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奇門遁甲齊名的神奇術數
在中國古代占卜體系中,有一種以式盤推演吉兇禍福占卜方法,我們稱之為式占。
而其中就有三式,分別是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六壬神課。
而今天小編所要講述的便是六壬神課,也叫做大六壬。
六壬其傳尤古,據傳是九天玄女授之軒轅黃帝,在《吳越春秋》一書中也有六壬記載,在今天流傳下來的六壬古籍也不在少數,如《黃帝龍首經》《金匱經》《大六壬心鏡經》等,歷經數千年滄桑,依然閃爍著東方神秘智慧的光芒,被譽為“三式”之首,術數之瑰寶,在傳統數術文化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堪稱“術數之王”。
“六壬”之名,意蘊深遠。 “壬”在十天干中排序第九,五行屬陽水,位于北方,象征著天河之水,蘊含了靈動、變化、智慧的意象,也與古天文中的“壬星”有關。而“六”則有多重含義:一是指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旬中的六個“壬”日(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古人認為這些日子天地交感,信息通達,尤其適合占卜;二是指六壬課式中核心的六親(父母、兄弟、妻財、子孫、官鬼、己身)推演關系;三是指其基本結構中的六處關鍵位置(如六處天將落宮)。合稱“六壬”,本身就蘊含了以水德(壬水)為體,以六位時空變化為用的深邃哲理,體現了古人“法天象地”的核心思想。
其歷史之悠久,傳承之有序,令人驚嘆。 除了《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范蠡等人精于六壬外,漢代大儒京房在其易學體系中亦受六壬影響頗深。唐代是大六壬發展的鼎盛時期,被納入官方天文機構“太史局”的學習內容,李淳風、僧一行等天文歷算大師皆深諳此道。宋代徐次賓著《口鑒》,對六壬理論進行了系統總結。明代陳公獻的《大六壬指南》、郭御青的《大六壬大全》更是集前代大成之作,體系完備,流傳極廣。清代六壬研究依然活躍,民間應用十分廣泛,直至近代,仍有眾多學者皓首窮經,致力于此學的傳承與研究。這份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正是大六壬價值最有力的證明。
那么,大六壬究竟如何推演吉兇禍福?其核心在于一個精妙的時空模型——式盤(或稱天地盤)。 這個大六壬的“演武場”通常由兩部分疊加構成:
1. 地盤: 恒定不動,代表大地的方位和穩固的基礎。它上面刻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固定方位排列(子正北,午正南,卯正東,酉正西),象征周天十二辰次和地理方位。
2. 天盤: 位于地盤之上,可以旋轉,代表天體的運行和時間的流轉。天盤上也刻有十二地支,但其排列位置會根據占卜時的具體時間(稱為“占時”或“正時”)和當月的太陽位置(稱為“月將”)來確定。通過一套特定的規則(“月將加時”法),將代表太陽的“月將”加到地盤對應的占時地支上,從而轉動天盤,建立起一個特定時空的瞬間定格。
僅僅有了時空框架還不夠,大六壬的核心推演在于構建“四課”和“三傳”。
· 起四課: 根據求占者所問事項(或隨機取用)確定“日干”(代表求占者自身或主體)和“日支”(代表所處的環境、事體或客體)。然后依據五行生克和一套精密規則,從天地盤中“取用”,在日干、日支上下各“寫出”兩個相關聯的“神”(即地支所代表的信息體),形成上下重疊的四個層次,稱為“四課”。這四課如同剝繭抽絲,層層深入地揭示事態的現狀、起因、隱情和外在表現。
· 發三傳: 四課如同靜態的“地基”,而事情的發展是動態的。大六壬通過一套異常復雜的“九宗門”(涉害、元首、重審等九種主要起傳方法)規則,從四課中尋找最關鍵的矛盾點(稱為“發用”或“初傳”),然后依據五行生克和特定規則推導出事情發展的中期階段(中傳)和最終結果(末傳)。這三傳,就構成了預測事件發展軌跡的核心線索,如同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
支撐起整個課體框架并賦予其豐富細節的,是“天將”系統(或稱“十二神將”)和眾多的“神煞”。
· 十二天將: 這是大六壬最具特色的符號系統之一,包括:貴人、螣蛇、朱雀、六合、勾陳、青龍、天空、白虎、太常、玄武、太陰、天后。它們并非神話人物,而是高度抽象化、象征化的信息能量符號,代表了宇宙間十二種基本的作用力、狀態或角色。每個神將都有其鮮明的五行屬性、吉兇傾向(吉、兇、中性)和類象(代表的人、事、物、方位、狀態等)。它們在課盤中的位置(落在地盤哪一宮)、相互關系(順逆、比和、相生相克)以及與日干、三傳的互動,是判斷吉兇、事態細節的核心依據。例如,貴人代表尊長、幫助、官貴;白虎代表兇災、疾病、血光;青龍主財喜、進取;玄武主盜賊、陰謀、曖昧等。
· 神煞: 這是一套龐大的輔助判斷系統,是基于干支歷法推導出的特定組合,代表某種特定的吉慶或兇險信息。如“驛馬”主變動、出行,“桃花”主感情、人緣,“天醫”主醫藥,“喪門”、“吊客”主災病喪事等。神煞繁多,需結合課體核心(三傳、天將)靈活運用,起到“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的細節補充作用。
為何大六壬能在“三式”中脫穎而出,享有“人事之王”的美譽?其優勢在于:
· 占測范圍極廣: “大六壬測盡世間萬物”并非虛言。舉凡仕途升遷、功名考試、經營求財、婚姻嫁娶、疾病健康、胎產子息、出行謀望、官司訴訟、人際交往、家宅風水、尋人失物、晴雨災異……幾乎人生社會百態,皆可納入其推演范疇。其模型的包容性和符號系統的豐富性,使其具備了刻畫復雜人事的非凡能力。
· 判斷細膩精準: 四課三傳的結構如同層層剖析,十二天將的類象豐富多彩,加之神煞的輔助,使得大六壬在分析事態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涉及人物、吉兇程度、應驗時間(如遠、近、快、慢)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分辨率和細膩度。一個好的六壬課,往往能像一幅精密的工筆畫,將事件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出來。
· 重視“象”的運用: 大六壬的精髓在于“象”。天將、神煞、地支、五行生克無不充滿了象征意義。優秀的六壬師不僅需要熟記規則,更需要具備強大的聯想、類比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將抽象的符號還原為生動具體的人事。這種“象思維”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預測能夠“切中肯綮”的關鍵。
· 理論體系完備: 相較于其他術數,大六壬自唐代以來就形成了極為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從起課規則(月將加時)、九宗門發傳,到天將排布、神煞應用,再到復雜的課體格局(如元首、重審、涉害、反吟、伏吟等)和判斷法則,都有大量經典著作進行闡述和規范。這種體系化保證了其傳承的穩定性和推演的邏輯性(在其自身體系內)。
當然,大六壬也被公認為最難精通的術數之一?!按b六壬,車載奇門”的俗語,形象地道出了其內容的浩如煙海和推演的繁復精微。掌握它需要極高的天賦、持久的研習和大量的實踐驗證。也正因如此,它才顯得如此珍貴和深邃。
綜上所述,大六壬絕非簡單的迷信把戲,它是中國古代先賢在長期觀察、實踐和思考中,構建的一套理解宇宙運行規律、社會人事變遷、個體命運起伏的宏大符號推演系統和文化認知模型。 它融合了天文歷法、陰陽五行、干支哲學、象征思維和豐富的古代社會經驗,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預測學領域的巔峰體現。那些流傳下來的《龍首經》《金匱經》《心鏡經》《指南》《大全》等典籍,不僅承載著古老的占卜技藝,更是一座座連接古今智慧的橋梁,值得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以審慎的態度去研究、以敬畏之心去傳承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審視大六壬,它依然能以其獨特的邏輯和深邃的洞見,為我們理解復雜世界提供一種別樣的視角和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