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分享 | 經論講堂: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鑒賞

147小編 107 2025-10-03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

引言

汪氏家族是元代“隴西豪門”,是本次“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的十三個人物故事之一。汪世顯為金朝與蒙古大將,他在金與西夏、蒙古、南宋征戰之際,戰功彪炳,一路擴充軍力,最后投降蒙古,并隨蒙古征戰,直到四川。明代時,他的后人投降明朝,整個家族稱霸隴西370年,共計14代。汪世顯家族墓是現存發現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

汪世顯家族的族屬目前眾說紛紜,有學者主張他是蒙古族汪古部,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藏族或漢族,目前尚未定論。我們藉由這次的經綸講堂,一同認識這位蒙古大將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

甘肅與絲綢之路

甘肅省地形狹長,東北鄰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鄰祁連山,僅河西走廊一帶有綠洲,形成一條橫貫東西的通路。

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啟了官方的正式交流。到了宋元時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陸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才逐漸走入歷史。但在距今6000年前,絲綢之路尚未開通時,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權杖頭”,已和埃及兩河流域文明有密切的關系。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游牧民族因為氣候、自然環境變化,開始往內地遷徙,為中原文化增添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例如甘肅省的齊家文化也為后來的中原青銅器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最早的大規模的文化交流。

因此,甘肅出土的文物大多反映著各個文明在此交匯碰撞融合的特征。汪世顯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銅器、金銀器、絲織品與漆木器,是研究元代隴西地區歷史的珍貴史料。

汪世顯及其家族

根據《元史》記載,汪世顯字仲明,鞏昌鹽川人(今甘肅隴西),系出蒙古族汪古部,生于公元1195年,卒于1243年,享年49歲。汪世顯歷任金朝、元朝甘肅、四川等地軍政要職,家族勢力龐大,為名符其實的隴西豪門。

他在金朝時,以武功起家,在戰爭時不斷擴充軍力,并拔擢為千夫長,官治鞏昌(甘肅隴西)。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太子“窩闊端”兵臨鞏昌郡,汪世顯率軍投降蒙古,窩闊端賜其蒙古章服,并保留原官職。他協助蒙古國進攻川陜、川西地區,成功攻陷成都后,元朝賜其虎符,并派他統領秦州、鞏州等二十余處,但不久汪世顯病故。

汪世顯死后,元朝政府于中統三年(公元1262),論功追封他為“隴西公”,謚義武;延佑七年(公元1320),再追封他為“隴右王”。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即位,汪世顯家族后代持續協助蒙古占領四川多處要地。蒙哥汗死后,發生了皇子汗位之爭,最后汪氏家族擁護的忽必烈得勝,他成為元世祖治軍的中流砥柱,元朝政府對汪氏家族進行分封獎賞,家族成員多出仕陜西、四川軍事要職,先后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顯、汪德成封隴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隴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國公”之稱。

元代中后期時,軍戶制度瓦解,大量軍戶破產逃亡,汪世顯家族勢力被削弱,因此晚期紅巾軍起義時,汪氏家族已無力反抗。明代以后,汪氏家族開始走下坡,到明洪武年間,他們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獎,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從13個汪氏家族墓墓志銘所述得知,從六盤山到河西走廊吐蕃地區都由汪氏家族世居統領,家族成員多達30多人被記錄于正史中,且死后大多葬在隴西。

隴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常常劃地稱王,因此,元朝、明朝政府任用汪氏家族以制約各方力量,達到穩定邊疆的目的。后人對于汪氏家族的評價為:“識時務者為俊杰”,因為他們不和政府作對,駐守邊疆,保衛疆土,子孫也能延續下來。

有關汪世顯的族屬,有史書上記載他是蒙古族的汪古部,屬于突厥語系。成吉思汗的探馬赤(先鋒部隊)中也有許多英勇善戰的汪古部士兵,因此許多人支持這個觀點。但是,元代將人們劃分為四個等級時,汪古部被列為第二等,并非蒙古人的第一等,表明汪古部的身份較低,不同于其他蒙古部族,但汪古部可能屬于金朝部族之首,所以位列第二。

遼金時代,汪古部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大青山以北,但也有一說是自唐以來,他們就聚在陰山一帶,目前尚未有定論。宗教信仰方面,有學者主張汪氏家族是信奉基督教的一支“聶斯托利派”,但是景教在唐代時流入中國,流行于元代和河西地區,汪世顯家族也極有可能信奉景教,這些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確認。

汪世顯家族世系表

汪氏家族墓

元代的國祚較短,且經年戰亂,留存的墓葬相當少。汪氏家族自金代(公元1249年)至明代(公元1616年),在隴西地區共經歷14代。考古學者在甘肅漳縣東南方兩公里處的徐家坪發現了汪氏家族墓,面積200米乘以150米,共有270多座墓葬,自2011年起,考古學者已清理發掘了29座,出土各類文物735件,包含陶器200余件、瓷器60余件、漆木器140余件、銅器50余件,還有金器、玉器、絲織品等各類文物。

汪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基本上都是坐西向東,為磚結構單室墓,墓室規模不大,排列方式是地位高者葬于南端,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同輩以橫向排列,兄長為縱向排列,這種大型墓葬在中國國內相當罕見。

汪氏家族墓與其他元代墓葬類似,出土了許多墓室磚雕,隨葬品比較豐富,也為同期墓葬所罕見,出土的墓志書法,蒼勁有力,對于研究元代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汪世顯家族墓地理位置圖

汪氏家族墓疊澀攢尖頂墓剖面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主要文物

汪氏家族自金代至明代歷代為官,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既有元代工藝之美,又有當時外銷歐洲的精品。

一、瓷器

隴西位于絲綢之路要道,汪氏家族墓共出土瓷器60余件,有包含來自全國各地的青瓷、白瓷、青花、釉里紅等,器形有瓶、碟、盤、碗、高足碗、高足杯、執壺等。

1. “復古殿冬”定窯刻花白釉洗

4號墓出土了兩件定窯瓷器,底部刻有“復古殿冬”四個字。“復古殿”是皇帝休息的場所,學者認為這款瓷器應是南宋高宗時候所造,但它如何流傳到隴西,目前尚未有結論。

復古殿冬定窯刻花白釉洗,甘肅省博物館藏

2. 蓮池鴛鴦紋青花瓷盤

汪氏家族墓和河西地區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反映了當時外銷瓷器經過河西往中亞傳播的路徑。21號墓出土的青花盤,高2.5厘米,口徑16厘米,碗口折沿,平底淺腹,上施白釉,底部未施釉,口沿邊緣飾有卷云紋,內底飾有垂柳、蓮池鴛鴦等花卉。

蓮池鴛鴦紋青花瓷盤,漳縣博物館藏

3. 鈞窯碗

24號墓出土了兩件鈞窯碗,口徑17.5厘米,足徑5.5厘米,高6.7厘米,碗口為直口,口沿下有突棱一周,斜腹,小圈足,施天藍釉,口沿部施釉較薄,圈足及其周邊部分未施釉,露出紅色胎底。碗底圈足中心以墨書一個“稅”字,用途不明。

另外一件口徑18.7厘米,高8.3厘米,底徑5.6厘米,碗口微斂,弧壁深腹,小圈足,施天藍釉,圈足及外底部無釉,圈足內碗底處有彩繪印跡。

彩繪鈞窯碗,定西市博物館藏

4.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

3號墓出土了一件做工精細的青釉刻花蓮瓣紋碗。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甘肅省博物館藏

5. 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被視為汪氏家族墓最珍貴的兩件藏品,現在分別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與漳縣博物館。70年代,前故宮博物院瓷器研究專家耿寶昌先生在甘肅考察時,看到這兩件直頸瓶,鑒定它們出自南宋官窯。

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之一,甘肅省博物館藏

6. 釉里紅高足杯

釉里紅的燒制工藝相當復雜,溫度火侯不易掌握,因此許多釉里紅顏色帶灰,21號墓出土的釉里紅高足杯釉色純正,器形完美。

釉里紅高足杯,甘肅省博物館藏

二、陶器

汪氏家族墓共出土陶器200余件,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罐、盒、盆、瓶、香爐、皈依罐、陶俑與其他生活用具等。

1. 陶俑

27號墓出土的陶俑,呈立姿,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長13厘米,座寬11.3厘米,長相為大頭小耳,左耳后墜雙環形發辮,左手上搭布巾,束腰帶,兩側垂荷包,上著黑色半袖衫,下著褐色長袍,腳穿長靴,足下有弧門形方座,外施彩繪。

另一件陶俑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長13厘米,座寬11.3厘米,呈立姿,雙臂端于胸前,著紅褐色長袖外套,黑色交領短袖開襟長袍,腰束細帶,正中飾有一帶扣,左右各戴一荷包,足穿黑色長靴,立于弧門形方座上,左手殘缺。

中國出土的元代陶俑總量非常稀少,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裝扮貌似侍者,十分具有元代陶俑的特色。

27號墓出土的陶俑之一,漳縣博物館藏

2. 灰陶盒

12號墓出土的灰陶盒,上蓋直徑15.5厘米,高5厘米,器身高7.8厘米,圈足直徑9.5厘米,蓋鈕為龜形,器身呈扁圓形,子母口,圓直腹,圈足。龜背飾有五角回紋,上蓋龜鈕四周、蓋緣、陶盒腹部及下腹部均飾有云雷紋(S紋)。

12號墓出土的灰陶盒,漳縣博物館藏

3. 灰陶盤

24號墓出土的灰陶盒子,口徑16厘米,足徑10.5厘米,高6厘米,方唇口,平底,圈足底,兩端有草葉形耳。

24號墓出土,灰陶盤,漳縣博物館藏

4. 灰陶爵

8號墓出土的灰陶爵,高17.8厘米,口長16.1厘米,底部有三足,上方有二柱,端頂飾有蓮蓬紋,腹部飾有二象頭,以及云雷紋、云氣紋。

8號墓出土的灰陶爵,甘肅省博物館藏

5. 灰陶方盒

8號墓出土的灰陶方盒,高24.9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0.7厘米,器形為四柱體,圈足底,頂蓋飾有龜鈕。

8號墓出土的灰陶方盒,甘肅省博物館藏

6. 灰陶案

8號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8厘米,長33.1厘米,寬27.1厘米,案面呈長方形,飾以畫紋框邊,四足底,器型完整。

8號墓出土的灰陶案,甘肅省博物館藏

27號墓出土的灰陶案,案面長37.8厘米,寬26.5厘米,高16.8厘米,案面呈長方形,無紋飾,四云頭馬蹄足

21號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6厘米,案面呈長方形,表面飾線刻紋,背面起筋與帳相連,花牙、帳為兩面,殘存一面,案足為云頭馬蹄外翻足。這些灰陶案,屬于炕桌,可以席地而坐或坐在炕上,符合蒙古人的習俗

21號墓出土的灰陶案,漳縣博物館藏

7. 灰陶皈依罐

26號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是骨灰罐,從唐代開始出現此種器形,后來江西地區也出現了大量此種造型的永清瓷器。此件通高62厘米,口徑11厘米,上有寶珠頂蓋,罐體呈缽形,下托蓮花須彌座,罐體施朱色,現在絕大部分顏色已脫落,肩部及腹部均飾有聯珠附加堆紋。

26號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漳縣博物館藏

25號墓出土的灰陶玉壺春瓶,漳縣博物館藏

27號墓出土的黑陶甗與黑陶高頸瓶,漳縣博物館藏

三、絲織品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絲織品大小共計50余件,包含帽、衣、裙、衫、袍、襖、帶、褲、鞋等,還有荷包、口袋、手帕、枕頭等日用品。

1. 銘旌

1號墓出土了一件寫有“故考鎮國上將軍征西都元帥汪公靈柩”的銘旌,全長347厘米,寬55.5厘米,底部為黃色,上以白粉書寫文字。在河西地區,從漢代以來一直都有以銘旌蓋棺的風俗。

2. 紗面竹胎鈸笠帽

4號墓出土的紗面竹胎鈸笠帽,以竹編而成,外層包裹紗布。帽高9.2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35厘米。帽子共有三層,內層為茶色織物,中層以細竹篾編成,外層罩以黑色紗布,帽頂飾有質地、形狀各異的珠玉一串共31粒,以及一綹黑色毛發。

4號墓出土的紗面竹胎鈸笠帽,甘肅省博物館藏

3. 罟罟冠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罟罟冠是元代已婚蒙古婦女的一種獨特冠制,內層由竹編編成,外層裹上織物。

罟罟冠,內蒙古博物院藏

4. 絲帶

22號墓出土一款絲帶,黃色紗制成,長48厘米,寬36厘米。絲帶上有七個飾物,從印痕觀察,為圓形與菱形交錯的裝飾,其中三個完整,四個殘缺。

22號墓出土的絲帶,漳縣博物館藏

黃地寶相花織金錦罟罟冠冠披,甘肅省博物館藏

鳳戲牡丹紋綾夾衫,甘肅省博物館藏

四、漆木器

甘肅省氣候干燥,在河西一帶保留了大量的木器。汪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木器、漆器、竹器共140多件,大部分為木制帽頂部、木串珠、木豆、木蠟臺、木盤等小件器物,較大的則有木衣架、木屋等。

1. 木屋

13號墓出土的木屋,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藏品。木屋長180.5厘米,寬55.7厘米,高74.8厘米,出土時,置于北棺蓋上,東西向順放,通脊高78厘米,地面至屋檐高61厘米,至普柏枋高52厘米,屋子為七間歇山頂,屋頂兩面坡度平緩,頂表以墨繪出寬條瓦楞,正脊上原有五個飾物,出土時已無存,角脊頭端作云頭形。

木屋的斗拱為單抄一下昂,計心造四鋪作,昂嘴作劈竹狀,耍頭為螞蚱頭。一跳華拱前伸出一個假昂,正背面各為11朵斗拱,四角有雙下昂轉角鋪作各一,兩山面下各為一朵,共為28朵。

木屋的正、背面均有懸牙雕刻并彩繪二位立姿侍女,東門內另插一木板,繪有垂帳,檐下端坐一老婦人,推測應為墓主。

木屋,甘肅省博物館藏

彩繪侍女

2. 雕漆木案

20號墓出土的漆雕木案,長70.2厘米,寬35.8厘米,殘高58厘米。案面采用漆雕工藝,刻有遒勁盤曲的兩條長龍首尾相向,其余部分密布折枝牡丹紋,木案的牙板部分也以折枝牡丹紋裝飾,整體紋飾繁而不亂。西北地區有大量類似的木器,例如天水雕漆器,學者分析應該是由南方傳入。

20號墓出土的雕漆木案,漳縣博物館藏

3. 七子奩

26號墓出土的七子奩為一圓盒,口徑26厘米,通高22.5厘米,內裝七個相同尺寸的小圓盒,外觀破損。

26號墓出土的七子奩,漳縣博物館藏

4. 漆器托

4號墓出土的漆器托,寬20.9厘米,高10.4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8厘米,外撇圈足,碗口微斂,碗中腰周圍有荷葉狀托,碗內無底,托底有銘文,可放置杯子。

4號墓出土的漆器托,甘肅省博物館藏

五、銅器

元代的青銅器工藝并不發達,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銅器共50余件,有鏡、瓶、盒、盆、盤、帶蓋爐燭臺、帽飾、簪等器類。

1. 銅鏡

13號墓出土的銅鏡,直徑16厘米,厚0.4厘米,素面,上有拱形鈕及絲帛殘跡,器型完整。

13號墓出土的銅鏡,甘肅省博物館藏

15號墓出土的銅器,直徑24.8厘米,背部有三個“品”字形鈕,盤面有鏈環相套及S形掛鉤,鈕旁有“金玉滿堂”四字銘文,背沿直起,器型完整。

15號墓出土的銅鏡,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銅爵

26號墓出土的銅爵,高19.2厘米,流尾間距18.3厘米,侈口造型,槽形流,尖葉形流尾,口沿有二菌頭柱,卵形底,外壁有一半環形耳及三道凸豎條,腹外壁飾有卷云紋兩周,三棱錐形三足。

26號墓出土的銅爵,漳縣博物館藏

13號墓出土的銅爵,高22.3厘米,長21.5厘米,寬10厘米,敞口,闊流,闊角,流側立高傘形柱,深腹向下漸收分,圜底,腹側有云形扁條耳,三長錐足外撇,器腹飾重環紋,以兩周乳釘紋為界。

13號墓出土的銅爵,漳縣博物館藏

3. 圓銅盤

13號墓出土的圓銅盤,直徑17.5厘米,高3厘米,圓形淺盞,器壁微向外斜,平底,帶有三支足。

13號墓出土的圓銅盤

4. 青銅爐(帶蓋)

22號墓出土的青銅爐,通高22.7厘米,蓋高6.8厘米,耳高4.2厘米,器壁厚0.43厘米,爐口外徑14.3厘米,與蓋徑同寬,腹深12厘米。爐上有青銅質帶蓋柱狀鈕,鈕周有六個蓮瓣紋,葉紋外有三周弦紋,侈口尖唇,爐身呈鼎形,直腹圜底,上有凹弦紋上下兩組,呈上三周、下四周排列,上腹部飾有方形雙耳,底有三獸足,足尖外撇。

青銅爐(帶蓋),漳縣博物館藏

六、金銀器

元代的金銀器器形體積較大,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金銀器共100多件,以各種首飾居多,包含簪子、發釵、耳墜,耳環、戒指等,還有部分生活用品,例如金盒、金鈕扣、金帶扣等。

1. 金簪

15號墓出土的金簪,長11.4厘米,外型呈U形,在彎曲部位(約3厘米長)飾有扭轉的鱗紋和云紋。

元代金簪,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金釵

19號墓出土的金釵,寬1.5厘米,長14.5厘米,雙股造型,端部較寬,頂端飾以荷花紋,下接雙龍抱珠圖,以焊接工藝制作。

元代金釵,漳縣博物館藏

3. 桃形金飾片

15號墓出土的兩件桃形金飾片,輪廓呈桃形,長2.5厘米,寬2.2厘米,飾片上方鏨刻花卉紋,邊緣有三個帶穿孔的突出部分,可做固定用。

元代桃形金飾片,甘肅省博物館藏

4. 金飾片

15號墓出土的9片金飾片,高2.1厘米,寬6.1厘米,呈長方形,金飾片四周有一圈聯珠,中間飾纏枝牡丹等花卉,均為模壓成型,且每片紋飾各異,四邊內卷,應曾用于包鑲玉器,作為腰帶或服飾的裝飾。金包玉的器物形制,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后來通過絲綢之路,一路影響到隴西。

5. 帽飾

4號墓出土的帽飾呈圓柱形,長4.5厘米,直徑1.4厘米,兩側有兩穿孔,上方以細金絲編織成金花飾,中部為瓣梅圖案,上下為卷草紋。

元代帽飾,漳縣博物館藏

6. 金冠頂

22號墓出土的金冠頂,高1.4厘米,對角長4厘米,正中為一圓珠,底部飾有珍珠紋一周,珍珠紋正中接有三個相連的圓環,并有一個接近方形的開口,內有珍珠一顆。四周各接四個相同的鏤空花蕾形裝飾,裝飾的底部、邊緣及球形頂部均飾以珍珠紋,每個裝飾上各嵌有綠松石兩顆。

元代金冠頂,漳縣博物館藏

七、玉器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共20余件,有帶鉤、帶板、帽飾等。

1. 獸首螭紋玉帶鉤

8號墓出土的獸首螭紋玉帶鉤,長12厘米,寬2.4厘米,高2.5厘米,帶鉤為琵琶肚,鉤頭雕成獸頭,作螭狀,螭身細長,呈彎曲爬行狀,頭部較扁,五官集中于頭前部,尾端細長。帶鉤背部有黃褐色圓形鈕,鈕柱上附有黃色絲質編織帶,并用絲繩捆結,絲繩已斷裂。

8號墓出土的元代獸首螭紋玉帶鉤,甘肅省博物館藏

2. 鯉魚鬧蓮紋玉佩

19號墓出土的鯉魚鬧蓮紋玉佩,長6厘米,寬3.4厘米,厚0.3厘米,白玉材質,溫潤有光澤,整體為一長尾部上揚、背負荷花的鯉魚形象。

元代鯉魚鬧蓮紋玉佩,漳縣博物館藏

4號墓出土一件白玉佩飾,長7厘米,寬5厘米,厚0.5厘米。

4號墓出土的元代白玉佩飾,漳縣博物館藏

3. 花卉紋玉帶飾

24號墓出土的8件花卉紋帽飾,為乳白色玉石質,采用透雕工藝制成。

24號墓出土的花卉紋玉帶飾,漳縣博物館藏

4. 玉飾片

20號墓出土的玉飾片,由15塊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白玉片組成,長1.1厘米至5.5厘米,寬1厘米至3厘米,厚0.3厘米至1.2厘米,正面雕刻鶴、龜、云等圖案。

20號墓出土的元代玉飾片,漳縣博物館藏

5. 金鑲玉耳墜

20號墓出土的兩件金鑲玉耳墜,斷面0.15厘米,長12.5厘米,白玉透雕,有卷曲狀金線飾于其間,后有金質柱形柄。此件外型雖然像耳墜,但學者從重量和大小分析,應有其他用途。

20號墓出土的金鑲玉耳墜,漳縣博物館藏

6. 海東青啄雁玉雕

3號墓出土的海東青啄雁玉雕,長7.85厘米,寬6.4厘米,厚1.3厘米。白玉材質,橢圓形,上有透雕春水圖,整體圖案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密布的荷花梗,上層主體紋樣為一展翅欲飛、拉長頸部、張口呼喚、藏于荷梗間的天鵝,圖案上方為一海冬青正向下俯沖,用尖喙啄食天鵝的翅膀?!昂|青啄雁”的題材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中經常使用,因為他們喜歡“以小勝大”的概念。

3號墓出土的元代海東青啄雁玉雕,漳縣博物館藏

7. 串玉珠金鐲

4號墓出土的兩件金玉質串玉珠金鐲,直徑6厘米,呈條形環狀,每串以赤

金片及18粒彩色弧形玉珠串成。

4號墓出土的金玉質串玉珠金鐲,漳縣博物館藏

八、其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相當多,除了瓷器、陶器、絲織品、金銀器、漆木器之外,還有墓磚、玻璃器、水晶和琥珀飾件。

1. 蓮花形玻璃托盞

蓮花形玻璃托盞,為藍色玻璃制成,盞為七瓣蓮花造型,口徑8.9厘米,底徑3.4厘米,高4.9厘米,帶有餅形足。盞托口徑15.2厘米,高1.2厘米,為八瓣蓮瓣造型,底部為正八角形。學者分析,此件應為外銷至歐洲的精品,后為汪氏家族擁有。

20號墓出土的元代蓮花形玻璃托盞,甘肅省博物館藏

2. 琥珀佩飾

3號墓出土的琥珀佩飾,寬5厘米,厚0.73厘米,長6.5厘米,材質為半透明紅琥珀,圖案為透雕云龍紋。

3號墓出土的元代琥珀佩飾,漳縣博物館藏

3. 串珠

4號墓出土的串珠,珠徑1.2厘米,以16枚雕花橄欖核與14枚白色料珠串成。

4號墓出土的元代串珠,漳縣博物館藏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磚

汪氏家族墓出土墓磚細部

21號墓出土的元代刷子,漳縣博物館藏

結語

汪世顯家族墓的研究價值, 第一,這是目前為止國內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因為元代存在時間短,從1271年-1368年只有97年,又經常處于戰亂之中,所以遺存較少。而汪氏家族墓墓區面積大,而且延續時間長,約建于蒙古乃馬真后癸卯年(1243 年),止于明萬歷丙辰年(1616 年),歷經14代,三百七十多年。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為國內罕見。第二,出土文物豐富精美,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漳縣文化館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隨葬物595件。甘肅省博物館清理的七座元墓,隨葬器物共181件,其中一級品就有21件,從級別即可看出這批文物的價值。國寶玻璃蓮花托盞是元代玻璃器中的典型器物。墓中所出的服裝及絲織物也很珍貴,既有典型的蒙古族服飾,也有漢族服飾。13號墓出土時置于棺蓋上的一件木屋,長156厘米,寬31.5厘米,通脊高78厘米。屋為七間歇山頂,斗拱、耍頭、房檐、門窗都雕畫出來,南、北門內還分別彩繪有侍女和女主人。這件木屋是典型的民居,生動地反映出墓主人當時的生活狀況,是研究元代民居建筑的重要資料。

這座家族墓葬有明確紀年,有大量珍貴文物,有家史記載,墓主又是元、明時期的上層階級,對它的深入調查,可填補歷史記載汪古族的生活、歷史、活動范圍等的不足,對研究元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目前還沒有引起大家廣泛重視,我們歡迎全國各地有興趣的專家,共同對汪世顯家族墓做深入的研究。

來源:新華號 絲綢之路周

上一篇: 主題:22條居家禁忌 不看絕對后悔
下一篇: 生意人眼中的生意旺鋪,農村卻說別住反弓路房子,其實需要看情況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欧美影院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三级| 一本一本a久久| 欧美高清视频一二三区| 久久久噜久噜久久综合| 99re亚洲国产精品| 欧美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老板91色精品久久| 亚洲成人原创| 日韩系列欧美系列| 亚洲国产精品va|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懂色aⅴ|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片xxxx免费看久爱| 久久女同互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91精品张津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美女| 欧美日韩一区综合| 久久久蜜臀国产一区二区| 99xxxx成人网| 欧美日韩在线电影| 亚洲欧洲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欧美| 亚洲精品你懂的| 嫩模写真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99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999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秋霞|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综合|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七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8一贰佰| 亚洲永久精品国产| 久久这里只精品最新地址| 亚洲国产精品www|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欧美精品| 亚洲影院污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按摩|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亚洲精品三区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日韩| 久久婷婷国产麻豆91天堂|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韩国在线| 午夜一区二区三视频在线观看| 快射av在线播放一区| 亚洲国产第一页| 欧美亚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theporn| 欧美粗暴jizz性欧美20| 好看的av在线不卡观看|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美女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九九| 欧美成人一区二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v二区| 激情六月婷婷久久|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红粉影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美女| 亚洲七七久久综合桃花剧情介绍| 亚洲在线成人精品|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国产精品国内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另类综合| 男人天堂欧美日韩| 久久久综合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久久资源网| 欧美日韩一区免费| 亚洲精品久久视频| 亚洲免费影院|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 在线视频一区观看| 国产亚洲电影| 一色屋精品亚洲香蕉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一| 欧美日韩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观看| 在线欧美亚洲| 亚洲成色777777在线观看影院| 国自产拍偷拍福利精品免费一|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国产一区91精品张津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一级成年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尤物| 国产亚洲精品自拍| 99视频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不卡| 国产三区二区一区久久| 伊人久久综合| 国产毛片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在线|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亚洲欧美| 久久嫩草精品久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综合网| 国产日韩精品综合网站| 久久久亚洲国产天美传媒修理工| 国产欧美在线| 欧美激情日韩| 国产精品呻吟|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a| 国产乱码精品1区2区3区| 一区二区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 欧美插天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欧美三级伦理| 有坂深雪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址| 亚洲在线国产日韩欧美| 美女精品自拍一二三四|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不卡日韩| 日韩一级裸体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欧美精品麻豆|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区一| 欧美一区二区私人影院日本|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1区|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樱花| 亚洲午夜av电影| 亚洲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国产丝袜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模特av私拍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3页| 在线亚洲高清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一级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另类黄色|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悠悠资源网久久精品| 久久综合给合|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久久一区视频| 久久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国产66| 性色av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亚洲高清| 国产精品福利网| 欧美极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女王|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国产精品| 国精产品99永久一区一区| 亚洲免费电影在线| 性xx色xx综合久久久xx|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亚洲日本成人网| 欧美日韩网站| 日韩一级精品| 久久不射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黄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在线不卡|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一二| 久久噜噜亚洲综合| 欧美日韩123|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91精品91久久久的内涵| 欧美精品在欧美一区二区少妇| 午夜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主播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久久精品人|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大尺度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