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樓搬到6樓,終于明白了!原來,樓層高低的居住體驗差距這么大
前幾天和同事去搬家,他家是28樓,因為孩子上學換房,把家從28樓換到了6樓,全新的小區環境,從沒體驗過的低樓層,同事原以為只是換個地方睡覺而已,沒想到,短短一個月,生活里那些看不見的細節,全都變了模樣。

當初同事買28樓,是因為聽了銷售的話,看房的時候,銷售說:高樓層的視野好,沒有遮擋,推開窗戶就是城市的天際線,心情也會變好。同事心動了,站在陽臺上往下看,馬路上那些來來往往的車就像玩具一樣,晚上打開燈,整個城市的燈火彷佛都在腳下鋪著,那種掌控感讓他覺得住樓房就應該住高樓層,住低樓層,還不如回農村老家住自建房。

但住進去還沒3個月,同事的那種新鮮感就被現實磨沒了,最讓他頭疼的就是電梯,早高峰要提前20分鐘出門,否則就要在電梯口排長隊,有次他家孩子發燒,需要去急診,電梯在15樓、16樓反復停,孩子哭著喊難受,同事急得直跺腳,那一刻,住高樓層的那種優越感瞬間就沒了,遇到電梯停電或者故障維修的時候更糟心,最近一次電梯故障維修,同事就是爬樓上的28樓,到家的時候衣服都濕透了,腿疼了3天,開車踩油門腳都沒勁。

買房的時候,讓他倍感自豪的通風,后來也成了他的苦惱。高樓層的風比較大,開窗通風也不敢開太大,一是怕灰塵吹進來,二是怕風太大把曬衣架吹壞,冬天更明顯,玻璃上結的霜也比低樓層厚,不管屋里的暖氣再足,靠近窗戶還是會感到涼意,他試過在陽臺上養花,沒幾天葉子就蔫了,問過鄰居原因,鄰居說是因為高樓層光照充足,但風太硬,水分蒸發的快,同事精心照料的花花草草,反倒不如樓下大媽放在花壇邊的盆栽長得精神。

住了5年,再加上孩子要上學,需要換學區房,同事沒有猶豫,找了中介,降價10萬,很快就把這套28樓的房子賣掉了,再買房的時候,同事把“低樓層”列為了必要條件,中介給他推薦了1樓、5樓和6樓,同事覺得數字6吉利,就買了6樓。

沒入住的時候,同事還擔心6樓會不會采光不好,會不會比較吵,會不會視野不好,可等他真住進去才發現,他的那些擔心都是多余的!
6樓的采光雖然比不上28樓,但也不差,早上陽光也能透過窗戶照進客廳,而且6樓不高不低,剛好可以避開1樓、2樓的潮濕以及頂樓的悶熱,夏天空調不用開太久,開窗通風也很舒服,冬天屋里也暖和,地暖足夠了,每個月電費都比以前省了不少。

最讓他驚喜的是6樓的便利性!出門不用等電梯了,爬樓梯也不費勁,拎著垃圾走樓梯幾分鐘就能到樓下,還能鍛煉身體,現在早上去上班,它可以晚起10分鐘,電梯不到就走樓梯,上班都比以前有精神頭了。
另外,他還發現,低樓層好像比高樓層更有煙火氣息,早上能聽見樓下公園里大爺大媽打太極的音樂聲,傍晚也能看到孩子們在小區游樂場追逐打鬧的快樂場景,吃過晚飯,更喜歡去樓下陪家人散步,這些是以前住28樓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昨天上班,同事告訴我,以前他總覺得住得越高,生活品質就越好,住樓房就應該住高樓層,現在搬家了才明白,真正的生活品質,從來不是看你能看到多遠的風景,而是看你能不能輕松地擁抱生活里的那些小細節,比如樓下煙火氣的踏實。可了不得,搬個家,這老小子居然變得有內涵了,這是我沒想到的。

其實,說實在的,樓層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有的人喜歡高層的視野和安靜,有人就偏愛低層的方便和煙火氣,同事的這次換房搬家也讓我明白了,我們買房子,終究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觀景,景色再好,住著不舒服,又有什么用呢?但前提是,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用我同事的話說,他現在已經不會再去羨慕那些住高樓層的人了,住6樓,雖然感覺沒有28樓氣派,但卻能讓他感覺到踏實,這份踏實,讓他覺得幸福,這就足夠了!對此,你怎么看?我是@常大川,關注我,了解更多新鮮事!



