈞親政初期,勤于政務。后期不理朝政,荒淫殘暴,肆意揮霍,終日與妃嬪飲酒作樂,過著糜爛的生活。全國上下民怨沸騰,民不聊生。萬歷十一年(1583年)朱詡鈞趁祭陵之便,帶領文武官員、術士、欽天監等在天壽山親自選定陵址,確定建陵規制。據傳說,定陵建成后萬歷皇帝非常高興,竟帶領后妃和群臣來到陵園,一時興起,竟在地下宮殿飲酒作樂。
定陵
定陵位于十三陵陵區的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孝靖皇后與孝端皇后的合葬陵墓。萬歷十一年(1583年)朱詡鈞趁祭陵之便,帶領文武官員、術士、欽天監等在天壽山親自選定陵址,確定建陵規制。
建陵歷史
定陵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開始營建,萬歷十八年(1590年)六月竣工,歷時六年,占地約18萬平方米,耗銀800余萬兩。定陵規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余人。主要建筑有石橋、碑亭、外羅城、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地宮等。定陵地下宮殿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發掘的皇家陵寢。
定陵
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
陵寢規制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主體建筑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建筑有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等。法恩殿原面闊七間,清兵入關后被毀,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繕,改為五間,民國初年又遭火焚,僅存遺址。陵園建筑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始終未遭嚴重破壞。明樓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是定陵的標志性建筑。頂為重檐歇山頂,檐下榜額書“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拱也用石雕,加飾彩畫,堅實美觀。明樓內的石碑,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地下建筑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組成,即為地下宮殿(玄宮,又稱“玄寢”),室間有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門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玄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梁架,均為石拱券。帝后棺槨和隨葬物放在后室內。前室前有磚石隧道,系帝后棺槨入葬的墓道。
祾恩門臺基
祾恩殿遺址
祾恩殿遺址
祾恩殿遺址、欞星門和明樓
探訪路線
一進入定陵陵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白石橋,位于神功圣德碑前,單孔,三座,建筑講究。石橋是陵寢風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更是通往定陵的必經之路,是定陵前的第一建筑物。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神功圣德碑,也稱為無字碑。螭首龜趺形制的神功圣德碑。碑趺土襯石四隅雕刻旋流、魚、鱉、蝦、蟹,非常精美。定陵原址設有神功圣德碑亭,為重檐歇山式建筑。1644年清軍入關將亭拆毀,現存臺基和石碑。在十三陵中,除了長陵以外,其他的陵碑上都沒有字。這是因為原來在獻景裕茂泰康六個陵門前沒有碑亭,當然也就沒有碑文一說,可是后來這六個碑亭相繼建成,碑文理應有當時的嘉靖皇帝撰寫,可是他忙于煉丹成仙,根本沒工夫理會,所以導致六個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寢,因為祖宗的墓碑上都沒有寫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沒有撰寫碑文,這樣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景象。
通往定陵的白石橋
神功圣德碑
繼續向北走,是定陵的陵門入口,陵門為單檐歇山頂式,制如外羅城門,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進大門后我們首先看見的是祾恩門遺址,位于祾恩殿前。定陵的祾恩門和祾恩殿在清兵入關時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兩處臺基,分別為祾恩門和祾恩殿遺址。祾恩門遺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
定陵陵門
祾恩門遺址
祾恩殿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舉行陵祭儀式和供奉墓主牌位、衣冠等物的殿堂。初建時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頂,規制宏闊。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焚。清睿親王多爾袞率兵入關又進行了拆除。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時重建,改制為面闊5間,進深3間。民國初年,祾恩殿又遭火焚,僅存須彌座式臺基。臺基周圍雕欄玉砌,龍鳳石柱栩栩如生,各種花紋尤為精致。臺基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臺基前后各有一塊丹陛石,雕刻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為整塊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雕工精湛,美輪美奐。
御路石雕
祾恩殿遺址
從祾恩殿遺址的臺基下來,穿過沿中軸線的一座欞星門,移步前行便來到了石五供。石五供為象征性祭器,有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置于石祭案之上,具有烘托陵寢紀念氣氛的作用。抬頭望去,在石五供后面便是明樓。從方城城墻拾階而上,就來到明樓。
欞星門
石五供
明樓建于萬歷十五年(1587年),是陵墓的標志性建筑。為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檐下榜額書“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飾彩畫,堅實美觀,明樓內的圣號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與寶城相連。
明樓
明樓內圣號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
寶城在明樓的后面,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墻,墻上有垛口,城墻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長800米,在它圍繞的中間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實就是皇陵的墳頭,叫做寶頂。寶頂下是地宮。寶城掩映在蒼翠的山巒松柏之中。定陵寶城內有對鹿角柏是不能錯過的,鹿角柏,又稱帝王柏,據說樹齡遠遠超過定陵的修建年代,顯然這對柏樹是當年修建定陵時從別處移栽過來的。兩株造型奇美的鹿角柏,雄踞南北,充分顯示了古代帝王九五至尊的顯赫地位。沿著指示牌指引的方向,就來到定陵地下宮殿。
寶城和馬道
鹿角柏,又稱帝王柏
地宮出口
地下宮殿
定陵地下宮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掘的皇家陵寢,行走在地下宮殿,寒氣撲面,蒼穹盡顯,仿佛與時光逆向而行,恍若隔世。環顧四周,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和寶座,是皇權的象征,足以讓每一位造訪者產生敬畏之心。
隧道
地宮,即墓室建筑,明代又稱“玄宮”或“玄寢”,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十四年(1586年)落成。定陵玄宮,墓主的梓宮(棺?。┧冢瑸榱陮嫿ㄖ暮诵牟糠?。平面布局仿明皇宮內廷建筑,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組成。前、中、后三室,象征帝后生前所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右側室象征妃嬪所居的東六宮和西六宮。定陵玄宮的建筑是按照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的建筑規劃設計的。地宮的規制為“五室三隧”,“五室”,即玄宮的殿室共有五座組合而成;“三隧”,是指玄宮共設有三條隧道。玄宮室頂均取雙弧相交的鍋底券形制,室間有雕刻精美的石門。帝后梓宮及隨葬物置于后室內。前室前有磚石隧道,系帝后梓宮入葬的墓道。整個地宮完全由石條砌成,石頂為弧形。后室是玄宮的主室,室內設有棺床,上面停放著萬歷皇帝朱翊鈞、孝瑞皇后、孝靖皇后的梓宮?;实壑祚粹x的居中,孝瑞皇后的居左,孝靖皇后的居右。梓宮之間散放玉料,帝后的隨葬品儲放在梓宮兩側26只楠木箱內。玄宮打開時,孝靖皇后的梓宮和大部分隨葬品物箱已經糟朽。現在陳設的梓宮和隨葬品物箱是按原樣復制的。
地宮入口
地宮入口
地宮
1956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發掘工作隊開始對中國皇陵第一次進行發掘。最開始,考古人員是發現了寶城西南側墻上露出了一處券門,于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現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沿著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的小石碑,從而得到了關于打開地宮的正確方向??脊湃藛T沿著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考古人員經過1年多的艱苦發掘,終于在石隧道的盡端發現了金剛墻。他們將“金剛門”拆開,即進入地下宮殿的隧道券,玄宮打開前,門內頂有石條,石條上墨書“玄宮七座門自來石倶未驗”十一字??脊湃藛T用自制的“拐釘鑰匙”打開了石門。中國古代帝王神秘莫測的地下宮殿終于重見天日,在玄宮的后室(玄宮的主室,又稱“皇堂”)發現三口巨大的朱紅色棺槨靜靜地排列在棺床上,里面分別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孝靖皇后與孝端皇后。然而尸體已全部腐爛,留下來的只是骨架。棺槨周圍有二十六只楠木制的陪葬箱子,里面是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匹的羅紗織錦。
指路小石碑
金剛墻
地宮的門
地宮
地宮
玄宮的中室設有三座漢白玉石雕成的寶座,分屬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寶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即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瓶;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龍大瓷缸,缸里裝有香油、銅瓢、燈芯,這就是當時所稱的“長明燈”,亦稱“萬年燈”,但是由于關門后玄宮缺氧,所以長明燈并沒有長明。
萬歷皇帝寶座
孝靖皇后寶座
孝端皇后寶座
后室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及其陪葬箱
如今,擺放在玄宮后室的三口巨大的棺槨并不是原物,而是復制品。原來萬歷皇帝及兩位皇后棺槨早在1959年9月30日就被定陵轄區的工作人員作為廢物棄于附近的山谷之中。1966年8月24日,保存在定陵博物館的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三具尸骨被“紅衛兵”擺到定陵門前廣場上當作“牛鬼蛇神”進行批斗,然后焚燒。
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和工藝品,如金冠、鳳冠、絲織品、服裝、木俑、金器、玉器、瓷器、首飾等,是研究明代工藝的珍品。萬歷皇帝的金冠,其本名為“金絲翼善冠”,皇冠頂上裝飾著龍鳳,姿態生動,制造精細。皇冠全部采用金絲編制而成,重一斤六兩。這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成翼獸的形式,裝飾兩條用同樣的金絲編成的金龍,對稱裝飾在冠頂的兩側,居中是一顆火焰寶珠。在精美的首飾中,萬歷帝的金冠可謂稀世之寶,冠頂金龍飛舞,威嚴雄猛,象征著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金龍采用高超的累絲工藝制成,充分顯示了明代皇家金銀工藝的高度水平。
萬歷皇帝的金冠
孝靖皇后的鳳冠:九龍九鳳冠,出土于定陵,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顆,各色寶石150余塊。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絲帛制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只點翠金鳳、后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后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的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它們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孝靖皇后鳳冠
孝靖皇后的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后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均方領,對開襟。從圖案的設計看,所繡百子畫面精彩生動,繡工精巧,技藝精湛,是兩件難得的刺繡藝術精品和藝術瑰寶。
孝靖皇后的百子衣
袞服,簡稱“袞”,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萬歷袞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繡三件,緙絲兩件。
袞服
定陵出土金錠
鑲寶石玉花碟金簪
一代梟雄——萬歷皇帝,雄風不再,輝煌已成舊夢。從當初選址,到300多年后被發掘,定陵確有太多的謎團。當我們從地下宮殿出來,走出陵門,回望明樓,恍惚如隔世……
參考文獻
孫克勤,孫博,2014,明清皇家陵寢。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孫克勤,2018,一個人的紫禁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