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土地公公接福,大吉大利,鴻運當頭,財運亨通,萬事如意
月光落進山坳時,老樟樹下的土地廟總會泛起橘紅色的光。鄰村阿婆說,那是土地公在數人間的愿望,攢得多了,便化成燈籠的模樣。我們總習慣在臘月廿三這天,用米酒擦亮神龕前生了銹的銅錢,仿佛這樣就能擦亮整年的好運氣。

城里回來的年輕人笑這是舊習俗,卻不知青石板上那些深深淺淺的凹痕,正是祖祖輩輩用鞋底摩挲出來的年輪。去年王阿公固執地要親手糊一盞紗燈,竹篾劃破了他樹皮似的手掌,血珠子滲進紅紙里,倒像是給燈籠描了金邊。他瞇著眼說:"土地爺認得每家灶臺的火光,得讓他看清回家的路。"

前日下過雨,我發現廟檐下新結了幾張蛛網,露珠懸在絲線上,像誰遺落的水晶瓔珞。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祖母教我用粽葉折元寶,說"福氣就像晨露,你越是輕手輕腳地接,越能留得住"。如今商鋪里燙金的福字貼紙琳瑯滿目,可那些機器壓制的金箔邊,終究比不上手剪窗花時歪歪扭扭的豁口來得生動。

土地公的供案上,今年多了瓶插著野山梅的玻璃罐頭?;ò觊g夾著張小紙條,上面畫著歪歪扭扭的太陽和房子。這大約是對面山坡上放牛娃的手筆——世間最干凈的祈福,原來不需要朱砂黃紙,也不需要四字吉言。就像此刻掠過廟前的那陣風,剛吹散了香爐里的灰燼,轉頭又替蒲公英播起了種子。

終究是這些細碎的光亮,在漫長的歲月里,連成了人間溫暖的銀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