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要是看到這些地形圖,無論如何也不會成都作為大本營了
季漢三分鼎立的謎局,史書寫得紛繁,嘆息不絕,人心難以釋懷。說起來,天意似乎總愛和人較勁?劉備奪得漢中之際,風頭無二,諸侯震動,所謂“三分已定”,仿佛再向前一步,天下大勢就此變天。然而夢想高懸,終被現實層層切割。究根結底,是地形的無情,還是人心未足?這個話題可大可小,說不全,卻有意思。

漢中到手那一年,劉備陣營士氣高漲。關羽鎮守荊州,仿佛鐵桶江山。魏延據守漢中關隘,張飛則守著閬中,穩如磐石。劉封和孟達掌著東三郡,把荊州和四川盆地拱衛得死死的。老劉坐鎮成都,身邊竟然一派歌舞升平。曹操北方連遭敗績,偶爾還能嚇唬下東吳孫權,對劉備卻是一籌莫展,沒有討到任何便宜。沒準劉邦再世也就這么得瑟?
形勢看似無解,實則外緊內松。關羽彼時北伐,襄陽樊城雙城在望,曹仁手下殘兵敗將守得死死。許都一帶空虛,南邊十有八九全成了關羽的地盤——連那群山賊都認關某作老大,憑一截印綬呼風喚雨。滿寵一句話勸住了曹仁:“此地一失,黃河以南都完了。”歷史到了短兵相接、權謀交錯的關口,稍一偏頗,就是天壤之別。

彼時之劉備集團,不只是武力,還有地理的庇佑。諸葛亮口中“隆中對”要雙線出兵,一條線翻秦嶺奪關中,以漢中作跳板;另一條則借荊州水網,順流而下攻取南陽洛陽。只可惜,漢水那時候河道已變,水運優勢大減,行軍糧草隨處受阻,漢中至關中這一條線光看地形圖腳就軟了,物流全靠人扛馬馱,成本離譜。
由江漢平原北上,憑著水軍縱橫,反倒像走平川。每次一看中國地形,四川盆地像極了巨大天坑,四面高山,甬道匝地,看著安全,其實處處桎梏,想出去難于上青天。成都居中,既離漢中遠,也無法快速回援東邊荊州。想象一下,劉備若不是定成都為都,而是拿重慶(當時的江州)為根據地,調動起來多爽快?不過,四川畢竟是福地,糧草多,也不是說換了根據地,就一定能贏。

地形定成敗,諸葛亮再神機妙算,也要受困于山河。唐朝李白吟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那不是虛言,遠不是嘴皮子光吐槽。你真讓幾萬人從巴山翻過秦嶺,后勤線拉得比命還長,再好的兵馬也擱淺了。東線進軍倒不難,依托江漢水網,烽火幾乎直逼南陽。只要控制漢水,就把荊州、漢中、南陽三個戰略要地串成一截鐵鏈。說白了,荊州才是劉備真正的發力點。
主攻漢中,風險大到離譜。萬一主力被截,退無可退,掉進了盆地,想出來跟曹魏硬碰根本不劃算。換個打法,從荊州江漢順流出擊,合東西兩線,使南陽、中原門戶洞開,洛陽長安皆在可及之處。誰說當年劉邦沒道理住漢中?蔣介石也選重慶當作戰時首都,往東能聯動,急了還能跑路,成都就真成了盆地孤島,連帶荊州、漢中都難以互援。

當然,世事沒有完美方案。劉備發動大部隊移駐漢中,亦非現實。要把人口、錢糧齊全都挪過去,想想就費勁。再說漢中也受限于面積、資源,撐個大后方不現實。倒是成都——雖閉塞,但能養兵幾十萬,抗住幾年消耗戰。但真要打持久,根子還是在外圍如何突破。其實劉備可以一心一意聯動荊州漢中,以漢水為中軸,兩頭呼應,把整個戰線向北推??上в嬎阌姓`,東線荊州爆了,形勢急轉直下。
關羽北攻失利,曹操的“合縱連橫”立馬見效。背后的問題看似地形,其實更是人心難測。吳蜀聯盟自帶病根,有利時合,不利時散。歷史上哪場大戲不是這樣?關羽攻襄陽時東吳始終舉棋不定,等曹操一招聯吳,呂蒙白衣渡江,荊州一朝丟失,前因后果就此交割。

假若那一刻,劉備全軍死守漢水防線,襄陽之役一舉而下,南陽淪陷,洛陽門戶洞開,曹操能否穩得?。空孀岅P羽一戰中原,歷史未必如此。史料記載219年曹操病重,心理壓力極大,連軍中暗語都是“魏王如有不測,當以司馬懿為主”。而那年許都、鄴城動亂,群盜四起,曹魏內憂外患,大勢所趨。
有人說,劉備應該撤主力回援荊州,集中精力聯東攻北。可是成都安危重要?還是東線要緊?人擺在當下難分對錯,后世圖紙再全也不管曾經的選擇。有人主張重慶為都,這話放到今天還有意義嗎?畢竟,當年信息不暢,地勢判斷全靠探路,移動一軍幾百公里如同登天。

假如歷史真如我們今天復盤一般順利推進——劉備關羽合兵圍襄陽,曹操調大軍北上防守,孫權趁勢東線攻豫、合肥。西蜀聯合東吳剿魏,曹魏腹背受敵,中原門戶為季漢所有,最終漢獻帝獲救,劉備登基??蓪嶋H呢?每一個環節充滿變數,人算不如天算,請教九天也無解。假設中的“完美”三國,真到屏幕上,誰又能說服自己是事實?
這么細捋一遍,才知形勢、地勢、人心三樣纏繞,哪里有定數。網絡最新爬取的信息都在講抗戰經驗,說重慶還是首選,交通大動脈,可快速支援東部,跟當年劉備的理想路線不謀而合。地形還是那片地形,只是今天的交通工具和戰略觀念已翻天覆地。

換句話說,如果那時有今天這樣的地形圖、信息手段,劉備定都成都的決策說不定就會被否決??捎终l知道,劉備會選重慶,會做什么別的“騷操作”?人未必能穿地而行,野心有時也會被自己剎住。
想象實際上沒邊,現實才叫有限。很多“地勢決定歷史”的觀點看起來句句在理,可一點小意外,局勢就全盤崩盤。說不清是不是非要去攻關中,或者只守荊州穩妥,反正每條路都充滿荊棘。有一陣子,覺得荊州是夢開始的地方,一夕之間又變成噩夢的起點。這風水,難不成真帶點命數?

所以,回頭看季漢集團的最后選擇,也不是說哪一步是對,哪一步是錯。地圖上的優勢,在關鍵決斷的壓力下,未必真管用。誰又能保證,換了大本營或者主攻方向,劉備集團會順風順水?就算天高地闊,路在腳下,每一個時期的決策,也全靠手頭的信息和膽子。時機一失,棋盤翻轉。
如今地圖上看過去,四川盆地、漢中、江漢、南陽等幾個大區層疊縱橫,水系像脈絡,山脈似屏障??上?,在三國夢碎那一刻,這一切的地理優勢、戰略選擇,反倒成了一場無用的追悔。

季漢的光榮與遺憾,無非就在這些無數個“如果”里糾纏。地圖上的線路有千百條,實際的道路只有一條。歷史總是如此。
能左右結局的,往往不是山川,而是捉摸不透的人心和脈脈流動的時代流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