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摩的意義何在國內足有200個城市不能開,卻準許生產和售賣
摩托車的中國命運:馬路邊的禁令與流水線的轟鳴

一邊是馬路上"消失"的摩托車,另一邊卻是轟鳴的生產線。
這事擱誰身上都覺得怪:“你說現在摩托都快成稀罕物了,工廠還一個勁地造?前腳城管剛貼了禁摩通告,后腳新聞說咱10月份造出了一百多萬輛?!笨粗@互相對著干的架勢,難怪有人直搖頭:“到底圖啥呢?”

其實,摩托車的故事啊,比咱們想象的還繞。誰能想到,現在能在大路上隨便騎摩托的,反而成了小眾人群?你要尋根問底,還得翻回去看老上海的日子。
清末的上海,什么東西都新鮮。西洋鐘、照相機、電車,還有那一聲遙遠的巨響,震得半條街的人都停下了活兒:那就是頭一批‘洋摩托’的出場。想想1886年那會兒,滿大街是人力車、馬車,突然沖出來個鋼鐵怪獸,“轟!轟!”,地都發顫,誰不瞪眼?也虧得那位周鴻蓀大人膽子夠肥——頭一回見就迷上了,還真入了手。這玩意兒當時一般人可碰不起,不夸張地說,他算得上咱們中國第一個玩轉摩托、還拿到了駕照的“摩圈鼻祖”。

得,想象一下。老上海弄堂口,大家還在耍著長衫遛鳥溜達,周老爺子騎著大摩托轟隆隆過來,回頭率滿分。別說孩子們,怕是連車夫心里都得琢磨琢磨:這是啥新政績,能加俸祿不?
但摩托車是怎么從大院里的奢侈玩意,成了后來街頭巷尾的老百姓“腿”,甚至成了農村的大眾交通工具?這事兒,還得跳著來說。新中國剛站穩腳,誰也不愿意啥都得買“老外貨”,工人師傅們想,“咱得自己造點啥”。1951年夏天,北方一個不起眼的小工廠里,人們摸著圖紙一遍遍琢磨,油頭滿身汗——“井岡山”首批下線了,這味道跟汽車可不一樣,大家心里那個驕傲......那種自己造出家伙的底氣,只有經歷過的人懂。

再后來,人家的技術越來越溜,還照著蘇聯那邊仿了技術,這下三輪摩托也有了,部隊還開心壞了:又跑得快又能拉貨,這一下子仗都能打得“厲害點”。
時間往后挪。90年代城市還沒徹底“汽車化”,摩托車一夜之間鋪滿大街小巷。那時候誰家能搞來一臺進口本田,瞬間成了朋友們之間的小明星??筛嗳碎_的,是國產摩托。用今天的話說——便宜、好修、實用,配點小毛病都不怕。

最有名的,當然還得數“摩的”。那陣兒,北京站、廣州車站,哪里都有靠著摩托等客的師傅。夏天短褲背心,嘴里叼根煙,嘴皮子比誰都溜,幾分鐘就能拉你鉆小胡同,“別怕堵車,哥帶你穿過去!”多少打工人、學生仔賴著這一路的便捷,早飯錢都省下了好幾塊,說白了,那就是老百姓的“共享單車”前身了。
可惜風水輪流轉。等到2000年以后,城市愈發覺得——摩托車,這玩意兒有點麻煩。違規的太多了,有人嫌吵,有人嫌危險,更有些被折騰慘了的。偏偏遇上了“飛車黨”的事。

2012年的廣東,誰要說自己晚上敢在路口玩手機,肯定有人搖頭:“你還不怕被摩托飛了包?”一幫年輕小伙子,專挑深夜小巷,摩托一拉油門,手機錢包直接搶跑,氣得人直罵。最嚇人的是,他們還專門把消音器拆了。那發動機的吼聲,夜里飚得老遠,人還沒被搶,先被嚇個半死。那時的廣東,有段子說:騎摩托的、等公交的,都得豎著耳朵聽發動機聲,生怕身后有“搶包黨”。
警察其實挺努力追查,可摩托太靈活,一頭扎小巷就沒影,很多事最后也就是個“沒抓到”。久而久之,大伙兒都對摩托車有看法了,這方便與快捷,慢慢變了味。

這下各地城市坐不住了——“禁摩令”紛紛上馬。高清攝像頭拍你沒商量,違規直接扣分扣得你懷疑人生。偏偏互聯網又火了,有一批癡迷“車技”的摩托玩家,專愛曬牛掰特技。一邊是城市禁摩令弄得路上冷清,另一邊是屏幕上小伙子挽著摩托“飛檐走壁”,配樂還挺燃。出了事,評論區里都是:“‘騎士精神’獻身,值么?”這氣氛……挺割裂。
你要真以為那就此“把摩托玩廢了”,那還真不對。奇怪吧,產量不降反升,廠里的工人還天天加班加點。據說2023年一個月就整出了140多萬臺。為什么呢?道理其實特簡單——“城市說不讓騎,可農村還是離不開它。”越是路遠人稀、公交不便的地方,越得靠摩托“續命”。還有更妙的一點,國外市場還真有咱中國摩托的一席之地,快遞、出租還是酷炫玩樂,啥都能派得上用場。

你看,故事到這兒,像不像一枚硬幣?微信群里家長嫌棄摩托危險,廠里老板卻盼著出口訂單翻番。禁摩、造摩,一樣都不少。其實摩托車自己沒啥錯,跟菜刀似的——用好了是好工具,用壞了麻煩事就多。
說起來,現在趕上新能源熱潮,電車慢慢替代油摩了。誰能說幾年后,城市賽道又不會想起摩托的“速度與激情”?或許哪天,技術成熟、管理到位了,街頭又能見到一群老年騎手“風馳電掣”。到那時候,也許你我還能聊起老上海老廣州那些年,看著摩托一步步走進走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慨一句:“這路,果然還是越拐越寬?!?/p>

人生起落,城市交通的選擇有時也像人。有人覺得摩托車“太吵太快”,有人覺得它是平凡生活的夢想出口。答案其實沒那么絕對——今天消失的,明天也許換個名義再回來。這道題,可能還真得時代自己慢慢填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