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有房養老金可觀,卻嫌子女不孝全給干兒子?大反轉真相令人憤怒
離奇遺囑引發糾紛
去年4月
與被繼承人王老太毫無血緣關系的
原告老劉,憑一份遺囑
將老太的親生子女和孫子告上法庭
要求獨占全部遺產
本人,王老太,于2023年11月2日在上海市松江區立下遺囑如下:本人百年之后,所有財產全部由大兒子老劉一人繼承(主要財產就是遵義路房產)。遺囑執行人為老劉。
老劉稱,王老太早年與前夫離婚,晚年與子女關系不睦,長期住在養老院,還患有骨髓炎。自己自幼學醫,常在養老院門口給老人們看病,因給王老太治療有效果,老人便認他做了干兒子,之后兩人共同生活。
2023年11月2日,91歲的王老太在兩名律師見證下訂立遺囑,明確去世后名下所有的財產均由老劉繼承。一個多月后,王老太在家中摔傷,經醫治無效后去世,自己理應按遺囑繼承遺產。
王老太的孫子小林
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說法
他辯稱,奶奶晚年一直由父親大林照料,2016年父親身體不好,才將奶奶送進養老院,其間仍不定期探望,直到2019年父親健康急劇惡化無法前往,2020年去世。
處理完父親的后事后,自己去養老院想接手奶奶的養老事宜,卻被告知奶奶已于2019年底被“干兒子”老劉以“去山東探親”為由接走,之后便杳無音訊。
“我找山東的親戚打聽,得知奶奶確實和老劉去過侄女家,但之后就聯系不上了。我多次加老劉微信,他都不通過。”小林還指出,王老太2014年曾立過公證遺囑,明確將遵義路的房產留給自己,名下銀行存款也應由子女法定繼承。
奶奶有親生子女和孫子
怎么會把遺產全給一個外人?
長寧法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
綜合審判庭法官徐莉
也發現諸多疑點
遺囑見證筆錄和視頻錄像顯示,王老太將老劉稱為自己的大兒子,還稱“小兒子大林于2023年剛去世,其他子女都不管自己,老大以前在國際(維和)部隊工作,多年走過70多個國家,沒有住房,所以(把遺產)都留給老大……”
遺囑見證律師也表示,是經過老劉聯系見證,但并未告知他們并非母子關系。
庭審中,老劉卻說,自己沒參加過國際維和部隊,也沒去過70幾個國家,王老太是從其他病人處聽到的傳言;之所以沒有通過小林添加微信的請求,是因為使用微信不熟練;王老太到山東后手機就壞了,更換過號碼,所以親友聯系不上。
實地調查揭穿謊言
離奇的遺囑、神秘的身份、各執一詞的說法,讓法官徐莉感到疑慮叢生。為此,徐莉決定前往老人最后生活的地方展開實地調查,從周邊村民處了解到,老劉和周邊村民不怎么接觸,具體情況不清楚;而住房則是一年花了5000元租的農村自建房。
隨后
徐莉去醫院調取了
王老太的搶救記錄
2023年12月22日的病歷顯示
患者已昏迷、呼吸困難六小時,六小時前家屬發現呼之不應、口吐白沫、呼吸困難。
醫院上午10點54分才接到120急救電話,急救人員11點05分到達,11點40分宣布死亡。“這意味著,老劉在發現王老太昏迷后,延遲了數小時才求救,嚴重耽誤了搶救?!毙炖蚍治?。
銀行流水則暴露了
更關鍵的“謀財”證據
王老太每月有上萬元養老金,去世前一年左右,她多年積攢的20余萬元定期存款被陸續轉成活期,辦理業務的都是老劉。這些錢最終都被老劉通過ATM機取走,每次取款金額都剛好卡在ATM機取款上限,還常常連續數日分多筆操作。
面對證據,老劉改口稱這些錢是王老太“贈與”的,卻拿不出任何贈與證明;對于養老金的去向,他說“全給王老太買藥了”,同樣無法提供購藥憑證。
徐莉指出,王老太有高額養老金,而老劉卻無穩定收入,共同生活期間,老劉將王老太的存款支取殆盡,即使不算房產,老劉已從王老太身上獲得諸多經濟利益,難言純粹的善意扶助。
更令人震驚的是,老劉在王老太去世后,既沒通知其家屬,也沒辦理后事,竟將骨灰撒在了山野,嚴重違背人倫情理。
法院判決遺囑無效
綜合上述調查,長寧法院審理認為,王老太所立代書遺囑雖形式合法,但老劉通過欺騙手段導致王老太立遺囑存在“動機錯誤”。鑒于遺囑需體現真實意愿,動機受欺詐污染則應認定非真實意思,故該代書遺囑無效。
遺產處理方面
老劉對王老太的扶養是建立在違法行為的基礎之上,不構成合法的抗辯事由,亦不能因此分得遺產,王老太名下房產依公證遺囑由小林繼承;
老劉所述獲贈存款無證據,其取走的20余萬元定期存款屬遺產,因存款無有效遺囑,由在世子女及小林法定繼承,法院支持小林均分主張。
最終,法院駁回老劉全部訴請,判令其交還20余萬元存款。老劉上訴后,二審法院于7月31日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提醒:
老年人,切勿輕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涉及財產處分等重要決定時,應多與子女、親屬溝通,避免因一時輕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同時,子女及其他家屬也應?;丶铱纯?,多關心老人的身心狀況和日常生活,尤其對于入住養老院的老人,要經常聯系、定期探望,及時了解老人的動態和交往人員,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一聲嘆息
雖然老人的遺產最終沒有被“奪走”
但真相揭露之后
老人臨終前的生活質量究竟如何
也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親人在身邊
也許結局將大不同
這也給所有子女以警醒
多關心老人、常前往探望
不要悲劇發生后才追悔莫及
綜合法治日報
來源: 新聞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